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史人物评鉴-高允 字伯恭

2022-07-10 18:15 作者:温村李馆长  | 我要投稿

高允 字伯恭




高允(390年-487年),字伯恭,勃海蓨(今河北景县东)人。高允少年丧父,大器早成,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十分惊异,感叹说:“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我只担心自己不能亲眼见到。”高允十来岁时,为祖父高泰奔丧还归本郡,家中财产都让给两个弟弟而自己身归沙门,取名法净。不久又还俗。高允喜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求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其爱好《春秋公羊传》。高允曾随乐平王拓跋丕平定凉州叛乱。虽居宦显要,家中一贫如洗,住草屋、吃盐菜,儿子以采樵自给。
神麚二年(429年),高允奉诏与崔浩、邓颖、晁继、黄辅等同撰国史,纂成《国书》三十卷。太延五年(439年)崔浩因修“国史”不避忌讳,又把国史铭刻于石碑上,树在道路的两旁,费银三百万,高允曾预言:“闵湛所营,分寸之间,恐为崔门万事之祸。吾徒无类矣。”崔浩果被夷九族。由于太子营救,允未受株连。后拜中书令、封咸阳公。高允历仕北魏五帝,以太和十一年(487年)去世,享年九十八岁。死后追赠为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将军,谥号文。




统帅 D
(未有统军之绩。)
武力 D
(未载其勇。)
军谋 C+
(高允从乐平王丕西讨上邽,杨难当惧,还仇池。诸将议曰:“若不诛豪帅,军还之后,必聚而为寇;又以大众远出,不有所掠,则无以充军实,赏将士。”将从之。高允谏曰:“今若诛之,是伤其向化之心,恐大军一还,为乱必速。”丕以为然,于是绥怀初附,秋毫无犯。)
智略 A+
(高允有奇度,性好文学,尤善公羊春秋。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崔浩尝赞曰:“高允之术,阳元之射也。”其任事四朝,持身守正,忠而不伐,虽杖罚无以加身。初,崔浩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十人,各起家郡守。允闻之,谓曰:“崔公其不免乎!苟逞其非,而校胜于上,何以胜济?”后浩竟族灭,余皆身死。)
内政 S-
(高允历事五帝,出入三省,五十余年,初无谴咎。真君中,以狱讼留滞,始令中书以经义断诸疑事。允据律评刑,三十余载,内外称平。又自高宗迄于显祖,军国书檄,多允文也。而允为政强直,多有上事陈得失,帝所不忍闻者,犹加礼敬。如除田禁,建郡学,罢劳役,皆此类者。故天下称美焉。)
魅力 S
(高允依仁游艺,执义守哲,践危祸之机,抗雷电之气,处死夷然,忘身济难,卒悟明主,保己全名。自非体邻知命,鉴昭穷达,亦何能若此。宜光宠四世,终享百龄。有魏以来,斯人而已。)


全史人物评鉴-高允 字伯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