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蝴蝶书评02:生活逻辑之外的荒诞——关于《局外人》

2020-05-03 14:11 作者:蝴蝶捉住了少年  | 我要投稿

(2016年作)

《局外人》(L'Étranger)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百度百科

(图片来自网络)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默而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这种叙述毫无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而索内心自发意识的流露,因而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


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默而索自发的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因为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图片来自网络)


正如《局外人》的标题,默而索就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展示着一种在生活的传统与普遍逻辑之外的荒诞。世界仿佛如同一场巨幕电影,而默而索只是这场电影的一个看客,在小说展示出来生活中,默而索的身上从来没有体现出来生活在生活之中的真实感与鲜活感。


默而索怀疑并且反抗着固有的应当如此和必然如此,母亲死去应当哭泣,应当悲伤,与情人相爱应当热烈应当不顾一切,远方的未来的生活必然比现在更好,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应当忏悔和否定过去,人活着必然要皈依上帝,而默而索沉默着否定这一切,他说过很多次不和为什么,而这些不和为什么恰恰能够强烈地刺激到习以为常的人们,如同一个“将全社会陷进去的深渊”因为人们建立起来的公共信仰与生活在默而索这里被阴郁地否定了。


(作者加缪,图片来自网络)


默而索通常会在某一个情景下突然对即将到来的事物感到厌倦,就如同他没有登上楼梯而是转身回去杀掉了那个阿拉伯人。他的精神上时常陷入一种虚无荒诞的境界,所以他极易受到各种生理需求的支配,或者说他从未抑制自己的感官欲望,而是尽可能从欲望满足中获得他所认为的真实,即片刻的幸福感,用这种幸福感让自己苍白的生命里多几分律动和依靠点。


在母亲葬礼上,他感觉无比的疲乏与困倦,因此他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在守灵时喝咖啡睡觉。与女友相处中,当玛丽问他是否想和她结婚,他依旧回答怎么样都行,但是却否认爱她,承认与女友的唯一联系只是肉体触碰时的温存。他喜爱沙滩与阳光,对自然有着无比敏锐的洞察力,牢房生活唯一的遗憾是不能在沙滩散步,享受阳光与海风。默而索的生活受到各种官能欲望的支配,这也成为了他的生活准则。他的生存意义便是享受现世的幸福,遵循自然运行的规律,尽可能地存活,再尽可能顺利地死去。


(图片来自网络)


从这我们也不难理解主人公对死亡的漠然。他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待他人的死亡,母亲的死在他看来是生命由旺盛走向衰败的必然,每个人的生命之旅的终点都是死亡,只是有人先到有人晚到,先走的人不一定是不幸的,晚到的人也不一定是幸运。因而面对死亡,默而索可以如此淡定,甚至在死亡的结点追求到了永恒的真理。


既然未来并不比过去真实,现世的幸福才是唯一的真实,那么为何要去压抑自己追寻感官幸福的欲求。正是带着这种纯自然的生命本质的看法,默而索无害地运行着自己的生活,以“局外人”身份冷眼旁观这个社会,但这种旁观不是参透万物人生后的顿悟与释然,而是多多少少带着自我迷失的迷茫与困惑,他固执地遵循着自己模糊的生活原则,或者说是感官欲望的牵引,但其虚无的信仰没有达到超然的境界,真实独立的个体挑战了社会的媚俗缺又终将被社会精神暴虐吞灭而化为一团虚无。


(图片来自网络)


《局外人》是一部表达存在主义的著作,那么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认知自我的存在,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简单理解就是世界是一团虚无,存在即是真理,他存在过,他对此有绝对的把握,至于其他,皆是无意义的虚无。


(图片来自网络)


默而索不接受一切人为缔造而强加于他的价值观念,也就是昆德拉笔下的社会“媚俗的作态”,在这个过份夸大人类道德伦理的社会,母亲去世没有当众哭泣,这便是难以原谅的罪孽。在法庭上,检察官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其罪行进行控诉,指责其邪恶的灵魂,然而由道德舆论所导引下的死刑判决又是一场多么荒诞的闹剧。道德舆论充当了判决死刑的刽子手,面临死亡的默而索放弃了上诉,拒绝了祈祷,既然生命最终都将走向毁灭,又何必为此而抗争,还是那短短的一句,“怎么样都行。”


“媚俗世界的魔鬼”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在情人那里的称号,在庸碌的大多数人之中,我们也可以说默而索也是一个众人眼中的魔鬼和异类,然而这种背叛却只是少数人能够做到的。


(昆德拉,图片来自网络)


局外人这一本书中有很多琐碎的描写,也正是这些描写使得它的荒诞与虚无主题更加明显,默而索在某一个下午静静坐在饭店里什么也不做,只是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而作者也对默而索的观察做着细致的描写,他们不是伏笔也没有过多的隐喻,只是突出着默而索的旁观者和局外人的特征。


这样一个否定与荒诞中生存的人很容易消失在人群之中,而他的命运却将死亡摆在他面前,刺激着他迷雾般的精神,他似乎开始挣扎了,宗教与屈服求生的诱惑摆在他面前,而他最终选择的仍然是不和为什么。最终他将一切都看做是幸福的,甚至是面临的死亡,他仍然无须对这个世界点头,默而索不是一个无知者更不是一个野蛮人,加缪为我们展示的这个人实际上是拥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自己的内在逻辑的。


虚无与真实本就没有明确的界限,思想者必然将对两种生命状态有着辩证的感悟并从中寻觅到真理。



BiliBili UP主:蝴蝶捉住了少年

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视频方面目前在动画区,希望给你的闲暇时间带来一丝愉快,惊喜和感动。

欢迎来到蝴蝶的小酒馆做客,远道而来的陌生人。



同系列往期回顾:


蝴蝶书评02:生活逻辑之外的荒诞——关于《局外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