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人关注的90后决定辍学,成为科学老师


瘦削的王印,看起来比实际年龄略显年轻。青涩的学生气与沉稳内敛的性格,在他身上矛盾交织,却又毫不违和。
2021年12月7日,带着“模拟空间站”再次登上央视新闻时,王印已经有了百度百科和众多支持者。这距离他上一次水火箭出圈,不过半年而已。
拥趸者对王印有个抽象的评价,“他是一个坚持的人”。一如人生A、B面,有人看见了A,有人却看见B。王印的A面人生是坚持,B面人生却是放弃。他放弃研究生学历,放弃成为工程师的发展路径,放弃繁华的大都市,放弃30万的高薪,放弃回乡考事业编。
然而,人生的A与B总是环环相扣。看似一直在“放弃”的王印,却坚持走上了一座“独木桥”:成为一名科学老师。
“水火箭火了, 我一点都不意外。”
人这一生会出现许多节点,当影响生活的节点出现,人们便将之称为命运。
水火箭爆火之前,王印只是蓝润天使外国语实验学校的一名普通科学老师,除了学生和家长,认识他的人不多。他也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
水火箭的制作初衷很简单,2021年是国家航天大年,学校设立了“太空探索与人类文明”主题实践活动,他要带着学生以实践的方式探索太空科学。
最早的制作时间,是去年3月23日,但过程并不顺利,“不是飞不高,就是飞不直,还出现漏气的现象”。失败的原因王印很清楚,一般水火箭长度都是60厘米,而他制作的水火箭达到了125厘米,还要装入808千帕的大气压,舱体稍微有点弯曲,就会漏气。

但他并不打算缩小舱体,“水火箭越大,发射效果越震撼,越能激发孩子们探索太空的热情”。他一次次搜集数据,重新调整细节,还加入了返回舱的设计,这样就与真正火箭设计如出一辙,试射失败了16次。
5月12日上午10时,在学校的操场上,“三、二、一,发射”,水火箭划出一道漂亮的水波线直冲云霄,飞行到30米时,成功分离,降落伞带着一级水火箭返回,二级水火箭继续冲向百米高度,整个过程仅5秒钟。
“哇塞”,孩子们惊喜得又喊又跳,他们就知道,王老师从不会让人失望。
水火箭成功发射的视频被学校发布到各大平台,王印就这样火了。
7月,他被邀请参加中央台《高手在民间》节目。王印发现,参加节目的达人,大多出自快手。一位叫“森林姑娘”的快手达人,建议王印多发视频,“平台老铁基数大,粘性强,热情又朴实”,可以影响更多孩子喜欢科学。

回到浙江后,王印制作多条短视频发布到快手平台。其中一条“早期研究二级水火箭”的视频,登上热门,播放量高达5600多万,是全网水火箭播放量最高的一条视频,网友留言一片赞扬。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陆续采访报道,与水火箭相关的短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3亿。
8月底,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们》之《少年行》单元已经杀青,但导演沈腾对片中发射飞机的画面并不满意,此时爆火的王印成了不二之选。
王印把水火箭从学校操场成功“发射”到大荧幕,也发射进更多孩子的心中。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王印却显得很淡然。
他并不认为水火箭爆火是个意外,反而觉得是中国科学教育,非常需要这种实践式探索,孩子们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王印愿意走在前面,带着孩子们去“玩”。
“不放弃研究生学历, 人生会有什么不同吗?”
从1990年出生到考上大学,王印的生活半径都以山东泰安东平县为圆心,在东瓦庄村,他有一个被“忽略”和“自由”包裹的童年。
爸爸在隔壁县城小学教书,天不亮就起床赶路,蹬着嘎吱作响的破自行车,无论冬夏,往返在几十公里的乡村路上。
90年代,教师工资不高,瘦小的妈妈只能奔波在田间地头,靠种地维持一家人生计。
父母因忙碌而导致的忽略,“放养”了王印。
他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尝试一切好玩的东西,去山上捉蝎子,找柏树子,学着爷爷修理东西的样子做手工,自制温度计,用泥巴捏元宝。
9岁的时候,王印还做过与水火箭一样原理的空气炮弹,发射时的兴奋,到现在还记得。
2007年高考,王印考入山东农业大学的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
进入大学,他依然保持小时候的好奇心,尝试各种爱好,魔术、摄影、绘画、中医药、书法、陶笛,还学习了传统武术梅花拳。大三那年,王印被选为梅花拳协会会长,还带队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展示中国传统武术。

这是王印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走出山东省。从上海回来,他决定考研,与别人考研的想法不一样,他就是单纯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2011年,王印顺利考入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选择了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如果按照既定的人生轨迹走下去,他也许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可在研二那年,他却选择了退学,放弃这个让很多人羡慕的研究生学历。而退学的理由,就是要去当老师!
研一的时候,王印参加梅花拳交流活动,认识一位工作多年的朋友,计划创办一所学校,规模不大,主要提倡孩子在实践中成长,想把传统武术也纳入课程。
通过接触,朋友非常认可王印的能力和人品,力邀他加入学校。起初,王印并不想退学,也没有很笃定地选择教育,毕竟对他来说,教育有些遥远和陌生。
到了研二,他还在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论文课题,采用全自动化的方式,把直径两米的1000度钢铁切断,这个技术主要应用在大型轮船制造上。但接触不到真实操作,让喜欢在实践中探索的王印,感觉很苦闷。
加之朋友的邀请,让他开始思考,未来是要面对冰冷的机械,还是充满灵性的孩子,天平慢慢倾向了后者。
儿子没能拿到研究生学历,父母很遗憾,但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
每逢回家过年,亲戚们还是会偶尔提起他退学的事,有人问他研究生学历拿到了没?如果能拿到,人生会有什么不同。
王印从来都是笑而不答。人生会有什么不同?他没想过,也没时间去想。自从选择了教师这条路,他就再也没有停下来。
“我是一个自卑的人,是孩子们治愈了我。”
“我不是天生好老师,以前并不喜欢孩子。”
王印犹豫是否选择教育时,朋友曾开车带他去幼儿园实习并接触孩子。
起初,不喜欢与人接触的王印,面对天真、简单的孩子,也不知道该如何沟通。他甚至觉得自己有问题,“那么可爱的孩子,大家都喜欢,我怎么就喜欢不起来”。
他实习的幼儿园位于上海郊区,以华德福为教育理念,孩子们每天都玩得特别开心,生活也很有秩序感。
有一次,王印留宿在幼儿园。晚上,他牵着孩子们的手在田野里散步,看天上的星星,竟然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好。这感觉,让王印既熟悉又有点新奇。
第二天,他没急着离开,而是带孩子们练武术、做手工、变魔术,孩子们都很喜欢。
“没人相信,以前的我自卑得不敢跟别人说话”。父母的忽略,较少给予认可和肯定,让王印与原生家庭关系相对疏远,也让他曾有强烈的匮乏感和不自信。

跟孩子们接触,就像一种双向奔赴,封闭的王印一点点打开心门。
2013年初,他力排众议去了朋友开办的学校,最初只有3、4个孩子,除了教拳,王印还教其他学科。
学校创办初期,家具不齐备,王印就把车库改成木工房,自己做家具。“当时还没开设手工课,但孩子们喜欢在里面玩”。
一个10岁的男孩提出要做把武士刀,王印马上帮他找材料,失败了10多次,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做成功了。
这让王印看见了教育的另外一种可能,他开始尝试开发手工课,带着孩子们通过木工技术解决问题。孩子们的热情、灵动,对事物天然的好奇心,都让王印着迷。

班里有个叫吴为的小孩,做手工时,偶尔手上烫个泡,或者刮个小口子,年仅6岁的她,从不哭鼻子,也不会退缩。
“王老师做事投入的状态,深深影响了吴为”。吴为妈说,孩子现在已经初一了,闲暇时还会画图,自己设计并制作玩具。她希望女儿长大后,能成为像王印老师一样的人,做任何事都很沉浸,并乐在其中。
与孩子们在一起,王印看见了生命的无限可能,并慢慢觉知,“教育就是通往心灵自由最快的一条路”。
2016年底,王印进入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的一所私立学校,担任手工老师。这是一所以“全人之美”为理念的学校,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他在学校办了一个手工和科学兴趣班,全校有一半的孩子报名参加。
因为投资方的问题,休宁县的私立学校停办。2020年,王印来到蓝润天使外国语实验学校,执教科学。
“中国空间站什么舱最重要?”,“气球为什么会飘浮?”王印上课很少给答案,都是通过问题,让学生回应,师生之间就像打乒乓球,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
学习声音的相关科学,他就吹陶笛,让学生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学空间站的知识,就带着学生用塑料瓶做模拟空间站。他还尝试把手机连接望远镜,自制拍摄神器,带学生观察月亮。
在这个追求标准答案,追求100分的内卷环境里,王印留给孩子们足够多的“犯错”空间,鼓励他们不怕失败,大胆探索。
“我这辈子都会当老师,但讲台不一定在教室。”
“家里有个网红老师,感觉不错吧”。
水火箭走红,有人跟王印妻子开玩笑,她很无奈,因为王印除了更忙了,没有任何变化。
每天要上三节科学课,一节校本课,要留出两个小时备课,要听年轻老师讲课,提指导性建议。晚上,他要带着科创小组一起搞发明,进行深度科学培养。20:30,把孩子们一一送走后,他还会继续研究未完成的部分,几乎到22点才能回家。
偶尔接受媒体采访和参加活动,时间被挤占,他就会感到不安,因为必须保证每天5个小时的科学制作时间。
“一个科学老师,比语数外老师还忙”。
有朋友建议他去执教主科,毕竟科学不是高考科目,不容易出成绩,也很难升职加薪。
在休宁县任教时,王印曾应学校要求,执教过一段时间初中生物课,还获得了家长和学生的高度认可。尽管执教初中生物,薪资标准会更高一些,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小学科学。
“初中生物更多以应试为主,而小学科学可以进行大量的体验,带着孩子们去探索”。王印喜欢被科学探索的灵感击中的感觉,充满挑战,又欲罢不能。
遇到怕科学制作耽误孩子学习的家长,他就耐心跟他们沟通,“不要让孩子的好奇心,被没有色彩和形状的知识概念堵死了,比起学习成绩,他们更应该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有审辨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的人”。
科创小组有9个孩子,都是他亲自挑选的,除了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品行是入组的敲门砖。
新转来的学生张洪铭申请加入科创小组,王印一直在考察他。一天,他跟学生去食堂吃饭,同学餐盘洒了,张洪铭马上跑去帮忙收拾,王印当时就决定接纳他入组。
除了选学生的标准很纯粹,王印选学校也只看两点。第一看理念,学校是否重视孩子在实践中成长;第二看学校周边环境。他选的学校都在县城,甚至更偏远,接近大自然的地方。
曾有一所投资超过20亿的私立学校,承诺王印30万年薪,因为理念不同,他拒绝了。
吴为妈听其他家长说,王印在第一所学校任教时,有半年时间没开工资,大家谁也没看出来,因为他和孩子们玩得太嗨了,每天都很投入。
水火箭火遍全网后,有人建议他开直播,讲讲科学知识,顺便带带货。但他只在快手小店挂了一本《玩转科学》,没宣传,也没推广,半年卖了4本。
科学制作的材料,他基本都是自己购买,“灵感来了,就得马上动手,不能等”,事后也很少去找学校报销,他说不太会报销流程。
有人建议王印去申请专利,比如手机自拍神器。他说没研究过申请专利的流程,也没时间和精力。
王印的妻子也是老师,他们有个五岁的女儿。去年,小两口在安吉县城买房,几十万的首付也凑了很久。
有朋友说,如果王印当年不放弃研究生学历,选择做工程师,也许日子会比现在过得好。
王印从不做任何假设,他有自己的坚持。
最近,他在快手上更新了一条自制摄影神器的视频,尝试着跟老铁们分享自己的成果,去验证发明的实用性。他还计划发布一些科学制作的教程到快手平台,毕竟这里支持他的人最多。
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他都是带着学生进行科学探索,且追求极致。
有个画面,王印一直铭记:母亲坐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针一线缝补他的破裤子,每一针下去都像是在绣一副精美的画。第二天摆在床头的,一定是条完好无损的裤子。
母亲没什么文化,但做事非常追求完美,这深深影响了王印。他专注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急功近利,不半途而废,不被外界的喧闹打扰。
小有名气之后,有人劝他去大城市找个国际学校,薪酬高。还有人劝他回老家,考个事业编,进入体制内学校,生活更有安全感。
王印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30岁的他,至今还保留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喜欢摄影,经常拍大自然的风景,分享给学生,让他们也热爱并亲近大自然。
他计划三年后开发一套“房车上的科学”,带着妻女走遍全国。
开着房车去观察不同城市的气候,不同区域的天气变化,观察日月星辰,飞禽走兽。还可以到各个城市的博物馆,去看化石,了解发展史,然后通过快手平台拍给全国的孩子们看,讲给他们听。
“我这辈子都会当老师,但讲台不一定在教室,也许就在大自然中”。
一个叫We的工作室出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小未
编辑:裴大哥 | 丑橘
图片:科学老师王印(快手ID:wangyinbenr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