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常笔记(2)

2022-12-20 22:00 作者:Amadeus-Hikari  | 我要投稿

我曾经在知乎上刷到一个问题,大概是说余华认为米兰.昆德拉是三流小说家,从回答来看,似乎相比于昆德拉的夹叙夹议,他更偏好单纯讲故事、采用“正面猛攻”来论述的做法。

我曾经在知乎上刷到过另一个问题,提问者说自己在《挪威的森林》中除了性和死亡之外什么都看不到。

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世界名著不会像网文一样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像造物主一样,帅爆了不是吗?),这里的构建不仅是有超自然因素存在,像《浮士德》那样(尽管如此,一方面,《浮士德》的世界是宗教的,和架空世界还不一样;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名著仍然是立基于现实的),而是说作者不会像《进击的巨人》《宝石心学院》这种,试着去俯瞰这个世界的全局。

我今天还想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描述人的虚无时总是借助“性”呢?食色性也,为什么食欲就不可以呢?

1.《活着》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下简称《生命之轻》)都是以人生本身为落脚点,既然如此,将二者比较也并无不公。我高中的时候读过《活着》,至于《生命之轻》,坦率地说,我完全没读懂,因为那时候我连如何完成生命大和谐的最基础的理论知识都不具备。于是,在硬着头皮读了不到五分之一后我弃书了,直到这两天才将它读完。

目前我还没有重读《活着》的想法,不是说它差,而是要读的太多,实在轮不到它。所以如果对这本书的看法有偏颇之处也在所难免。

这两本书的阅读体验有很大差异,《活着》就是从头到尾向你叙述一个故事,用余华的表达就是正面猛攻——花费几个小时将它从头读到尾是很正常的事情。而《生命之轻》就好像一首充满了休止符的音乐,不论是作者的叙事结构还是夹叙夹议总会让你在读完一节或者几节后稍作停顿,倒不必然是从中参透了什么道理,而只是那数十个休止符让你不得不停下来。

1.1 就像绘画的发展史所表明的那样:印象派没有像过去的绘画一样追求精度,为了更好抒发人的情感和在二维纸张上更全面表达事物,后印象派及立体主义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采取不同的绘画方法,亦或者说技法,根本上还是服务于不同的表达。正面猛攻自然是一种技法,但《生命之轻》的叙述方式亦是一种技法。如果《生命之轻》的故事用余华的方式来表达,那该是何等无聊啊!

蒙克的《呐喊》、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采取的手法并非空洞无物,而是服务于表达,一种不同于旧有方式的、更具备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表达。

1.2 拜小学中学的语文教育恩赐,我曾一直认为深刻是作家的任务。于是大学本科,整整四年里,我似乎只读过一本《龙族IV》和一两百万字的小白文——原因很简单,既然追求深刻、追求思想,我为什么不去读学术专著呢?

读小说一定要总结中心思想、听《命运交响曲》要听到贝多芬对命运不屈不挠的反抗、看《蒙娜丽莎》要关注微笑散发出的人文主义精神......我实在是被这种教育害得不浅。文学艺术的独特性并不在什么思想,那是其他领域的事情,而在于表达、以及如何去表达。

小说不可能有那么深刻的思想(如果你认为某部小说的思想很深刻,那可能是你不怎么读对应领域学术著作的缘故),这一方面是因为小说家的思想并不如学术研究者深刻,另一方面是因为小说的展现是情景化的,而那些深刻是命题化的。(尽管如此,它仍会给思想家以启发。)

在这个角度,余华对昆德拉的批评是初显正确的。然而,稍加关注便可发现,昆德拉的“议论”并非学术性质,而是构成了对书中角色的拓展和延伸,换言之,仍然在根本上服务于故事和人物的表达。在这个角度,这种批评又是不那么正确的。

1.3 相比之下,《活着》确实比《生命之轻》要刻意一些。我不是说历史上不可能有这么一个家庭出现,而是指写作本身。

1.3.1 如果说《活着》将人置于历史的长河中,那么《生命之轻》则是将人放在手术台上。一个是长度,是历经种种外在环境后留下的质朴经验,一个是深度,是对精神世界的探寻、呈现以及反思。相比于前者,现在的我更偏好《生命之轻》中展现出的精神轨迹。

仅此而已。


2.不仅是《挪威的森林》,相当多在其之上的、名留青史的作品都充斥着性、爱、死亡。更深的理由我不想在此时展开。简单地说,它们构成了生命本身的方式。死亡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当然,在一个辩证的意义、又或者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意义上说,也可以认为正因为存在着死亡,所以才是真正活着的。

至于性,在其自然本质上则是生命繁衍的方式(忽略这个命题在科学上的不严谨处),它一方面有着传递生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它的快感又是人们在生命中所追求的。

换句话说,他们不仅仅是在写性和死亡,而是在写生命。


3.俯瞰全局式的架空世界作品很难(在艺术上)成功,因为就连伟大的社会学家都无法一览现实世界的全貌,更何况小说家。

至于某位提倡写小说以开启民智的人......当他提到写小说“甚至”要参考论文时,我便确信他写不出什么在思想上深刻的东西。


4.除了性欲比食欲更容易制造情节冲突和道德冲突之外,性和吃还有什么区别?性追求的不仅是快感,还有一种幻想、一种意向;同时,它也意味着征服;再同时,它还是隐私的。


日常笔记(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