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消失的她》,从一开始就是骗局
看了消失的她,意外的没什么后劲(好吧,写完本篇之后让我划掉了这句话(扶额 故事讲得很明白 不过编剧一开始就开始骗观众的操作让我想起了之前打过的一个剧本杀……(目移 说实话,整个剧情走下来确实就像一个重构类剧本:(以下剧透,谨慎观看) 先是以男主的受害者视角,讲述他(装出来)的深爱,与遭遇到的“妻子神秘消失”事件,同时辅以恐怖片的拍摄手法,合理化他的恐惧与“孤立无援”,让观众的信任给到男主这边。 这个时候他的“疯癫”表面只是极度慌乱的一层,骗取观众的同情与疑惑,实际上还有他自己更深的一层恐惧:昨夜谋杀的妻子以另一个人的面孔完好无损地出现在自己身边……这谁都会惊惧,却又无法询问求解。不过这里编剧的精明就显露出来了,用假木子(美女姐姐嘿嘿嘿)的红衣黑衣、身段、带着危险的笑(实际可能是男主滤镜出来的)、与男主 “性张力” 爆满的互动,以及男主 “头疼” 的病情,转移了观众的注意点,掩盖了男主抽搐惊慌的真实原因。 而这也是曼曼的目的:营造一个谁都不相信男主的世界,让男主慌不择路地选择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能相信并帮助自己的 “精英律师” 。从而找到他犯罪的证据,并让他自己通过一系列跟自己的计划——杀家人并继承家产的戏码——如此一致的“被害经历”,一步步被逼疯。 其实这里很巧妙,“受害者心理”的患者自己,往往本身就是那个施害者,这是有很多现实例子的心理现象,也是编剧让剧情符合逻辑的立足点。 顺便提一句,这里也利用了人类对未知本能的恐惧,具体来说就是那些 “东南亚离奇失踪事件” 、“畸形秀”(事实上欧洲那边真的流行过,这里不展开)。这些东西其实是解释不到男主的,他心里清楚的很自己妻子去哪了,而这些悬疑情节的设置其实是在为观众做解释,引导观众产生恐惧,唤起观众们的受害心理,让观众真正 “入局” (PUA地很高级就是说)。而剧情上,曼曼这个明知错误猜想的提出也进一步获取了男主的信任,表明了她 “虽然很厉害但确实被男主蒙在鼓里” ,洗白了她的动机,也让观众真正站在了男主的立场思考谜团,为后面的一次次反转打铺垫,诶,主打的就是一个被骗感。 剧中,从曼曼以律师的身份开始(表面)怀疑男主开始,就在一次次的 “你到底想干什么” 中,一步步地逼男主揭示自己的谎言,也让观众在逐层地见证男主如何烂、如何烂的彻底的过程中,开始相信这个 “陈麦律师” ,潜移默化地转移了观众的立场。第一层被骗感,来自道貌岸然的男主。 而这第二层被骗感,来自曼曼。这一层很明显,男主在最终意识到自己的 “被害经历” 就只是著名导演的一场 “戏” 之时,本剧的大反转如约而至,男主也彻彻底底地成为了观众眼里的真•疯子与罪魁祸首。但单就观影体验来说这层反转十分平滑,因为有之前男主骗老婆骗律师骗观众的铺垫在。这也是我觉得它很像一个解构类剧本杀的理由。 不知道你们观影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矛盾点,前一分钟男主还在说自己过去如何如何不幸、如何如何穷,下一秒马上就对陈麦说,“钱不是问题,你要多少我都给你。”那么问题来了,他既然嗜赌,是如何短时间内就变得家财万贯了呢? 因为婚姻。 其实这里早就暗示到了李木子 “家庭富裕” 到了什么地步,那么结合 “多名富商消失东南亚,由家属管理其巨额财产” 的条件,也早就说明了她消失的真正原因,只是当时观看者的视角还在男主这边,没有细想其中缘由。编剧的逻辑在这里其实是个小漏洞(难道是故意的?!)。而剧中借曼曼之口提出的 “曼德拉效应” ,不仅是男主对警方使用,曼曼对男主使用(这也可能是这个角色名的由来),观众们一开始不也相信了她的 “金牌律师” 身份?你看对吧,第三层被骗感,来自编剧大大。 (附图:影院外的宣传板上,男主一半的头被不知道哪个义愤填膺的观众搞掉惹,好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