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借人财物须奉还,无赖穷汉替人做一世守财奴!

宋朝时期的开封府有一个秀才叫周荣祖,家里有妻子张氏,还有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小名叫长寿,这周家是世代的富裕大户,广有家财,他的曾祖父周奉,笃信佛教,还特意在家附近修建了一所佛院,每天在里面念佛诵经。
家业传到周荣祖的父亲手里,一心只想着把家业扩大,早已没有了之前的信仰,为了修缮自己家的宅院,他父亲不舍得买木材砖瓦,就把那佛院拆掉,利用里面的砖瓦,没过多久,竟然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了,众人都说他父亲这是不信佛遭了报应。
他父亲死后,家业就传到了周荣祖手里,周秀才是个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准备进京赶考应试举人,但是因为舍不得把娇妻和儿子丢在家里,就决定一家三口同行,他把祖辈留下的金银融成大块的锭子,不好随身携带,就放进缸里埋在家里的院墙下面,还请了一个人帮他看家,只带着一些散碎银子做盘缠就出发了。
话分两头说,在当地有一个穷人,叫贾仁,这人穷得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能靠帮人挑土泥墙,担柴送水,干点苦力活勉强维生,白天在外奔波,晚上回到破窑里睡觉,别人都叫他穷光蛋。
这个贾仁还是个性格执拗的人,他经常会发泄着不满:“大家都是人,凭什么别人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我却要受这种穷苦日子?”每次想到都是咬牙切齿,心中充满了怨恨;因为心中不服气,他每天只要一有空,就跑去东岳庙里,对着神灵诉苦,祈求神灵能改善一下他的生活,让他也拥有一些小富贵,而且发誓保证只要能实现,他一定也会布施行善,修桥铺路,帮扶贫苦。
他每天都去祈祷,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神灵都被他的诚意感动了,有一天,贾仁祷告完后,睡在了庙宇的屋檐下,一个神仙过去问他,为什么你每天怨天怨地的?贾仁就把自己的情况和诉求告知了一遍,神仙也忍不住有些怜悯,就召来增福神,让查一查贾仁的福禄和命数情况,增福神一查回复道:“这人前世不尊敬天地,不孝顺父母,杀生害命,糟践粮食,所以这辈子注定要挨饿受冻而死。”
贾仁一听就慌了,连忙磕头如捣蒜般的哀求不止,道:“求大神可怜可怜我吧!只要能让我衣食无忧,我必定也是要做个好人的,父母在世时候,我也是尽心尽力的奉养伺候他们,只是他们去世以后,我的日子就越过越差了,而且我有经常给父母烧纸祭拜,这辈子也算是个孝顺的人。”

神仙可怜他,替他说了好话,让增福神帮着看看,有没有其他家多出来的福运,先借一点给他,让他能衣食无忧过完这辈子,算是补偿他的孝心了。
增福神又查了查道:“本地周家庄,他家因为擅自拆毁佛地,一念之差,理应受罚,现在就把他家的二十年福运借给你吧!期限一到,你要记得双手奉还。”
神仙还叮嘱贾仁牢记:“做了财主也是有时限的,不要忘记行善积德,人家索还的人在等着呢!”
贾仁磕头跪谢,心里却开心着:“我终于也是个财主了。”他出了门看到一匹高头骏马,骑上马就想走,却被马一跤掀翻在地,大叫一声,梦也醒来了,原来刚才不过是南柯一梦而已。
贾仁揉着脑袋想道:“刚才明明听到神仙对我说,要借二十年福运给我,我也该是个财主了,可是现在财主在哪呢?哎!白日做梦而已,昨天有大户人家找我泥墙,还是先去干活吧!”
也该是贾仁时来运转了,恰好周秀才家的看家人缺钱用,晚上睡觉时候又遭了贼,周家屋里的值钱东西被偷个精光,他见周家大院后面还有一垛土墙,心想:“反正留着也没用了,干脆把土坯卖了换点钱。”
走在大街,正好遇到贾仁,他知道贾仁是打墙的,就让他过去把那土墙给收了,谈好价钱后,贾仁说:“我正好急着用泥坯,等会我自己去挑就行。”
看家人把院子打开,任凭贾仁进去随便挖随便挑,贾仁带着锄头工具,一顿捣腾后,整面土墙轰然倒塌了,只见土墙下面还有一块石头板,敲一敲里面好像是空的,用手扒拉干净土,撬开石板一看,里面竟是一缸缸的金银锭子,首饰珠宝,不计其数。
贾仁大吃一惊,随即内心狂喜,心想道:“果然是神仙显灵了,那个梦的确是真的,终于我也能当财主啦!”他冷静下来,心生一计,先把金银放在土筐里,上面盖着土,一担担的运回自己的破窑里,埋在了地下,神不知鬼不觉的,因为金银数量太多,他整整挑了两天才运完。
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金银,贾仁激动的彻夜难眠,不过算他聪明,没有马上去大手大脚的花钱露财,他只是先花点小钱买了个房子住下,把破窑里的金银搬过去藏好,然后假装做点小买卖,逐渐把生意做大了,没过几年就盖起来大屋宅院,开起了各种各样的店铺,生意做得十里八乡都有他的产业,以前叫他穷光蛋的人,现在都改口叫他贾员外了,贾仁也娶了一个老婆,但是怎么都生不出个一男半女,偌大的家业,注定是没有子嗣能继承了。
这有一个非常奇怪的情况,虽然贾仁现在已经是腰缠万贯,家大业大,但是他却吝啬至极,一文钱都不舍得花,要他一贯钱,就像挑掉他手筋一样,他看到别人有的,恨不得一把夺过去,如果要把他的给别人,那能让他心疼的要死要活,所以很多人背地里都叫他:贾扒皮。
贾仁的家里请了一个老学究做管家,叫陈德甫,贾仁就经常对他说:“光有这么大家业,却没人继承,我自己是生不出来了,如果遇到街上有卖孩子的,或者,愿意过继的,不管是男是女,找一个来,我们老两口当自己孩子好好养。”
陈德甫就记在心里,又吩咐酒店的小二多关注一下,如果遇到合适的,就先去找他。
话说,这个秀才周荣祖,一家三口进京考试之后,无奈命中无功名,怎么都考不中,这也就算了,他们回到家后,还发现家里已经被搬空了,再去挖墙下埋的金银财物,也只剩一个空石槽和几个空缸了,眼看着生计都无法维持,他只能卖掉房子,一家三口前往洛阳投靠亲戚去了,偏偏就是他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喝冷水都会塞牙,洛阳的亲戚早搬走了,一家三口带的盘缠已经用完,当时正值寒冬大雪天,三口人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瑟瑟发抖,根本就没法再继续赶路了。
妻子张氏建议:“风雪太大了,根本走不了路,先找个地方歇着吧!”周秀才就说:“那我们去那边酒店里避一避!”
两口子带着孩子,进了店里,店小二客气迎上去,知道他们不是吃酒住店,但是也没有驱赶他们,反而让他们在屋里坐着休息一下,夫妻俩抱着孩子蜷缩在角落里,店小二看他们可怜,就倒了一杯酒给他暖暖身子,周秀才喝完觉得暖和一些了,他妻子闻到酒香也想喝一杯,周秀才不知怎么开口,那店小二已经看在眼里了,给她也倒了一杯,谁知道小孩子不知好歹,也闹着要喝,周秀才不给,小孩就哭闹起来,好心的店小二就也给孩子倒了一杯。
店小二和他们闲聊时,问周秀才:“日子过得这么艰难,怎么不把儿子卖了,送个好人家,免得跟着受苦了。”周秀才道:“一时半会没遇到合适的。”
店小二就告诉他们有人要,让他和妻子先商量一下;面对无奈的现实,妻子也只能同意了,想到能让儿子有个安身落脚的地方,也比这样挨饿冻死好。
于是,小二就领着他们见了陈德甫,陈德甫询问了周荣祖的详细情况,周秀才都一一告知,陈德甫告诉他们,要买孩子的不是他,是当地的富户贾员外,并且安慰他们,贾员外没有子嗣,等他老去之后,家业都是你们孩子的。
事已至此,也别无选择了,周秀才就让陈德甫领着孩子去见贾员外。
贾员外一见陈德甫就问他孩子找的怎么样了,陈德甫把周秀才准备卖孩子情况告知,贾员外就让他们一起进来,见面施礼坐定,贾员外就让长寿走到身边看看,他见这孩子生的青头白脸,非常可爱,心里已经喜欢上了,决定要留下孩子,但是要求必须和周秀才签契约,不得反悔。
陈德甫当然了解贾员外的德性,只能顺着他意愿帮他写,但是在立契约时,贾员外却动起了坏心眼,在字据上并没有写明要支付多少钱给周秀才,还玩起了模棱两可的文字把戏,周秀才和陈德甫都是饱读诗书的迂腐儒生,根本不懂这些奸诈套路,就满口答应的签约画押了。
周秀才还在幻想着,贾员外这么大户的人家,一定不会亏待他们,给的钱肯定不会少。
但是,像贾仁这种穷人翻身的土财主,一朝得势,那是坏到没有底线的,而且他喜欢专坑和自己曾经一样穷苦的人,但凡能占到一丁点小便宜,都让他开心不已。
卖子契约签好,周秀才和贾员外各持一份,贾员外就领着长寿进屋给自己妻子看,贾员外妻子看了也非常喜欢,此时的长寿已经快七岁了,心里懂事。
贾员外教他道:“以后有人问你姓什么,你就说,我姓贾。”长寿道:“我是姓周的。”
贾员外妻子哄他:“乖儿子!明天给你卖糖吃,做花袄子穿,有人问你姓什么,你就说姓贾。”
长寿坚持道:“就算给我做大红袄穿,我也还是姓周的。”贾员外听了,心里非常不痛快,也不出去理会外面的人了。
周秀才催促陈德甫,陈德甫又进去催促贾员外,员外道:“把儿子留在我家!让他走吧!”
陈德甫有点莫名其妙,问道:“他哪肯走?员外还没给他恩养钱呢!”
贾员外赖着脸皮,开始不说人话了:“什么恩养钱?他给我钱还差不多!”
陈德甫道:“员外可不要开玩笑啊!他们是迫于生计无奈,才卖儿子给你的,怎么还能给你钱呢?”
贾员外道:“他们是没钱养活儿子,才过继给我的,现在孩子要在我家里吃饭了,我没找他要恩养钱还好,他怎么反倒找我要起钱了?”
陈德甫道:“他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卖给了员外,无非是指望着能拿到恩养钱,回家做盘缠,怎能这样耍他们呢?”
贾员外彻底的撕破脸皮了,拿出契约道:“立过字据了,不怕他不肯,如果他敢反悔,那就让他赔偿我违约钱。”
陈德甫道:“员外何必要这样逗耍他,你只需要支付一些恩养钱给人家,也就没事了。”
贾员外厚着脸皮道:“那就看在你的面子上,给他一贯钞吧!【按照当时朝代的市价换算,大约相当于现在人民币700到800元左右。】”
陈德甫整个人都震惊了,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孩,竟然想着用一贯钞就买下来了,属实无语啊!
可贾员外却没脸没皮的,自说自话着的:“一贯钞,也不容易挣啊!我是富人,花一贯钞都像是被挑手筋似的,你是穷人,怎么还看的这么容易?你去告诉他!他是读书人,应该明白些事理,如今儿子也落得好处了,见好就收吧!”
陈德甫此时无言以对,只能垂头丧气的拿着一贯钞走出去,周秀才还在外面安慰着妻子,说这户人家财产丰厚,立过了字据,肯定不会亏待他们,而且儿子也落得个好归属,可以放心了。
妻子张氏正想问:“能给多少钱?”只见陈德甫拿出一贯钞来,妻子瞬间崩溃了:“我们辛苦养大的儿子,就给了一贯钞?买个泥娃娃也买不到啊?”
陈德甫又硬着头皮进去找贾员外,贾员外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继续没脸没皮的说道:“泥娃娃不用吃饭呀!他们养不活孩子,才卖给我,我肯要,已经是在帮他们了,怎么现在倒想着多要钱了?既然陈先生你再三说了,我就再添一贯钞,不能更多了,如果还不愿意,那就按契约文书上白纸黑字写的,把违约钱给我,让他们再把孩子领回去。”
陈德甫无奈的叹了一口气,道:“他们要是能给得起违约钱,也不至于卖儿子了!”
贾员外白眼一翻,双手一摆,道:“你要是有钱,你去给!我是没有了。”
陈德甫也是欲哭无泪,他心里很内疚,孩子是他找来的,贾员外不愿意多给钱,周秀才又不肯接受两贯钱,这个中间人,吃力不讨好,他也自觉实在对不住贾秀才夫妻,于是就从自己薪水里面,预支出两贯,凑成四贯交到秀才手里,安慰夫妻俩,道:“这个员外就是这么吝啬刻薄的人,最多只给两贯,不肯再加了,我只能从自己薪水里支出两贯,凑够四贯,都给你们了,如今孩子已经落得好归属,也不用计较什么了。”
周秀才是个明事理的人,他知道陈德甫已经尽力了,道:“确实也难为了先生。”陈德甫道:”只要日后能记得我陈德甫就好。”
临走之前,夫妻俩把儿子长寿叫过来嘱咐道:“爹娘实在没办法,才卖了你,在这里,你起码不用挨饿受冻,只要懂事听话,这家人不会亏待你的,我们有机会还来看你。”一家三口抱头痛哭,小孩舍不得爹娘,一直哭着不让走,陈德甫只能买来糖果哄住了他,骗到外面去,夫妻俩这才依依不舍的离去。
话说这贾员外,靠着耍赖没花多少钱,就得了一个儿子,自然洋洋得意,他知道长寿已经懂事了,就不许他说起以前的事情,也不许和亲生父母暗通消息。
长寿长大后,渐渐忘记了小时候的事情,只知道自己叫贾长寿,只认贾员外是自己的父亲,说来也奇怪,他这吝啬父亲是个一毛不拔的人,但是他却像个视金钱如同粪土的人,那时候贾家妻子已经去世了,贾员外得病起不来,贾长寿就去东岳庙烧香,保佑父亲。
当着父亲的面,他只要了一贯钞,背地里却和家仆偷偷打开钱库,带了很多金银宝钞出门了,因为赶上明天是东岳大帝生辰,到了庙里,人生人海的,他们想找个干净的屋子住下,可是先有一对老夫妻在那里了。
看官老爷们可知道?这夫妻俩是什么人?
对!正是当年卖儿子的周荣祖夫妇,自从卖了儿子以后,夫妻俩失去了奔头,一直流落在外十几年,靠着乞讨回到家,心里一直念念不忘的想着儿子,又决定出来打探消息,所以就途径此地了,周秀才在庙里靠代人写字赚点钱维持生计,庙官看他们可怜,就留下了他们,知道他是个秀才,还特意选了一间干净屋子给他们住。
贾长寿带着仆人进来,看到有人占了屋子,那个仆人就狗仗人势的冲上去,让夫妻俩快滚,但周秀才据理力争,说是庙官给他们安排的住所,哪能说走就走,贾长寿见他们这么固执,就准备动手要打老夫妻,周秀才大喊,惊动了庙官。
庙官上前问明情况,道:“家有家主,庙有庙主,是我留秀才在这住的,你凭什么硬要人家搬走?”
贾长寿直接拿出一贯钞递给庙官,见到有了钱,庙官态度也软了,表示可以商量着让夫妻俩搬走。
周秀才很不服气,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只能无奈的收拾东西离开。
长寿回到家里,贾员外已经死了,他从此就做了小员外,一个人掌管了偌大的家业。
话说,周秀才夫妻俩从东岳庙离开之后,一路走到当年卖儿子的村镇附近,但是已经不认得路了,只能边走边打探,忽然妻子感觉一阵胸口疼,正好前面有一间药铺在做善事免费送药,他们赶紧走过去,要了两颗药吃下去,才感觉好多了。
夫妻俩走进铺子里感谢老板,那老板道:“不用感谢我,只要记得帮我宣传下名字就可以。”他指着招牌念道:“须记得我是陈德甫。”
周秀才点头,念了两遍,对妻子说:“陈德甫这名字好熟悉,好像在哪里遇到过,你还记得吗?”
妻子张氏道:“当初卖儿子时候,那个中间保人不就是叫陈德甫吗?”
一瞬间,往事都涌上了心头,周秀才找到老板询问,老板刚开始想不起,只觉得他们夫妻俩面熟,但是,当提到卖儿子的周秀才,老板顿时记起来,说道:“还记得我帮你们支的两贯钱吗?”
周秀才道:“老先生的大恩大德大恩大得,我们永不敢忘啊!不知道我儿子现在还好吗?”
陈德甫告诉他们,贾员外已死,长寿已经长大成人,做了小员外,但是他没像贾员外那么吝啬抠门,而且还仗义疏财,这药铺免费送药的本钱,就是长寿给的。
夫妻俩很想见一见儿子,陈德甫就让他们先坐着稍等,随后去找到长寿,把当年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知了他,长寿虽然多年来没有提起过以前的事,但是幼年的记忆还在的,他赶紧跑到药铺,想见自己的亲生父母。
到了药铺一进屋,看到周秀才夫妻俩,长寿大吃一惊,这不就是上次在东岳庙,要打的老夫妻吗?周秀才看到长寿,也想起来,这不就是上次抢他们房间的浑小子吗?

周秀才道:“那天把我气得半死,平白无故被人抢占了房间,原来抢的人竟然是我儿子。”
长寿道:“儿子那时候不认得爹娘,一时冲撞了,还望爹娘恕罪。”说完就磕头跪拜自己的亲生父母。
老两口看着眼前的儿子,心里好不欢喜,一家三口终于再次团圆了,长寿叫家仆取来一盒子金银财宝,送给父母当作赔罪礼物,周秀才打开来看,大吃一惊,只见那个银子上刻着:周奉记。
周秀才道:“这不是我家的吗?”陈德甫问:“怎么会是你家的呢?”
周秀才指给他看道:“我曾祖父叫周奉,银子上都是他凿下的记号,先生你看字就明白了。”
陈德甫接过拿在手里看着,只是疑惑:“是倒是了,既然是你家财物,怎么在贾家呢?”
周秀才对他讲述了当年的遭遇,陈德甫听完恍然大悟道:“贾老员外原先是个穷鬼,给人挑泥坯之后,突然就一夜暴富了,看来这是你家的财宝,被他给挖出来了,原来如此;他生不了儿女,就过继了你儿子,继承这些财宝,这不算是物归原主吗?看来真是天意啊!难怪他平时吝啬抠门的一文钱都不舍得花,原来这些钱根本就不是他的,只是帮你家看守而已。”
夫妻俩感叹不已,长寿也暗自惊奇,周秀才拿出两锭银子送给陈德甫,感激当年他的两贯钞恩情,又拿出一锭银子送给那个店小二,感激当年他的三杯酒恩情,已经时隔多年,那个店小二早都忘记当年的事,现在突然得到重赏,自然欢天喜地了。
周秀才又将盒子里剩下的银子,交还给儿子,让他用来帮助那些落难的贫苦人,也警醒自己不能忘记这二十年来所受的苦。
现在看来,贾仁虽说当了二十年的财主,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一个替周家看管的守财奴而已,到时间就必须物归原主了,世人对于金银钱财还得是取之有道,顺其自然就好,不然枉费了心机,最后还是落得一场空。
本故事素材取自于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看官老爷们读完故事后,可以留下您的感受和想法,更多民间故事传说,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