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访谈】专访苏辩组委会主席——朱世烨

观看指南
“苏灵毓秀,辩心雕龙”,在江苏省高校辩论公开赛落幕之后,华语辩论网特向本届苏辩组委会主席朱世烨学长进行了专访。
这是对于苏辩台前幕后的进一步挖掘,也将开启一场独属于辩手的浪漫之旅,在访谈中,朱世烨学长将就“苏辩赛事创办的初心与历程”、“组委会工作人员的工作与努力”和“苏辩未来的规划”等多项与苏辩相关的话题进行分享。
接下来便跟随小华语,通过本篇访谈,看看梦想加辩论会碰撞出怎样绚丽的火花吧。(*˘︶˘*).。.:*♡
小华语:学长晚上好!首先恭喜本届苏辩圆满结束。一直以来苏辩对于江苏地区的辩手来说都是一项很神圣很具有意义的赛事。今年通过组委会以及多方的努力,苏辩也终于在河海大学与各位辩手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好们如约相见。
我相信对于学长来说今年的苏辩也有着独特的意义。所以第一个问题想问学长,您最开始是抱着怎样的愿景创办了这样的一项赛事,您创办苏辩的初心又是什么呢?
朱世烨:2019年,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江苏赛区半决赛在南林举办,我和朋友一起来看,回去的路上就一直想,要是我也能参加或者主办这样的比赛就好了。后来华辩在央视扬名,作为江苏辩论人与有荣焉。
也是那两年吧,华语辩论世界杯也在南京和扬州开了赛区,这让当时的我们觉得进入了辩论的黄金年代。
然而2020年突发的疫情,让江苏的很多赛事都举步维艰。而机缘巧合下,我进入到online辩论,开始做一些线上辩论相关的工作,过程中发现江苏队伍由于比赛的断档,整体的辩论氛围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颈。所以我决定做一点尝试,让心目中的江苏辩论再次重现。
于是,我和我的团队联系了江苏省内所有我们能够联系上的高校,邀请他们来参加我们的比赛,成功地在2020年举办了第一届比赛。
从那以后,我们一直积极主动地联系江苏省内的所有队伍,通过辩论交流,推动江苏省内的辩论氛围。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的江苏省内学校都能够参与到这个比赛中来,创造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小华语:苏辩办到今年也已经是第四届了,那么现在办赛与最开始办赛时候的初心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或者说会有哪些不一样的情感吗?
朱世烨:初心的话其实没怎么变,因为一开始我们的想法就是让江苏的队伍有更多的交流,不过在最开始运营方向上有些偏差,其实苏辩的比赛在最初两届是接受省外的队伍和网辩队伍的。
那个时候我们想的是让江苏的队伍与外界的学校或者说一些网辩队伍做一些沟通交流,大家能够了解更多辩论的打法。但由于设计不妥当,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网辩队基本都是毕业的老油条,对在校生有经验的巨大优势,所以省内队伍的参赛体验并不好。
那后面两届我们就转变了风格,我们认为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辩论风格是很重要的事情,学校也是一个地区辩论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所以我们从一开始的自由交流,转变为省内的学校为单位的交流,提高辩论氛围,然后再考虑做一些对外的交流赛事,这是我觉得和我们在心态上调整的地方。

小华语:学长刚刚也有提到每一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辩论风格,那您觉得苏辩相较于其他地区赛,或者说一些大型的比赛,我们苏辩的独特之处和定位是什么呢?
朱世烨:是有的,像其实也有别的一些省赛,他们可能更多会选择32队、48队或者说多少队这样规定好比赛队伍的数量,但苏辩一直和别的比赛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是只要你报名,我们就可以让你参赛。
我们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愿意打辩论、渴望打辩论的省内学校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登上省内交流沟通的辩论平台,有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吧,所以我觉得这个就是我们一直的初心和定位,也是我们和别的比赛不太一样的一个独特之处。
定位的话,我们更希望是省内一个学校交流的平台,就像我们今年一直说的那样“当代青年思想复杂多样,青年们需要一个交流的机会,需要一个交锋的平台,我们渴望表达自己。辩论,正是是思想的交锋的平台。
辩论,是青年人迸发思想与智慧的火花的重要方式。江苏省高校辩论公开赛旨在通过辩论这一形式,促进省内青年思想文化交流。”


小华语:下面我们想和学长探讨有关办实体赛的一些问题。在疫情这三年,大量的辩论赛事转为线上进行,苏辩在前几届一直都是采取线上的形式。
今年苏辩也终于在线下与大家见面,在决赛日看到很多来自各个学校、城市的辩论同好前来观赛,比赛结束后校门口、地铁站都是在讨论辩论的同学,辩论氛围特别浓厚。
我们时常会听到受辩论影响的辩手们对于实体赛的想念,您在比赛结束后也发了一条有关苏辩的朋友圈,所以对您来说办实体赛算是您一直以来的一个执念吗?
朱世烨:是的,我一开始对于江苏省内的一些比赛是来源于18年的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江苏赛区的一场比赛,那场比赛是一个独立院校打一个很有名的学校。
在那场比赛之中那个独立院校他们可能实力不是那么的强,但是他们有很多自己学校的观众特意从外地特意赶到南林观看比赛,无论是赛前的加油还是赛中的记笔记以及赛后对选手的安慰鼓励,都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烙印。
从那一场比赛观赛之后,我就知道辩论想要维持下去,想要在我们心目中变得神圣或者说变得更好。就一定需要实体赛的氛围给大家感染,这是最开始的一个信念。
然后在办苏辩的时候因为一开始大家都是被疫情封在家里没办法线下,我们苏辩从最开始不开摄像头用yy,然后再到用腾讯会议再到慢慢的大家每一个环节开摄像头,再到我们这一届线上阶段的时候,是每一个环节争取到双方能够互相看到彼此的脸进行对辩。
我们都希望给到选手更真实的线下的参赛体验。也能够让观众们感觉到选手在输出对辩题的情感、逻辑,这些能更拉进彼此。
今年疫情刚好结束,我想着一定要给江苏这边办一场实体赛,能够给大家重返线下赛,重回18年的那种感觉,真的很感谢夏惟桐老师对我们比赛的支持,没有他的帮忙苏辩实体赛基本没可能做到现在这样的规模,他的经验真的太丰富了。也很感谢河海大学辩论队为我们提供的比赛场地和工作人员,线下赛的布置离不开河海的帮助。真的很感谢!
然后今年的实体赛中,也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情,像西交利物浦比赛结束没有车票然后打车回去,河海大学一边备赛,一边组织比赛,南师大他们给自己的选手献花,包括像南工程在表演赛之后,队员和场上辩手很多互动,这些东西都是实体赛才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你要说像线上赛打完,大家可能也就在群里面聊几句话就结束了。
因为线上的网辩赛比较多,然后大家也会比较疲惫,而线下赛大家是完完全全的沉浸于一个比赛,认真的花了较长时间的准备了一个比赛,然后我会在我的路途上、着装上下很大的心血。
这一种感觉,用夏局的一句话来说“这样的沉浸式的投入的情感才是青春的感觉”。外加我本身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认为这个东西它确实就是我的一个执念了。


小华语:在河海大学办实体赛的这几天,与辩手、评委、观众交流以及现场最终呈现的效果给学长带来的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呢?
朱世烨:最直观的就是经过几年的停顿,大家对线下赛爆发出了极大的热情。我觉得真正的完成了我的执念,这就是我20年想的那个样子。
真的很感谢夏惟桐、胡骏立、李灿、王彤、代钰、陆麒麟、陈思汗、倪云恺、吴润宸、王希、郑浩鸣、李炎希老师们对我们线下比赛的支持!
同样也感谢河海大学辩论队和苏辩其他组委为赛事的付出!真的感谢大家为比赛的付出。


小华语:恭喜学长圆梦,我们当时去看比赛的时候都是志愿者同学负责接送的,而且一直在引导我们真的很辛苦。
那学长您在和这些志愿者同学还有我们组委会筹备线下比赛的过程当中有遇到过什么比较有趣或者非常难忘的经历可以再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朱世烨:最大的感触其实还是跟我们的工作团队相关,一个是河海大学的同学。他们真的很辛苦的去帮我们筹备这个比赛,跟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因为连续3年大学生的实体活动都比较少。
所以实体赛的筹备,从资源上,到筹备经验上,都存在非常严重的断档,相信,全国其他赛区的筹备者们,在今年也会遇到类似的困难,真的非常感谢陈官民队长,一直在帮我们借教室,帮拿物料快递,并且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没有想全的物料,以及工作人员的协助。
另外一个就是跟我一起从宿迁学院来的学生,这些学弟学妹们,他们很多人跟老师请假,要提前一天晚上坐夜里十点钟的高铁到达南京,到南京之后呢因为我们当时经费比较有限,有一些同学他们就是直接睡了网吧或者棋牌店。
然后第二天早上又忙一天。后来我们还会有三到四个人同时挤在一个房间的事情。尤其像决赛的时候,决赛我们整个团队基本上是在早上七点钟到了河海大学开始布置一直到下午两三点钟才开始吃饭,吃饭的时候因为观众进来了我们的饭也被收走了,到最后很多同学可能就只吃了两三口饭。
同样还要感谢有陶仕岩、林鑫鸿、庄萌三位,陶陶特意在半决赛顶着毕业答辩前抽查的风险从沈阳来到南京帮我们办比赛,林鑫鸿从上海来,帮我们篮球赛后勤做了巨大的贡献,庄萌从浙江过来,看了两天整的摄像机,真的很感谢三位的帮助!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我们一个现场负责的同学,普维(宿迁学院21级孙明瑞),他在半决赛前一天在医院给我打电话,被卡车剐蹭了,导致半个身子不能动,结果他是第一个到达河海大学布置场地的。
因为伤口的原因,他只能穿着短裤工作,因为天气热加上干活,他基本上三到四个小时就要上药换纱布,到最后颁奖都是西装上身+短裤这样的打扮,真的很感动。
对我感触很大的原因就是我能看到有样一帮人,他们虽然没有经历过实体赛,但是他们愿意为了自己喜爱的事情,付出努力把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这个东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把它呈现给大家。
能够给我们所期待的实体赛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我觉得这个事情是对我最大的感触,真的很感谢工作团队为我们的付出!
然后有趣的事情的话,为了帮我节约成本,夏惟桐老师连续三轮都把自己的房子拿出来招待评委(他家比较大、且一个人住)。每周五,上海的评委抵达苏州,然后直接住到夏惟桐老师家。
然后我再开车从苏州到南京把评委送过来。基本所有的外地评委都是这样来南京的,南京本地的评委的话我们就会有工作人员的引导。
还有一次有趣的经历应该是八强赛的时候我带夏局回去,那天我的车不知道怎么了车速已经到了180,当时夏局就在群里大叫说夏目把车开到了180快救救我!还有一次我开车回去的路上睡着了也把夏局吓得不轻,后来到了服务区抓紧下去休息。
那像宿迁学院的同学们的话他们和西交利物浦一样有两次买不到票了,最后他们是先买到淮安然后再买回徐州的票,再中途坐到宿迁下车,到了学校已经是很晚了他们就用各种各样的话题跟宿管阿姨认亲戚、套近乎和聊天,阿姨把他们放进去。
这些经历说出来感觉还挺好玩的,但实际上这些工作人员都是很辛苦来给我们协助办这个比赛,这些事情回忆起来还是很难忘的。


小华语:时隔这么久再来办线下赛,这一次办赛跟之前办其他的实体赛相比有没有尤其感到有难度或者困难的地方吗?
朱世烨:比如因为大家很久没有线下赛了,所以对于一些线下赛的安排其实是不那么熟悉的,所以我们翻出来了18年以前到10年这一段时间内的很多江苏地区的一些比赛视频,还有赶去了今年的新国辩。
我们其实在最早的时候就是在1月份,我和我们团队的另外一位同学一起到上海,我们看完了整体的新国辩的流程,边看边记相关的一些物料。然后另一部分像表演赛,也是借鉴了B站上面的南京明星毕业生告别赛。
当时很多里面的场景我们都反复观看,因为我们离线下赛实在是太久了,很多的流程没有办法确定,所以流程这部分我们只能通过以前的一些视频去确定要怎么样走。比如说辩手要怎么样握手,整体的一个比赛流程要怎么样走呀?
几个流程要怎么穿插呀这些东西。有一些借鉴之后会方便很多,但当时我们就很多地方是有一些商讨的,这个地方我们觉得是有难度的。
第二个事情的话就是因为线上的一些成本它是比较低的,它只需要我可能请评委费,然后其他的话像现在可能也就是腾讯会议的一些收费了。那像今年苏辩的话,我们要考虑到工作人员的所有的路程,选手的评委的这些路程费用,包括你像场地、物料这些成本费用这一部分也是比较困难的。
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节约成本。因为今年的所有的开销都是我个人支出嘛,大概前后花了几万块钱左右,像赞助这一块,也是因为太久没有线下赛了有一些赞助也是不太好拉。我觉得这三块是比起线上赛事比较困难的一些地方。


小华语:在比赛的现场我们其实看到了很多有趣的小设计,比如签名墙、奇袭的牌子包括给评委的小礼物,在这些设计的背后肯定是花费了不少心思的,所以学长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在苏辩的筹备中还有哪些精心设计的环节或者小设计吗?
朱世烨:在决赛之前,我们就准备好了签名墙供评委老师,观众和选手们签名。选手方面,我们准备了胸卡和伴手礼。为观众们准备的有苏辩主题的手卡、书签、手带。出席线下赛的评委们,我们也各自准备了伴手礼。
我们还为讲座嘉宾准备了特殊的小礼物。这些东西就是希望能够大家能通过这些小物件提高一些比赛的参与感,让大家更多的感觉到苏辩的氛围。
还比如我们举办的辩手篮球比赛和毕业生表演赛的彩蛋环节和观众的互动,这些都是大家商讨出来的一些小设计。


小华语:在苏辩线下赛的这几天现场有出现过一些棘手的状况吗?我们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朱世烨:在八强赛的时候西交利物浦因为门禁问题差一点没能够进入到河海大学,我们当时甚至已经想好了在校外迅速找一个演播厅布置一下安排在校外打,后来是我们河海大学的好几位同学去跟保安沟通最后好不容易才进到学校里面,这件事情就是当时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
还有就是我们的物料都是在河海大学的一个活动教室里,这个教室距离我们的比赛场地跨越了大半个校园,还是比较远的一个距离。有一场比赛当时评委的评分表不见了最后我们就想办法在活动教室找到了手卡,然后在手卡上让工作人员写好投票的意向,做了一份手写的评分表给评委。
当时就出现了评委等待评分表的一段较长的时间我们及时用手卡去解决了这个情况。还有一场在赛前两天我们的一位评委阳了,我们临时从上海把倪云恺还有陈思汗学长请过来让他们帮忙多评两场。再次感谢评委老师和工作人员们的付出!

小华语:刚刚和学长聊了很多关于辩论赛的内容,那今年苏辩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环节就是辩手篮球赛,而且这个篮球赛是公开招募的大家都可以报名,那么最开始是怎么设置这样的一个辩手篮球赛的呢?
朱世烨:最开始这个比赛的方案提出是因为我们当时组委会里面也有一些同学想着说我们只有辩论赛是不是稍微枯燥了,像一些比赛他们会有一些串场,比如像新国辩在比赛最后会有个酒会。
比如说一些别的比赛,他们会有一些交际的方式,那我们这个比赛经费不是太充足,然后我们又很希望让大家不仅是通过辩论的方式有这个社交的空间或者说有一个社交的场地吧,然后当时呢辩圈里面有一个比赛叫辩了个球,这个比赛就是以篮球为主题的。
我们当时觉得很多辩手就是对于篮球这个运动很热爱吧很感兴趣,我们当时想那我们要不尝试一下这一届我们搞一个篮球赛,让辩手们在篮球场上互相社交,互相去交流展示不一样的辩论人的风采。所以我们当时决定我们搞一个辩手篮球赛,事实上也很成功。
像史毓迪波学长特意从上海过来就为了打一场篮球赛,打完球赛当晚再从南京回上海,当时他在朋友圈里发这场篮球赛打的很痛快,感受到了辩手也有别的地方可以展现自己,还可以在篮球场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还包括像郑浩鸣学长特意从福州过来,江南大学的周毅伟同学也是从外地赶过来的,所以我们当时觉得这个篮球赛还是很成功的。


小华语:听了学长前面和我们分享了很多学长自己还有工作人员对于苏辩的付出,那么这些付出您觉得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他真正值得的地方在哪里呢?
朱世烨:这个问题确实就是从打辩论开始就一直有这个想法在问,因为我们都知道辩论它本身是没有办法给你直接反馈的东西,它除了输赢可以直接反馈给你,你像你自己的口才的锻炼,逻辑的思维的锻炼,这些东西没有办法立刻展现出来。
所以我每年劝学弟学妹就是继续坚持的时候,我也会跟他们讲清楚辩论这项活动一定是没有办法立刻给到你所谓的你想要的进步的,它一定是一个比较长的一个过程,相比于其他的像演讲它必定是一个需要时间去沉淀的。
那你像为什么要坚持,就是明明有很多的阻力,那为什么我还要去坚持这个事情?我认为一方面。是传承,像我一开始打辩论的时候,就是我的学长学姐当时在饭桌上说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搞一个苏北最大的传销组织当时开玩笑,其实就是说我们搞一个苏北地区的一个比赛。
学长当时是稍稍有点喝醉,但这句话就是一直记在我心里面,我觉得当你的学长告诉你我们当时一直希望干什么事情,然后我希望你们也能够继承我们这样的想法去办,这是一种传承,这个传承是很重要的事情。
第二个事情是你在备赛的时候,你和你的队友有不同的观点的碰撞。对于一个事情思考,然后你突然那么一刻想通的时候,那个畅快感是辩论能够给你最直接的一个快乐,你会觉得你的思想、你的想法被认可,被你的队友所包容接纳。
然后你和你队友,大家备完赛之后都可能都会去喝奶茶去吃夜宵什么的,这个也是一个很快乐的回忆,然后第三个事情就是办比赛,办比赛和参加比赛这两件事是一样的事情,就是你像新国辩我去现场的时候,很多队伍他们也在一个房间里面去备赛,通宵的备赛,大家一起去聊整个比赛去很努力,很认真的付出。
为了第二天比赛去做出这样的一个准备。这个就像夏局说的那个样子,这就是一种青春的体现。你为了这个事情,你这辈子永远不会忘记你花费了那么多的心血在里面。即使说你比赛输了,你心里想到的也是我今年输了,我明年还要来,我明年还会继续来打。
就是这样的一种对于辩论的坚持,执着是一直是在感染着我们的,我们也确实是从辩论中收获到这种东西,那你像办比赛的话那些队伍的输赢我都看在眼里,你像河海大学输了之后他们当时是在那边哭了很久的。但是他们哭完了之后第二天早上就又过来跟我们一起筹备比赛。
说没关系我们还可以继续。然后很认真的跟我们一起把决赛去做好了。就是我觉得像南师他们赢得了比赛之后那种欢呼,雀跃感对于我们主办方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收获,所有的这一切辩论中的记忆它都是你人生的宝贵的一点,我觉得这个东西它就是一个会无限滚动,无限放大的一个你的情绪。
所以我觉得以上三点吧,一个是传承。一个是投入另外一个就是回报这三种情感羁绊这三件事情是能够让我坚持在办辩论赛的。即使我打辩论比较菜。但我也坚持去办比赛,坚持去学习的一个动力来源。

小华语:现在线下赛也逐渐恢复了,那么您对苏辩或者对江苏辩论有什么未来的期待吗?
朱世烨:因为苏辩本身的初心是不会变的。他一定会继续为江苏省内所有的高校提供参赛机会。第二个事情是如今的赛事我们每一年会根据学校的数量做一个赛制的调整,我们也会进一步的根据队伍的参赛意愿做赛制上的一些调整。
同时呢我们也会积极的与外界,比如说浙江,上海,以及安徽这些周边地区做一些交流,我们目前有一个企划,就是说搞一个长三角冠军交流赛,或者说四强交流赛,能够给江苏的这些队伍更多的一个渠道,你像我们今年其实已经获得了新国辩资格赛的一个合作。
我们也希望江苏队伍能够通过我们这样一个平台,有更多的与外界的一些交流沟通的方式,比如后面假设我们四强可以与浙江的四强,上海的四强一起搞一个冠军赛或者说地域交流赛。
然后也会去更多的考虑去做一些江苏省内大一新生赛事,继续提高江苏辩论氛围,让大家能够积极到参与到就是都有机会能够参与到我们这个赛事赛事活动之中。
同时对于江苏辩论,我希望我们省内的学校有更多的一些交流。能够互相学习。就是差的向好的学习,然后好的变得更好。然后另外一个就是夏局在决赛的致辞“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这样的一句话,就是很打动我。
我很希望江苏辩论能够像他说的那样子,通过线下赛的逐渐恢复能够恢复到昔日的荣光,能够让江苏的学校在世界级比赛上获得更多更好的成绩。让江苏比赛重回到疫情之前的那个那个样子能形成江苏这个地区独有的辩论风格。
让大家能够更多的了解到江苏,愿意与江苏进行一些交流沟通。也希望就是江苏的辩手能够更多的热爱辩论,更多的参与到辩论之中。即使以后不打辩论了,也能够很骄傲的说一句自己曾经是一名江苏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