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绿色撒哈拉”暴论
一、起因
很早以前就看到网络上有关“绿色撒哈拉”的论调,不过并没有去深究,直到最近看了某位科普大V的一个视频的后半段后,细细思量并且仔细地去查找了一番资料,才发现里面问题很大。以科普大V“地球知识局”的说法为例,给大家看看这论调到底有什么问题。










首先,先说一下撒哈拉沙漠900多万平方公里形成的底层地理逻辑:常年被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地处大陆中央,蒸发量旺盛;西边有加那利寒流降温减湿;地中海的水汽因为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控制,最终止步于北非沿岸;印度洋的季风并不是往非洲大陆刮的,即便有一些水汽飘向非洲大陆,也会被埃塞俄比亚高原和东非高原拦截(迎风坡) ,故无法补给撒哈拉沙漠;大西洋的季风为非洲大部分地区带来了象征生机的降水,却并没有 顾及到撒哈拉。因此,撒哈拉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又旺盛,水循环出了大问题,入不敷出。
二、有关大西洋季风。


某位大V说因为米兰科维奇循环,导致大西洋季风在大约6000多年以前动力更足,可以直接突入到 大陆深处,覆盖了撒哈拉(也没具体说是哪里,姑且认为是全部)。
若有小伙伴不想浪费时间看视频的,可以点下面这个链接,这是我扒到的算是“地球知识局”的文案: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257254460023610&wfr=spider&for=pc

他的说法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问题,给出的论据也很高大上,当然,米兰科维奇和他的理论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地球知识局”的论证过程。
假设他所说的东西为真,大西洋的季风在以前真的能长驱直入到更深处,但是季风自进入陆地之后,会不断地降水,越深入陆地,所携带的水汽就会越少,各位不妨想一想,在经过了现在的热带雨林区和草原区之后,它到达现在的沙漠区还能拥有充足的水汽来“滋养”9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既然现在的季风无法深入,那说明以前“滋养”撒哈拉的降水都被滞留在了过度地带,而非洲这边的沙漠区和草原区的过渡地带名为“萨赫勒”,面积为300多万平方公里,既然是过渡带,那肯定有偏草原气候和偏沙漠气候的,我们假定萨赫勒地区南部和更南部的一点草原区截了6000年前撒哈拉应得的降水,面积姑且认为是和萨赫莱一样的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平均降水量以萨赫勒南部为例:700mm,计算一下。

但是有个点必须得考虑到,就是季风的降水不是平均的,它是从沿海到内陆呈一个递减趋势,这只是这1200万平方公里的平均降水,而我们现在暂且认定撒哈拉地区的平均降水量为三分之二。



草原都形成不了啊,还是只有零星耐旱植物的荒漠。属于典型的狼多肉少,一块肉只能喂饱一头狼,现在用100块肉,该如何喂饱一千头甚至是一万头狼?
三、若6000年前气温比现在高
这是一种可能,但也不影响结果啊。你六千年前气温高,海水的蒸发量比现在大,水汽更多,那撒哈拉沙漠的气温肯定也要比现在要高,蒸发量也会变大。这不就是:你和你同桌竞争考试成绩,上一次你60,你同桌70;这一次你70,你同桌80。单独咋一看好像数值变高了,但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变高的不止你一个,差距依旧在。
四、关于所谓的科学研究分析和考古成果
首先,我先声明一点,我在爱学术网站和知乎上都没有找到哪怕是一篇论证“绿色撒哈拉”的学术性论文,都是那种面向大众的科普性的文章(并不少真正的论文)。
有关于撒哈拉考古,我目前发现的介绍最全面的一篇文章是爱学术网站上的: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f4413e640aa446b9ba7095f836822d06318947a18e7f9386.html?null
算是给我整明白了所谓的考古是怎么一回事了,里面也试图论证“绿色撒哈拉”,但逻辑硬伤实在是太多。里面提到了什么科学家利用雷达技术“看透”了大沙漠,发现厚厚的沙层下有许多河道。我不明白这为什么也能成为论据,都“厚厚的沙层覆盖下”了,一看就是撒哈拉沙漠形成以前的地貌了,并不能证明什么。
然后这文章又提到什么恐龙专家发现了许多生物的遗骸以及在洞穴中的神秘史前壁画,还有什么孢子分析(估计也包含了“地球知识局”所说的什么硅藻分析之类的)。这些咋一听好高大上哦,科学和考古都有发现,似乎“绿色撒哈拉”已成定论了。
但是啊!这里面有一个致命的点没有人考虑到,即“幸存者偏差”。有没有一种可能,你们考古学家发现的东西恰好就是沙漠里的绿洲中的东西呢?沙漠中有些绿洲很奇怪吗?为什么这种可能性不考虑一下?拿着一些特例,用特性就能来证明共性了?你科学家的研究分析也没有问题,但是啊,你们又没考虑到一点,即人类活动对绿洲的破坏和浅层地下水补给湖泊的问题。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诟病我这部分只是用了百度上的内容,但是那么多的媒体和报道,并没有什么必要和理由给我们隐瞒事实 、故意扭曲事实。况且,“绿色撒哈拉”也只是一个猜想,现在来看只是一个暴论罢了。
还有,关于浅层地下水补给湖泊的问题,很难理解吗?

就以“地球知识局”的这张图为例,注意哟,撒哈拉中央是有很多高原的,而大陆中部的高原往往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在这地壳运动的过程中,产生些断层,浅层地下水更容易出来补给低地,形成湖泊很难理解吗?
但凡提“绿色撒哈拉”的,都会扯个几句人类活动对与水循环和生态的破坏,既然如此,那么这些曾经存在的绿洲如今为何消失也不难理解了吧?沙漠里的绿洲往往都是比较脆弱的,但凡里面出现了一些比较大的因素的变化,就能引起一些不良的后果。
五、结论和反思
结论:“绿色撒哈拉”只是一个暴论,其论证过程过于主观和理想化,忽视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和可能性,自说自话、自吹自擂。有些科普大V,你们在给人科普之前,能不能先严谨一点?这论调只要学过高中地理的就能看出端倪出来。
反思:我之前还特地去找了一位从中科院出来的专业人士来讨论这个事情,经过了将近半个小时的讨论,我的论证思路并没有太大问题,他也是看“地球知识局”视频的,只是没有去细究,现在和我讨论了之后,也感觉这所谓的“绿色撒哈拉”论调十分的离谱,属于伪科学和毒科普的范畴。当然关于撒哈拉沙漠的具体形成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希望专家们能将研究尽快 继续推进下去。该如何反驳伪科学和毒科普?我们往往只需要立足最基本的点,对方架子再华丽、再高大上,也抵不过朴实无华的一拳。用最底层的地理逻辑,足以锤死“绿色撒哈拉”这个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