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杂谈随想/孤独摇滚】 理想没有磨灭,只是潜藏心中

2023-01-11 10:17 作者:Seek_暮尘  | 我要投稿

      本来是希望做一期视频好好“蹭”一波《孤独摇滚》的热度,写好第一稿后恰好阳了,热度很可能又蹭不到了,但文案还是要好好修改整理的。

从“过度演出”说起

      看到孤独摇滚pv的时候我相信所有粳米首先想到的是《轻音少女》,本篇杂谈还会结合up个人偏爱的“京吹”以及补完后引发了感慨的“春物”,综合分享对孤独摇滚的想法。

 我并不不认为这个批评是完全错误的,大家在讨论动画的过程中有不同意见很正常,但我很不喜欢标签化的评价体系。孤独摇滚是公认制作非常用心的动画,前期各种浮夸演出把波奇酱的社恐心理活动具象化地呈现出来,而中后期的演出策略则相对克制,动画想要传达关于孤独更复杂的一面,一部花了心思的作品是很难用一两个扁平的标签完全概括的,我既喜欢灵魂出窍、颜艺满天飞的波奇酱,也喜欢踏出坚定一步、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波奇酱,动画演出的作用是在剧情发展到特定的节点和环节时把角色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念用具体的画面呈现给观众,说得简单点其实就是动起来,这也是动画这种艺术形式之所以成立的根本。我认为孤独摇滚的演出基本符合剧情推进的需要,更是塑造出了几个特点分明、讨观众喜爱的角色。

      而《轻音少女》在演出层面则显得风格前后变化不大,而且在细节刻画上做得异常精美,否则也不会up可以做出这么多期人物传记和盘点视频了(咔咔),日常服饰(蓝百碗X)、不同角色排列组合产生的不同化学反应、乐器演奏时流畅细腻的动作表现、以及最后那首歌词简单质朴却一次次夺走观众泪水的相遇天使,也把这个HTT五人永远烙印在了观众心中。

      没有绝对正确的动画演出方针,只有用心的演出设计和合适舒适的演出效果。轻音少女制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校园乌托邦,那里有轻松的学习环境、惬意的社团活动室、桌子上正冒着热气的茶杯……孤独摇滚则为社恐主角量身定制了完成梦想的理想国,平稳和谐的家庭环境、没有刻意排挤针对的校园生活、一间有试错空间且蕴藏温情的livehouse……以及最重要的,一群志同道合且善良有爱的伙伴。

可爱且“生动”的人物

      作为主角波奇酱性格上完全对立的角色,喜多在动画前期人气并不高,不过在最终校园祭中与波奇酱的互动让观众更全面地认识了这个角色,她在正式加入后的刻苦练习、总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至诞生喜多正能量)、还有虽然变了个声线但确实很好听的歌声。即便平时发言很屑的凉在朋友写歌词陷入瓶颈时也可以给出最合理的建议,足以见得她平时也在关注关照着波奇酱。更不用说被大家戏称为“妈”的虹夏,她对梦想的坚持和努力正是这个乐队可以组建的基石。

      轻音和孤独摇滚在人设这方面我总结为完美系,即角色会存在一些弱点:比如mio的胆小和波奇酱的社恐,但不会有道德意义的缺点,即便平时懒散的唯认真起来也可以发挥单线程的优势完成速成,看似粗枝大叶却可以给妹妹留下白色圣诞节这样美好的童年回忆,也难怪忧一直宠着姐姐了。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孤独摇滚虽然在芳文四格漫改的领域做出了诸如演出颜艺方面的突破,但本质的框架并没有改变,就连所谓观众感同身受的社恐,其实只是移植了一种偏现实的性格,环绕在周围的,依旧是一个美好到极致的乌托邦。

      说到底并不存在上述近乎完美的环境和同伴,沉浸在这样虚幻的乌托邦中难道不只是一种逃避吗?所谓的孤独和不合群,不就是因为一再地逃避现实造成的吗?不,我认为逃避这个词并不准确,或许,我们少有充分感受“自我”存在的机会,所谓逃避有时候何尝不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真实,哪怕这份真实来源于一个虚构的世界。我们从小被灌输集体意识、团结精神,但离开了中学强制性的班集体后,我发现我的生活似乎丢了些什么,我很难真正融入某个圈子,大家每日为了一个个新的生活节点积累着量化的数值、做着低效的比较,在空闲时间则想彻底摆脱现实,缩进自己的信息茧房里享受片刻已经可以流水线生产的娱乐,这时候显然少有人想点开我这样一篇杂谈,说到这里突然有一分释然呢。

我依旧在寻找的路上&ID中的Seek

      既然乌托邦的故事很难让人有实感,那么不如参考一些更加写实的作品。此时我想到的是《吹响吧!上低音号》,想到了那个人物情感纠葛更加纷繁复杂的吹奏乐部,想到了久美子在宇治桥上大声喊出的“想吹得更好”,想到了她对着明日香大声喊出的“我想听学姐的上低音号”,京吹的人设并不属于完美系,优子会为了让喜爱的学姐独奏而与丽奈争执、晴香会说出“无用的亚撒西”这种很不二次元的台词、明日香的社团活动更是会因家庭和学习频频受阻,社团里的每个人都会为了大赛出场倾尽所有、竞争的残酷性显露无疑,但那份对于全国大赛金奖的执著也因此刻进了每个部员甚至我这个粉丝的心中。这是一部极其写实的作品,有人在其中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意义,也有人会看完更加厌恶现实的灰色和冷漠,哪怕是偏写实的动画也最多只是提纯凝练、艺术化的处理,感动得越深,看完后无法继续窥见动画人物生活的空虚感就越深,与现实的抽离感甚至厌恶感也越深,那么我们还有必要认真分析吗?说服自己做个乐子人融入娱乐至死的大环境很难吗?

      别说,还真挺难。在年末我补完了整个春物系列,也许是随着阅番量提升我逐渐适应了动画特有的氛围吧。这里就这种氛围稍作展开,即使是clannad这样的经典,前期铺垫中的不少剧情展开其实也具有很重的二次元即宅文化烙印,如果一个现今从未接触过日本动画的观众一上来就看cl,我敢保证很难坚持过情节相对舒缓的前12集,新房昭之等带有极强个人风格监督的作品也可能因为画风等问题直接劝退新人;相对的剧情处理更加大众化、制作精细程度远超平均水平的紫罗兰永恒花园就更适合推荐给新观众,所以本年度两部漫画本身已是爆红ip的间谍过家家和电锯人采取克制保守的改编策略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这两部动画化投入了大量资源,自然是希望达到出圈的效果,我曾在不久前投稿的文章【非客观评鉴2】中简单聊了聊当下原创动画的尴尬处境,其实对于漫改作品也适用,商业性和文艺性及内容深度本就存在矛盾,

      说回春物,虽然这个系列尤其是第三季其实并没有处理好商业性(即过多的党争要素)和作品内容的平衡,导致它的口碑并不算成功,但它解答了我的一个疑惑,让我在观看过程中似乎找到了想在年终分享的所谓真物。在三(有时更多)个谜语人的日常对白互动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揪心的纠结、一种源自成长的阵痛,团子想要留住当下的美好和幸运,雪乃在学会依靠又学会独立的过程中找到了温柔也更加坚强,以及本质现充的大老师最后的不顾一切、献出所有。我算是早就听说了本作党争的结局。前期的故事也有很多明显的暗示和铺垫,但真正看到大老师天桥上的表白时,我终于明白了他所寻找的真实是什么——在这个节点,真实就是把一切、即使只有看不清未来的一切全部交给喜欢的人,就是这青春的真实。这些感受,乐子人应该不会有吧。

不是拼图,而是“纽带”

      而《孤独摇滚》难得地平衡了文艺性和娱乐性,并且音画和叙事相辅相成,成就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在诸如竞技这类有着明确目标的团队协作中,往往会有“某某选手是夺冠最后一块拼图”的说法,但放在乐队这个领域,具体到孤独摇滚中的乐队,就会发现以拼图类比完全不合适,凉因为厌恶原本的乐队失去了个性而退出、提醒波奇酱要在歌词里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喜多替波奇填了演出报名表后意识到了问题并主动道歉,虹夏第一次请波奇喝饮料就强调波奇不要过分迁就自己,她们从未想过要磨平其他人的棱角、虹夏也不想让他人成为自己梦想的附属品,她们有着自己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但当她们以一个乐队的身份站在一起,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她们的心连接在了一起,这纽带可松可紧,它并非来源于乐队或社团的概念束缚、不是要把成员紧紧拼接在一起形成牢固的所谓整体,而是大家对彼此的真诚、对音乐的真诚,以及不愿放弃的可以为自己闪耀的机会。它能让波奇克服先天的恐惧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让心之壁在舞台演出的几分钟里消解不见,在这几分钟里她们都不孤独,在这几分钟里,她们就是摇滚。

      现实当然充斥着残酷和困扰,但我们可以试着正视自己内心的纠结和有时过于敏感的感受,真正尝试与自己和解,而不是在不断的形式化训练中逐渐成为随波逐流的躯壳,社会需要螺丝钉,但也许我们可以做一个稍微有些个性的螺丝钉。不一定比别人优秀出众、不一定学识渊博,但可以对事物给出一份基于尊重和思考的评价,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花时间取悦自己的同时在某个方面有所提升。即使被现实捶打得不再乐观也没关系,偶尔回到动画的乌托邦,回到HTT的音乐室、下北泽的LIVEHOUSE、北宇治的吹奏乐部、或者名字奇奇怪怪的侍奉部‘,或是任何你曾经喜爱的地方,看着那些可爱的角色、可爱的互动、可爱的事件、可爱的一切。你可能会有了重新相信自己可以遇见对的人的勇气,可能有了去和同好闯出一片天地的干劲,可能依旧骂骂咧咧说这些都是假的、也可能除了被逗笑了几次心情舒服了点再无其他感受,都没关系的,大家的路都还长,当下以为没有找到的真实或许会在回忆里成为永远的遗憾,所以寻找的过程也应该是把握的过程。’

      请坚实地走现实的路,时不时仰望幻想的天,然后闭上眼睛,哼一首悠扬的关于梦想的曲。

       本期杂谈的内容精简版将制作视频,希望可以有观众捧场!在视频中主要删掉的是中间部分与孤独摇滚关系相对不大的展开,是一些我个人综合其他番剧的体会,放在视频中可能会破坏整体节奏。

 


【杂谈随想/孤独摇滚】 理想没有磨灭,只是潜藏心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