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冬季养生的一二点拙见

2021-12-06 09:39 作者:李心乱  | 我要投稿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

      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象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的渴望得到的东西,把他密藏起来一样。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

      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但奉行这养生之法的人很少。

       四季轮回,寒暑更迭,年复一年。随着数九寒天的到来,又到了一年中养生最为关键的时间。

      俗谚说,“冬令进补,春季打虎”。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应,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万物生机潜藏,为来年焕发生命的活力养精蓄锐,与之相应,人也应该顺应自然,在冬季储备精气、蓄积能量,才能使来年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

      《黄帝内经》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从生物学角度理解,是因为人与自然同步进化而来,因此(自然)人与自然遵循共同的规律,要知道冬季如何养生,首先必须明白这个季节里大自然的气候特点。


        数九寒天,生机潜藏

       中华古代历法规定,四季的起始点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

      冬季是从立冬之日起,到翌年立春之前的一段时间,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六个节气。

       《黄帝内经》这部古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对冬季的物候特征有形象的描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

       意思是冬天的三个月气候寒冷,地面上草木凋零,大地冰封,阳气深藏于地下,万物生机也都潜藏起来了。


        天人相应,蓄积能量

      冬季到来,植物枝叶凋落,营养输送到根脉,动物减少活动,乃至部分进入冬眠。

       人与万物一样,生理机能也会随着季节变幻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冬季寒气偏盛,阳气不足,与之相应,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汗出减少,肤色比较暗淡,有较多的气血回流到内脏,食欲增加,消化吸收功能增强,非常适合蓄积能量。

       所以四季之中,冬季是最适合进补的季节,是养生的大好时节。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顺从阴阳的消长,才能生存,违逆了就会死亡。

       顺从了它,则能安治,违逆了它,则会恼乱。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

      所以古代的圣人不等疾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治疗”,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

      当疾病已然发生,再去治疗,动乱已经形成,再去治理,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斗发生时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冬季养生贵在保护阳气、涵养精气,即所谓“养藏之道”。

        藏,即是蓄积能量。

     但养护精气不单单是吃什么、怎样吃的问题,而是涉及饮食起居的方方面面。

      所以《内经》提出了“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等具体的养生措施。

       日常起居,去寒就温——人体阳气易散易失,寒冬时节,首先要注意保护阳气,“去寒就温”就是保持居处工作环境温暖,避免长时间呆在寒冷的环境中,防止阳气耗散。对老年人来说,头部、足部保暖尤为重要。

       头部保暖:头面部是手足三阳经汇聚的部位,阳气相对充足,是最为耐寒的部位,也是散失阳气最多的地方,所以头部保暖是保护阳气的重要措施。

       老年人阳气逐渐衰弱,如果头部受寒易于阳气受损,甚至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小动脉痉挛,发生中风或心肌缺血而心绞痛等;如果头部汗出后受寒还易感风寒邪气。

       暖水浴足:双脚离心脏远,血供较差,脂肪层薄,保温力差,故有“寒从脚下生”的说法。

      寒冬时节,尽量穿厚实的鞋袜,每天用热水浴足,可以刺激足三阴经,温通阳气。

     足部发凉的人可以用桂枝15克、艾叶30克、生姜15克水煎浴足。


       冬令饮食,温养气血

     中华传统饮食是以五谷为主的素淡杂合饮食,非常有利于健康。

     但是冬季气候寒冷,需要增加温热助阳的食物,如核桃、栗子、枣、甘薯、黑米、黑豆等。

       动物性食物是“血肉有情之物”,滋味厚重,能温养精气,资生气血。

        特别是羊肉、牛肉、鹿脯、鳝鱼、龟、鳖等,能温阳补气养血,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阳虚明显的可以佐用姜、桂、胡椒等以辛温助阳。

      冬季可以煲制当归生姜羊肉汤温补气血;或者将黄酒热透,调入姜丝饮用,以温通血脉、驱风散寒。


       充足睡眠,运动有度

     冬三月昼短夜长,阳消阴长,大地万里冰封,阳气内藏。

      人在清醒活动时体温增高,阳气行于体表,入睡休息时体温降低,阳气行于内脏。

       所以,适度增加睡眠和休息,有利于阳气收藏,更好地适应自然变化。若冬季睡眠过少,会扰动阳气,消耗阴精,导致阴虚阳亢,春季随着自然界阳气的升动,容易出现温热病变,《内经》称之为“冬不藏精,春必温病”。

       老年人普遍注重锻炼身体,但是过度运动体力劳作、大量出汗等都会增加身体的消耗,乃冬季养生之大忌。

     因此,冬季运动要适量,运动中要避免大量出汗,这就是“无泄皮肤”。

      户外活动要避风避寒,运动时间不可过早,最好在冬日的暖阳下适度活动,即所谓“必待日光”。

      负暄抱阳,精神内敛

     “负暄”就是晒背取暖。

     现代虽有很好的取暖设备,但日光浴对身体的好处是人工采暖所无法代替的。

      冬季应选择阳光和暖的时间尽可能多晒太阳,特别是背部有督脉、足太阳经循行,接受日光照射,可以补足阳气,提高身体的御寒力,是冬季保养阳气的好方法。

      所以,“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的俗语不无道理的。

      心理保健方面,为了配合冬季秘藏的节令特点,要保精神安宁,情绪稳定,秘而不宣,应避免过分的精神躁扰导致精气耗伤。

       同时,寒风凛冽的冬季很容易滋生忧郁、悲伤情绪,还要让内心充满乐观和喜悦,要注意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补偏救弊,颐养正气

     身体健康的人士只要顺应时序,调整饮食起居就可以保持精充神足。

      对于身体虚弱的人,则可以充分利用冬季闭藏的大好时机,请有经验的中医先生帮助拟定适宜的养生方案,通过膏方调理等方式养护正气,恢复身体的生机。


                                《负冬日》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关于冬季养生的一二点拙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