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事—北寨山马桑与寺庙的传说(11)
在冬春季,男生课间的活动干得最多的是赶陀螺。赶的陀螺几乎都是自己用木头削出来的,有条件的中心订颗铁钉耐磨,再在顶上画上几处红蓝墨水,旋转起来显得更漂亮。再找根尺多长的木棍,尾稍拴上布带子或其它材料,就成为一根赶陀螺的鞭子了。做鞭子材料有许多,最好的是布带、白麻,因为是消耗材料,所以这两种材料来源有限。天然鞭子材料有棕树叶、桑树皮、黄桷树皮、枸树皮、蛇脱壳树皮,根据条件各显神通。 课间一到,大家就拿出自己的陀螺一起比拼。拼谁陀螺做得更精致,谁的陀螺做的尺寸更大,谁的陀螺在鞭子驱赶下矗立(我们称不死)的时间更长。有次一个同学拿出一个直径近20厘米的大陀螺,引得同学们争相围观。一个同学不服气,趁他不注意抱着一块石头砸向旅转的陀螺,把陀螺砸半截在土里。然后两人一人在前面跑一人拿着鞭子在后面追,周边一大群同学在起哄,直到上课的哨音响起大家才意犹未尽的返回教室。 下课两人又勾肩搭背成为好朋友。 冬日的雨天无法出去,有时同学们就在正殿里玩抓犯人的游戏。就是班上几个强壮同学当警察(好象都是二队的,他们最团结),把其它同学抓来关起来。关押的地方就是正殿二楼上,安排一个同学守着楼梯,被抓的同学就无法下去。每当被抓的同学被两个同学架着拥向二楼时,那同学就会摸仿样板戏里英雄上刑场的样子,昂首挺胸,双脚用力向后蹭着,特别是上楼梯,几乎全靠后面两个同学架上去。也不知谁在享受这个过程。 有一次我被两个同学抓到了楼上,看守是我一个远房堂哥,平常没刻意表示亲近那种。当我蠢蠢欲动准备冲破他的防守跑下楼时,他小声地对我说:何必再下去折腾,在这上边坐会儿,上课哨音一响大家就都去教室了,他的语气很诚恳。的确,我下去仍然会被抓回来。当时既觉得感动,又觉得惊讶,一个不到10岁的男孩,竟然有如此冷静的思维和成熟的处事方式。每当想来总觉智商被碾压。 觉得同龄人中智商超群的还有一件事,也是同学,小我一岁。事情发生时我们的年龄大约在11~12岁的样子。记得那一次我俩一起走在大路上,发现前面走着一个很陌生的男子,30多岁的样子。他就跟我说:这个人是那点的安?我去问一下他。我心想一个小孩问大人的事会跟你说吗?我们紧赶几步,追上那人,然后跟在后面。从问他要到那里去开始,不到200米路程,就把那人是那里的,要到那里去,去干什么,为什么走会这条路问得一清二楚。一个问得出来,一个愿意说,当时就觉得太绝了。要知道那时的农村娃,遇到熟悉的大人都不大敢随便说话,更不说是一个陌生人了。 玉积殿里住的两个没有去处的尼姑,也有人说是居士,因她俩虽作僧衣但蓄头发,但我一直认为她们是尼姑。觉解两人的户口在寺庙所在的三队,相当于五保户,因年龄大不能参加劳动,每年队上分给粮食,自己也有自留地种蔬菜。第一次看见扫帚树就是在她们的自留地里种的。 两个尼姑一个矮壮粗犷,性格张扬;一个瘦弱清秀,性格文静。 矮壮粗犷的那个吃荤,姓穆,背后人称穆和尚,人前叫其穆大爷。齐颈头发泛着灰白,用一根蓝灰色宽布带箍在头上。时常穿着一套灰白短僧衣,束着腰,打着绑腿,脚上穿着一双窄口僧鞋,做事风风火火。每当遇见学生调皮时,就会拿着一根撵鸡鸭的响篙撵学生,口头禅是“我不打人?我不打坏人”。但凡调皮的学生都怵她。 瘦弱清秀那位尼姑吃素,姓王,人前人后称之王八孃。羸弱的身体,温和的性格,每当遇到学生调倒蛋,会轻言细语招呼,小孩都喜欢她,特别是女生。她时常穿着一套深蓝色的长僧衣,头上带着僧帽,脚上穿着僧鞋,走起路来不疾不徐,显得端庄文静。 穆大爷干粗活,挖土挑粪种庄稼,王八孃干家务烧锅煮饭喂猪儿,但衣服各人洗各人的。年终杀猪后会卖半只猪肉换成菜油,供吃素王八孃的食用。两个无依无靠的人结伴着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