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六章

2023-06-14 11:58 作者:茂名市上课  | 我要投稿

第六章

1956年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同时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提出的《论十大关系》正是这一探索的开始。论十大关系的方针是调动一切因素,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国家。在其他方面: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党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政策。

党的八大之前侧重革命,之后侧重建设。

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党的八大强调: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基本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大会肯定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为主体。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为补充。用来调节经济关系。党的八大还是标志着对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果,有良好开端。也同样标志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年苏联内部开始出现问题: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由此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也存在着,但正是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性质不同的两类矛盾。前者用强制的、专政的方式,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随着整风运动开展许多复杂情况出现,反右派斗争扩大。1957年冬拉开了急于求成、盲目求快的“大跃进”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反映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的普遍愿望,但违背了经济建设的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会后,农业方面以粮为钢,要求了达到规定的粮食产量,引发“浮夸风”。工业方面以钢为纲,要求超英赶美的目标,掀起大炼铁的群众运动。同时,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1958年8月,农村实现公社化,“大跃进”初期人民公社特点是一共二大,实际上是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搞平均主义,无偿调动个人的财物和劳动力,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片面追求公有化。两者缺乏实践。

1958年到1959年党中央开始调整,纠正左倾。遏制共产风、浮夸风、高指标、瞎指挥。但是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党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1960年党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这两件事为标志,大跃进停止进入调整。毛泽东在八届九中全会而召开会提出: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党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刘少奇总结了大跃进经验教训,分析了产生缺点错误的原因。毛泽东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

1964年三届人大周恩来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第一步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大三线(地区)建设建立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20世纪50年代后,中苏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

1956年到1966年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雷锋精神:勇于奉献、乐于助人、表现出崇高的共产主义。“两弹一星”精神(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文革十年革命1966到1967

20世纪70年代,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1972年中美正常化进程开始。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决议恢复中国合法权利,11月1日正式恢复。1972年9月29日在日建立外交。

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开始全面整顿。想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整顿铁路部门是突破口。


第六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