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答(第一期)
这里是来自茶呆刘主任的FAQ,问题来自茶友评论区。还有什么问题在本篇评论区提,我挑一些有价值的,下一期来答。 1.中国茶有品牌好还是没品牌好(这里的品牌指的是像苹果、华为、联想等众所周知的程度)——by@奥特曼1319 答:有品牌好。品牌的本质是降低沟通成本和营销成本,将产品定位、口碑美誉、服务承诺、文化故事等等打包装到一个篮子里封装起来,外面只露出一个logo,这就是品牌。那么问题就变成我们需不需要企业来建设这些东西,当然需要,非常需要。品牌的出现就是我们消费者拥有了报复系统来监督商家越做越好。一个人起个名字,可以让他欺负你的时候骂街有个对象。大牌子卖烂货欺负我们,我们可以上网写小作文,让他美誉度受损来报复他,他很难低成本的躲开。而卖货的散茶商家则很难被这样攻击,他首先可以不认产品是他出售,然后可以甩锅给厂家,再然后不行就换个店名,说老板换了,是之前那个人的责任。品牌跑不掉,就意味着它需要负责。 现在国内茶叶品牌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定位模糊,质量参差不齐,前现代化经营模式,某些茶类依赖“金融炒作”等等问题层出不穷。在局部,就是因为这些品牌还是少了,有点垄断地位或者竞争优势,才店大欺客,显得没有社区散茶小店性价比高、温情和周到。再进化一段时间,牌子多了竞争激烈了就会好一些。 要做到全国性华为那样的品牌,对现在产业技术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个要求现在还没有茶企业做到。农业生产不是工业生产,加产线解决不了产品问题。现在强求他们做茶界华为最后只是低水平标准化做成山寨立顿。产业在大转型中,从资源密集型转技术密集型。只有大品牌有可能(只是有可能而非必然会)发展产业技术,小农水平的茶农很难做研发。未来必将出现茶叶界的华为。敬请期待。 2.市面上有哪些物美价廉的好茶?——by@珍贵的一粒饭。 答:这是99.9%的茶友最想问的问题,但实话实说,不算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也特别难回答。您想啊,首先“市面上”这个词就极其宽泛模糊。茶叶不像是手机,汽车,书籍是标准品,全国都能买到同样的货。我说滇红物美价廉,可在某些地方的朋友说他们那滇红也卖一千多一斤还难喝……我下面从市场分层的情况大致说一下。 按理说如果市场是充分竞争信息比较对称,那么产量大,供大于求的那些中低端茶品价廉但其实说不上物美。大部分的香气滋味仅仅是到能喝的水平。比如福建、浙江南部的大宗“香茶”,或者炒青云雾。福建、广西、云南等各地产的普通低端红茶也一样。甜香味,滋味醇,但往往难以避免发酵味和薄寡感。现在大家在pdd上买几十元的便宜绿茶和便宜红茶,就是这一类。 白茶来说最近几年涨的较快,是热点茶。优质的料子被大家抢,有点贵的,低山海边那些品质较差的白茶也不贵,但是喝起来有海盐的味一言难尽。 黑茶总体来说,包括六堡、普洱熟茶、湖南黑茶、四川黑茶等,现在性价比掉到特别低的一档了。它提供陈醇的那种香气,如果你能接受可能还觉得它性价比不错,但现在市面上大家接触到的都好贵。我这个结论可能跟大家感受正好相反。大家觉得黑茶砖那么大一个才几百元,岩茶一泡就几百元,黑茶好便宜。但不能那么比。如果这个岩茶也是采摘1芽123456789叶,然后成吨扔产线这边就做出来的,价格恐怕要比你现在看到的黑茶还便宜很多。关于黑茶我们有机会单开视频单聊,总之性价比不高。 乌龙茶总体都偏贵,由于要求高做工繁复。现在只有闽南乌龙可以算是相对价廉。但是一个茶区陷入卖不上价就会形成低端杀价内卷,品质也容易得不到保障。但即使如此,铁观音、漳平水仙、永春佛手总的来说还算物美价廉。但你还是得有渠道会挑选。岩茶的便宜茶是比较物美价廉的,这一点和单丛比就很明显。两三百一斤岩茶还挺好喝,两三百单丛大多数还偏苦涩。 以上说的白茶、闽南乌龙、景区外的岩茶这三种,以及浙南地区、安徽的绿茶,福建云南广西的红茶,懂辨别,能花心思去挑的话还是有一些物美价廉的茶的。 但是现在全网也好,线下市场也好,你不太懂茶按照主任给你提供的一个什么牌子或者名字去买,买到物美价廉的茶的概率是很低的。茶叶市场就是这么不透明,先接受这个事实,再制定对自己比较好操作的策略即可。 以下算广告可跳过。 只能答到这了,主任总不可能只回答“买茶找主任,物美又价廉。”我自己的茶总体都还是精挑细选,在同价位去比品质都有信心能击败绝大部分对手。但选的段位还是中档以上为主,服务确实比较讲究品质香气滋味的客户,我们很难服务只看低价的用户。在比如一百元/一百五十元一斤以下档次,主任没有啥茶在卖。这个档次茶同质化很严重,发挥不出主任专业能力的优势,很难做出明显超出pdd那些商家的性价比。可能要等百万粉丝的时候才能涉足那个领域吧。 3.单丛所谓的“山韵”可以理解为 丰富的香气+茶汤饱满内质 构成吗 , “山韵”和“岩韵”又有什么异同点[思考]——by @C和指针pointer 答:这个山韵岩韵每个人理解不同,业内没有太权威说法。据我理解和你说的不同。山韵岩韵是特异性的地域风味感受,也就是离开这个产地山场就没有的味道。比如极端一点说,单丛种到武夷山景区,按岩茶做法应该是出岩韵;肉桂种到乌岽上按单丛做法应该是出山韵。当然实际上并没有喝到过这样的样本,我只是极限推知。 山韵和岩韵我理解为特殊的地域山场风味。也就是土质、山场等造成的后鼻腔为主的一种风味感受。曾经有一个朋友向我买了一些极高端的乌岽老树单丛,却告诉我这个单丛有股杂味、怪味,香气不纯,但还挺好喝。他平时喝到的中低端的鸭屎香蜜兰香则香气纯正,没有这股杂味。说那个味就是山韵。他非常讶异。这种风味,随着山越来越高越来越核心是越来越明显的。但是,注意,但是隔壁几个差不多高的山比如大质山、凤鸟髻等地的山韵就明显弱于凤凰山主线茶区。据推测应该与“花岗岩风化黄壤”的特殊土质有关。 所以理解山韵、岩韵的几乎唯一途径就是找一个有这个风味的(一般都相当高端)的茶,现场品鉴现场指认。这个风味是非花非果的奇怪但舒服的风味,有人说岩石,有人说青苔,有人说木质,但总之就是个奇特香味。如果没喝过这种茶,靠想象这个是难以想到的。这是一种特殊地域香。风味也是香气的一种,只是表现的地方往往是后鼻腔,啜茶比较明显。(见《茶艺商榷2、3》) 好香气好滋味肯定是好茶,但它不一定带有那特殊的风味防伪标——山韵、岩韵。 4.茶学专业怎么样?——by @威龙TK 答:一言难尽。 茶学专业是个很好,很重要的专业,实际上也是跨越农、工、商、文四个领域的交叉学科。但是,我现在感觉国内的茶学专业教育本身做的总体比较差强人意。这个是地图炮,得罪就得罪了吧。 茶叶行业现在就业比较困难。打工的话,刚开始的收入不错,但发展前景看起来不咋样。整个行业由于资源为王资本为王,恶性竞争和柠檬市场严重,有技术有知识比不上没良心没下限的赚钱。所以导致茶学专业人才就业困难。另外,想要真正透彻发挥茶学知识技能往往意味着下乡下厂,大量的大学生是不愿意的。我一硕士研究生师妹刚刚去了立邦,搞油漆。另一个研究生师弟,去生态农场搞番薯种苗了。现在行业缺牛逼又良心的大公司龙头企业。大多数普通毕业生,创业开小店本钱和人脉经验也都没有。属于是两难。 然后在我们本科就读的学生,大一大二太少接触专业课程,也太少进行实践。大三密集专业课填鸭完就扔给社会实习。这种所谓通才教育方式我认为不妥。职业教育没彻底没培养出职业技能,高端人才创新研究型人才也没培养出来。两边不靠。 茶学专业是个有前景的好专业。但如果你高考要填这个,除非家族就是做这个,那么可以,否则我劝你三思。 4.想听听关于生普的知识。——by @Miyuki穿花胖次。 答:生普肯定后面会出视频专门讲。我这简单聊两句解解馋。 生毛茶就是云南大叶种叶子做成的晒青绿茶,除了最后一步是晒干,和其它大叶种绿茶差异不大。生普有密植茶园茶和满天星式古茶园茶。前者一般称台地茶,后者往往习惯称古树茶,实际上古树指一百年以上树龄后者里面很多大小树并不够格。 生普新茶一般比拼的就是原料品质。原料品质主要取决于山头和树龄。山头翻译过来,实际上是包含“品种”“山场气候”“土质”“生态环境”四个方面。但我们一般以山头概括之,如老班章寨。山头的影响比树龄大的多。这也就是我们有时候在某些非核心产区喝了三百年古树仍然不好喝的原因。 然后就是山头。现在市场上大量生普都描述自己来自某知名山头,以名山古树为卖点。事实上名山古树现在已经很贵,好的动则四位数五位数。但你花四位数五位数买的又不一定是真货。 但是只要你喝过一些名山古树的料子,建立起品感锚点,也不难分辨它们。生普新茶是相对容易喝懂的品类,甜度厚度胶质感,饱满感,香气的幽雅,回甘的好坏深浅,以及喉韵。主要难点在于你“喝了十几种老班章,里面没有一个真正来自于老班章”。 好的生普干仓存放确实有存放价值。老生茶是门大学问,主任懂的不多,尽量少说。 普洱茶,不论生熟是可以存的。但并没有存了就会变更值钱一说。请勿轻信商家“每年收益多少保证高价回收”的话术。存普洱升值挣钱是不可信不可靠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