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旅美华裔学者:美国西南部岩刻发现商朝文字与疑似印度河谷字符

2023-07-05 09:05 作者:一菍執著  | 我要投稿

美国西南部岩刻中发现的商朝文字与疑似印度河谷字符

(中文版)

作者: Vi

(旅美华裔学者,授权 广百宋斋@道非常 发布)

发布时间: 2023年6月

摘要

美国西南部有着不计其数、风格多样、不同时期的的岩刻(Petroglyph),本文着重于讨论和分析在A地和B地的岩刻群中发现的数量可观的商朝文字,以及在B地发现的疑似印度河谷字符。两地所发现的商朝文字岩刻可以分为三类:商王名号、与商王相关的字、与祭祀和占卜活动有关的字。B地所发现的疑似印度河谷字符的岩刻则包含一组非常独特的符号。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B地发现的商朝文字和疑似印度河谷字符的刻写风格一致,可以推断是同期或同一(批)人所为。本文呈现系统性证据来证明美国西南部岩刻中存在商朝文字。

简介

岩刻(Petroglyph)是指除去深色的岩石表面,显露出下层颜色较浅的部分所构成的图案和形象,而岩画(Pictograph)是指用涂料涂抹于岩石表面所形成的图案和形象。一般来说,岩刻的颜色越深,表明其时间越久,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露出的颜色又会渐渐地变暗,但这也不绝对,岩刻变色的速度因环境与气候的不同而不同。世界各大洲都有岩刻分布,而美国西南部是世界上岩刻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有着数量众多、风格多样、不同时期创作的岩刻,其中已知的最古老的岩刻的断代为至少一万多年前,本文着重于讨论和分析在A地岩刻群中发现的商朝文字,以及在B地岩刻群中发现的商朝文字和疑似印度河谷字符。

美国学者John A. Ruskamp, Jr. 在“Asiatic Echo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ictograms in pre-Columbian North American Rock Writing (《亚洲回声:前哥伦布时代北美岩刻中的中国古代象形字的辨识》)” 一书中,列举了在北美岩刻中辨识出的中国古代象形字。我对该书中的许多字的辨识有不同的看法,但也认同该书中某些字的辨识,本文会谈及这些字并且揭示还未被他人发现的许多商朝文字岩刻与一些疑似印度河谷字符的岩刻。本文呈现系统性的证据来证明美国西南部存在商朝文字。

商朝、商朝文化、商朝文字

商朝 (公元前1599年-公元前1059年,根据广百宋斋/道非常的天文考古结论) 是中国史籍中记录的第二个朝代,史记记载,商在商朝之前是夏朝的一个方国。商被学界划分为先商、早商和晚商,先商是指方国时期的商,早商是从成汤建立商朝开始 (公元前 1599年)到盘庚迁都于殷 (今河南安阳),晚商始于盘庚迁都于殷 (约公元前1300年) 终于商朝灭亡(公元前1059年)。

道非常认为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59年12月9日,当天出现的系列重大天象完全符合多种史料文献的记载。


商王不但是最高政治和军事统帅,还控制着祭祀和占卜的权利。为了显示其统治的合法性,商王非常重视对神明和已故先祖的祭祀。而占卜,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商王的生活中扮演着另一个重要角色。


甲骨文和金文是商朝的两种文字,也是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大多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主要记载的是在位商王的占卜和祭祀活动。金文铸或刻在青铜礼器、兵器等器物上,内容包括统治者姓名、礼仪场合、祭祀活动等。金文的写法和甲骨文大体一致,因其刻在国之重器上,字体显得比甲骨文更正式和庄重,周朝也有金文,但本文所引用的都是商朝的金文。


几乎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每个字都有多种写法,比如“大”字,在甲骨文中就可以找到100多种写法,虽然写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每个字在不同写法中的主体结构是基本不变的。“小学堂甲骨文、金文数据库”收录了2548个甲骨文单字的共24701种写法和3953个金文单字的共38837种写法。“殷契文渊甲骨文数据库”收录了234762张甲骨文照片。本文以这两个数据库为依据来比对商朝文字和相关的岩刻。

关于本文“商朝文字”一词的解释

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年代被学界认定为始于公元前 1200 年左右的商王武丁时期,而商朝是公元前1599年建立的,这之间差了约400年。商人是否在武丁时代之前使用任何文字尚不得而知,然而,中国境内出土的晚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统,各有4000多个单字和固定的句法。合理的推论是武丁时代之前,甲骨文和金文有着一个发展的过程,那时商人已经使用文字,因此,本文“商朝文字”一词涵盖整个商朝时期商人所使用的文字,本文会具体讨论美国西南部所发现的商朝文字岩刻属于哪个时期。

印度河谷字符 (the Indus Script)

印度河谷文明 (约公元前 3300年-约公元前1300 年) 是一个青铜时代文明,繁荣于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地区,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是该文明的两个重镇。在众多的印度河谷文明的聚落中,已经出土了大量刻有符号的印章石和少量刻有符号的陶片、金属、牛角等文物,这些文物上的刻符被称为“印度河谷字符”。

印度河谷字符有大约 419 个不同的符号 (Shaughnessy et al 2011),基本都是象形字符,绝大数尚未被破译。一些中国学者已经注意到印度河谷字符和甲骨文之间的关联,例如,何崝在“商代文字来源缺失环节的域外觅踪——兼论三星堆器物刻符”一文中列举了一些甲骨文和印度河谷字符中相同或相似的文字符号。


商王名号与商王世系

一般来说,商王的名号由两个字组成,前一个字大体是修饰词,如“大”、“中”、“小”、“太”、“武”等,后一个字取自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构成干支系统——“一个复杂的反映宇宙运行的历法系统”,这些字对古人来说极为神圣和重要,所以天干被用于商王名号(Wu & Wu 2014)。学界对商王的名号使用于何时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张福祥认为商王的名号从他们出生起就已经决定了,和他们的私名一样,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使用,死后才变成其谥号(张福祥 2006)。

《史记-殷本纪》记载了商王的世系(表1)。请特注意表1中黄色标出的几个商王名号,这些就是目前美国岩刻中所发现的商王名号。

商王世系 (司马迁): (表1:不同时期的商王世系)

先商时期的商王

契→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圉→ 冥→ 振→ 微→ 匚丁→ 匚乙→ 匚丙→ 主壬→ 癸→

早商时期的商王

1. 成汤→ 大丁 (即位前已经去世)→ 2. 外丙→ 3. 中壬→ 4. 大甲→ 5. 沃丁→ 6. 大庚→ 7. 小甲→ 8. 雍己→ 9. 太戊→ 10. 中丁→ 11. 外壬→ 12. 河亶甲→ 13. 祖乙→ 14. 祖辛→ 15. 沃甲→ 16. 祖丁→ 17. 南庚→ 18. 阳甲→

晚商时期的商王

19. 盘庚→ 20. 小辛→ 21. 小乙→ 22. 武丁→ 23. 祖庚→ 24. 祖甲→ 25. 廪辛→ 26. 庚丁→ 27. 武乙→ 28. 太丁→ 29. 帝乙→ 30. 帝辛

本文中所讨论的岩刻概述

本文讨论的商朝文字岩刻中,最突出的一类是商王的名号,例如,在A地岩刻群中可以识别出4位早商时期商王的名号,而其中3位商王的名号又在B地岩刻群中出现,并且数量可观;第二类是与商王相关的字,如“王”字、“皇”字、“子”字(商王姓氏)等;第三类是与祭祀和占卜有关的字。B地非常特殊,在该地不仅可以看到数量可观的商王名号和商朝文字岩刻,还可以看到一些与印度河谷字符相似的岩刻,同一块岩石上即刻有商朝文字,又刻有印度河谷字符,并且创作风格和手法一致,可以推断是同期或同一(批)人所刻。

美国学者Ruskamp书中所谈到的A地的一块大石上的岩刻

在美国学者 Ruskamp 的书中, 着重叙述了A地的一块大石上的岩刻,并把这些岩刻与相应的中国古字做了匹配(图1)。


图1:Ruskamp书中对某块大石上的岩刻与相应的中国古字的匹配 (Ruskamp 2022: 163)

关于图1 中所匹配的中国字,我同意其中对“大甲”,“庚” 和“卩”的辨识,也同意这些字的内容是与献祭 (Ruskamp 2022: 80)有关,但是, 除了我同意的部分,我对该大石上的其它字有不同的辨识与解读,并且,我认为这些就是商朝文字,而不是任何其它朝代的中国古字。图1中的大石在下文中被称为“一号大石”。


对A地岩刻群中的5块大石上的岩刻的辨识与分析

我对这些岩刻的辨识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一是所能找出的对应的商朝文字,二是这些字之间的相互关系。

1. 一号大石上的岩刻的辨识与分析

1.1 “大甲” (图 2)

“大甲”, 商朝第4任王的名号 (表 1), 由“大”和“甲”两个字组成。“大” 在商朝文字中表现为“一个正面直立的人两臂向外展开” (图2B),而“甲”在商朝文字中表现为“一个十字”或“一个带着框的十字” (图 2C),图2D列举了甲骨文中“大甲”的一些写法。 所以,我同意Ruskamp书中的辨识,认为该岩刻(图 2A红圈中) 可以辨识为商朝的“大甲” 。请注意,如图2D所示,从甲骨文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商朝文字的书写顺序很随意,有时上下,有时左右,有时右左。


图 2:A) 一号大石上的“大甲” 岩刻 (红圈中); B)甲骨文中的“大”字,数据来源: 小学堂甲骨文;D) 甲骨文中的“大甲”,数据来源: 殷契文渊甲骨文

1.2 “庚” (图 3)


“庚”是第7个天干,也是“大庚”,“盘庚”等商王名号中的字。我同意 Ruskamp 书中对该岩刻的辨识,该岩刻(图3A绿色圈中)可以辨识为“庚”字,而且我认为它是商朝的“庚”字(图3B)。 Ruskamp的书中,在讨论该岩刻时,提到了“大庚” (Ruskamp 2022: 80)。


图3: A) 一号大石上的“庚”字(绿圈中);B) 甲骨文中的“庚”字,数据来源: 小学堂甲骨文

1.3 “卩” (图4)


“卩”在甲骨文中表示为“跪坐着的人”(图4B),意思是“祭祀时的跪拜”(徐中舒等 2014:999-1000)。我同意Ruskamp书中的辨识,该岩刻(图4A中紫色箭头所指)可以被识别为“卩”,而且我认为它是商朝的“卩”字。


图4: A)一号大石上的“卩”字岩画(紫色箭头所指); B) 甲骨文中的“卩”字,数据来源:小学堂甲骨文



我对一号大石上其它岩刻的辨识如下:


1.4 “獸” (图5)

“獸”字在甲骨文中被表示为“狩猎工具‘干’与‘犬’的组合”(图5B,左边是狩猎工具“干”,右边是“犬”),“干”是狩猎工具,而“犬”擅长追逐猎物,该字指“狩猎或狩猎所获的猎物”(徐中舒等2014: 1099)。所以,该岩刻(图 5A 白色圆圈中)可识别为商朝的“獸” 字。


图5:A)一号大石上的“獸” 字岩刻(白色圈中); B) 甲骨文中的“獸”字,数据来源:小学堂甲骨文

1.5 “王” (图6)


当“王” 字在甲骨文的上下文中作为单个词出现时,其所指是“商王” (徐中舒等2014:32),该“商王”专指当时在位的商王,因为甲骨文中主要记录的是在位商王当时的祭祀和占卜活动。该岩刻(图6A蓝色圈中)在Ruskamp的书中被识别为“大”字(Ruskamp 2022: 163),我认为它可以被识别为商朝的“王”字(图6B),因为其与“大甲”岩刻中“大”的写法有所区别。甲骨文中的许多字通假,“大”字也可指“王”,所以无论是“王”字还是“大”字,都可指代商王。 请注意,“王”字在商朝甲骨文和金文中还有其它写法,下文中会有提及。


图6:A)一号大石上的“王” 字岩刻(蓝色圈中); B) 甲骨文中的“王”字,数据来源:小学堂甲骨文

1.6 “登” (图7)


“登”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器物的形象(图7B),代表一种献祭方式——“登祭法”(徐中舒等2014:140),通俗的说法就是用“登”这个器物来献祭。商朝的献祭的祭品有多种,动物只是其中一种,而用来献祭的器物也有多种,“登”只是其中的一种。图7A中黄色圈出的部分有两个形象:右边是背上插着某样东西(像是箭头)的一个动物,而左边这个形象可识别为商朝的“登”字,这二者结合的意思是用“登”来进行“牲祭”。


图7: A)一号大石上的“登” 字岩刻(黄色圈中左边的形象); B) 甲骨文中的“登”字,数据来源:小学堂甲骨文

1.7 “奏” (图8)

“奏”字有“呈献、报告”之意,根据“殷契文渊”数据库中提供的甲骨文学者罗振玉在“诂林”中对“奏“字的解读,并结合“说文解字新订”中对该字的解析,可以分析出该字的造字结构及其含义:如图8B所示,该字的上部象征“举手呈献”,下部象征“进趋”与“跟随”。该岩刻(图 8A 黑色圈中)的上部,看上去像是两人并举双手双脚,而下部也与甲骨文“奏”字的下部结构一致,所以可识别为商朝的“奏”字。


图8:A)一号大石上的“奏” 字岩刻(黑色圈中); B) 甲骨文中的“登”字,数据来源:小学堂甲骨文


1.8 乌龟形象


一号大石顶部正中有一个乌龟的形象(图 9)。 《史记·龟策列传》中记载,在商朝等远古时期,由于龟的长寿和耐力,古人视其为神圣之物,被用作在活着的人与神明和已故祖先之间的沟通媒介。这也是为什么商朝人爱用龟甲来刻写甲骨文和占卜。


一号大石上的岩刻可以解读如下: (图9)


要说明的是,在美国的岩刻中,经常在同一块石头上看到不同风格的岩刻,这是不同时期的人在同一处刻写造成的。如图9中,除了商朝文字岩刻,还有颜色更浅的一些“涂鸦”,这应该是后期的人刻的,所以不在讨论范围。


首先要再次强调,甲骨文中的祭祀内容,记录的是在位商王对已故商王的祭祀/献祭活动,种类有合祭(祭祀一组已故商王)和单祭(祭祀单个已故商王)。


右上角黄色圈出的部分表示这些岩刻的主题——用“登”来“牲祭”。


顶部中央的乌龟代表在位商王和已故商王“大甲”之间沟通的媒介。


“在位的商王”(蓝圈中的“王”字)“跪拜”(紫色箭头所指的“卩”字)故去的商王“大甲”(红圈中)并向其“呈上”(黑圈中的“奏”字)“猎物”(“獸”)作为祭品。


左边粉色箭头所指的动物形象,可能是“犬”字,“犬”字或代表猎犬,或代表负责服务商王狩猎活动的官员“犬人”。


右下角的“庚”字(绿圈中)应是在位商王的落款(庚字必须和某地支组合才能表示日期,而此处只有一个“庚”字,所以此处并不是用来表示日期而是表示在位商王的名),最可能是“大庚”。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他是“大甲”的太子,“大甲”是商朝第4任王,“大庚”是商朝第6任王,中间只隔了第5任“沃丁”。有的学者认为“大甲”死后,其弟“沃丁”并没有继位,其子“大庚”是直接继位者。


无论“大庚”是否是“大甲”的直接继任者,试想一下,哪一位名号带有“庚”字的商王在位时会最可能单祭“大甲”呢?并且,目前岩刻中所发现的商王名号,都是“大庚”之前的,并没有发现其他后世商王的名号,下文会具体论述。(图9)


图9: 一号大石上的岩刻


2. 我所发现的A地岩刻群里的其它4块大石上的商朝文字岩刻


2.1 二号大石上的两处商王“大甲”名号 (图10)


根据商朝文字中的“大”(图2B)和“甲”(图2C)的书写形式,并根据上述一号大石上已识别出的“大甲”,二号大石上的岩刻(图10篮圈中)可以被识别为另两处商王“大甲”的名号。 图10A这个“大甲”岩刻看着较新,我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个是被重新刻过的,用现代语言表示就是被“刷新”过。


图10:二号大石上的两处商王“大甲”名号(蓝圈中)

2.2 三号大石上的“大丁”与“壬”的商王名号。(图11)


“大丁”(图11B)是商朝创始人成汤太子的王名,由“大”和“丁”二字组成。商朝文字中“大”字的形式如图2B所示。 “丁”字在商朝文字中被表现为“一个微小的方形或圆形或菱形”(图11B和19A)。“大丁”虽然没有即位就已经去世,但后世商王仍然对其很重视,他的名号经常出现在祭祀名单中。


“壬”是第9个天干,也是几个商王称号如“中壬”、“主壬”中的字。商朝文字中的“壬”字,形似“一个大写的I”,也像现代汉字“工”字(图 11A)。 图10A中红圈中的岩刻,可以被辨识为商朝的“壬”字。三号大石上的岩刻可以识别为商朝的“大丁”(图 11C 蓝色圈中)和“壬”(图 11C 黄色圈中)。图10A红圈中和图11C蓝圈中的这个两个“壬”字,一个刻在“大甲”旁边,另一个刻在“大丁”旁边,最可能是指“中壬“,因为他与“大丁”和“大甲”在时间和世系上最为接近(表1):他是“大丁”的弟弟,商朝第3任商王,也是第4任商王“大甲”的前任。有些学者因为在甲骨文的记录中没有直接看到“中壬”二字,认为他并没有即位,但是甲骨文中有见“南壬”、“其壬”、“工壬”等名号,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名号就是指“中壬”,史记中也明确记载他即位了。我认为商王名号中的第一个字是修饰作用,不如名号中的第二个天干词固定。根据岩刻中大量出现的“壬”的名号,以及“壬”总是和“大甲”一起出现,“中壬”应该不但即位了,而且还非常重要,对此下文会有详细论述。


图11:A) 甲骨文中的“壬”字,数据来源:小学堂甲骨文;B) 甲骨文中的“大丁”,数据来源:殷契文渊甲骨文;C) 三号大石上的“大丁”(蓝色圈中)与“壬” (黄色圈中)


2.3 四号大石上的“吉”字(图12C)与五号大石上的“示”字(图12D)


在甲骨文中,“吉”字有时表现为“一个口字上有一个十字”(图12A)。该岩刻(图12D蓝圈中)在Ruskamp的书中被识别为“吉”字,我同意这个识别,并且认为图12C蓝圈中的岩刻也可以被识别为商朝的“吉”字。


“示”字在甲骨文中有时表现为“T”字形(图12B)。


图12:A) 甲骨文中的“吉”字,数据来源:小学堂甲骨文;B) 甲骨文中的“示”字,数据来源:小学堂甲骨文;C) 四号大石上的“吉”字;D) 五号大石上的“示”(黄圈中)和“吉”(蓝圈中)


对A地所发现的商朝文字岩刻的总结:


首先,请注意, 上文中列举的商朝文字,只是用来与这些岩刻作比对,并不表明这些岩刻上的字就等同于中国出土的晚商时期甲骨文和金文,岩刻中所发现的商王名号都是早商时期的几个王名,还未发现“大庚”之后的王名,而这些商王的时代和中国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的起始时期(武丁时期)相差了三百四十多年,如果是中、晚商时期的人来到这里刻的岩刻,他们更应该刻上他们所处时期的或临近时期的王的名号,而非只刻早商时期的几个王名,所以,这些岩刻很可能是早商时期的人使用的并刻下的文字,最有可能的是“大庚”在位时期,因为一号大石上在位商王的落款是“庚”,上文也分析了为什么是指“大庚”。这也解释了这些岩刻看起来,有些与晚商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基本一样,有些极其相似,有些则更为具象,如“登”字。


尽管除了刻下这些岩刻的人,没有人能够完全确定上述岩刻的含义,但这并不妨碍证明这些岩刻与商朝及其文字的关系。首先,这些岩刻与商朝文字高度匹配。其次,从岩刻中可以识别出商王世系中紧密相关的四位早商时期的王名,具体是:“大丁”,商朝开创者成汤的太子,他是商朝第3任王“中壬”的哥哥,也是商朝第4任王“大甲”的父亲,还是商朝第6任王“大庚”的祖父。第三,这些岩刻体现了商朝突出的文化特色:献祭与占卜。更令人信服的是,除“大庚”之外,另外三位商王的名号,在另一个地点——B处岩刻地点也被发现,并且数量众多,还发现有更多的与商王及商朝文化相关的文字。

我所发现的B地岩刻群中的商朝文字与印度河谷字符

在B地有着数量众多、好几种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岩刻,其中的商朝文字岩刻以及印度河谷字符岩刻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如图 14B 所示,与旁边其它类型的岩刻相比,蓝色圈出的岩刻的线条更粗、凿刻地更深、颜色更暗、也更显庄重。如图19B所示,一些岩刻被重新凿刻过——仔细看可以看到表面的浅色下面隐约有深色的痕迹,表明它们在已经变暗的基础上又被重新加工过了,实际上应该比看起来要古老得多。如图 13、14、15、16 和 17 所示,一些字是双线字或围有边廓。如图16A、B、C,图18A和图25C所示,一些岩刻被加以“皇冠”或“光芒”或其它类的装饰。如图13B、C所示,部分岩刻具有篆刻的特征,如阳刻手法和框线。

1. 与商王名号有关的字:“王” 、“壬”、“甲”、“丁”


1.1 “王”字岩刻(图13)


请注意,如图13A所示,商朝金文中“王”字的一些写法,最下面的一横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条两头微微上翘的曲线,而图13C蓝圈中横向的两个“王”字,最下面一横也是两头微微上翘。这些“王”字都是双线勾勒而成,显得即庄重又正式。


图 13: A)商代金文中的“王”字,数据来源:小学堂金文; B, C, D, E, F:在B地的多个“王”字岩刻(照片B由Mark发布于谷歌地图)

1.2 “大甲王”岩刻(图14B)


该“大甲”岩刻与A地(图10中)的一个“大甲”形式类似。


1.3 “壬王”岩刻(图14A)


如上所述,商朝的“壬”字看上去像“一个大写的I”或像现代汉字的“工”字(图11A),“壬”字是商王“中壬”、“外壬”等名号中的一个字,但根据此处的“大甲王”岩刻,可以合理推断此“壬” 应是指“中壬”,因为他是“大甲”的直接前任,并且下文中会谈到有疑似“中”字被发现。


图 14: A) “壬王”岩刻(图片来源:谷歌地图上由Mark发布的照片);B) “大甲王”岩刻(蓝色圈中)

1.4 “甲”字岩刻 (图15)


如上所述,“甲”字在商朝文字中被表现为“一个十字“或”十字外有个框” (图2C)。


图15: A, B, C: B地的多个“甲”字岩刻(蓝色圈中)

1.5 “壬”字岩刻 (图16、17)

除了上述“壬王”岩刻,B地还有许多“壬”字岩刻,如图16和17 所示,这些“壬”字岩刻要么是双线字,要么具有篆刻风格,要么带有边框,要么顶上戴有“皇冠”、要么带有“光芒”或其它类的装饰,以突出其重要性。图16 A和B的“壬”字不但具有篆刻风格,顶上还都戴着“皇冠”。有两处“壬”字不是上下而是左右方向(图16E、17B),看多了美国的岩刻就会发现,有些岩刻不是上下方向的,图16E中,是个带有装饰的、横向的“壬”字(篮圈中的),横着看,下面的一横比上面要长,而且有微微上翘,与图16A中的写法一致。图16C中的“壬”字,头顶上戴着有流苏的装饰,下面还带有两条小杠的装饰,古人是不是很有趣?


图16: A, B, C, D & E:在B处地点的多个“壬”字岩刻

图17A中,“壬”字(蓝圈中)右边的很可能是“中”字,也许那时的“中”字的一种写法如此,就是上下不出头,如此的话,这两个岩刻就是“中壬”二字,而图16E中最上方也有两个这样不出头的“中”字。图17B中,也是一个带有装饰的(顶上有光芒,左右有“花边”)、横向的“壬“字(蓝圈中)。


图17:A, B, C, D: 在B处地点的多个“壬”字岩刻(篮圈中)

1.6 “壬”“甲”岩刻(图18A);“壬”“甲”“王”岩刻(图18B)


从图18可以看出,“壬”在上,“甲”在下,而且图18A中的“壬”字,不但被加了边框,还戴着“皇冠”,表明此“壬”比此“甲”地位更高,结合以上“壬王”和“大甲王”的岩刻,再结合“中壬”和“大甲”恰好是连着的两任王,而这里“壬”和“甲”被放在一起,可以推断此“壬”应该指“中壬”,此“甲”应该指“大甲”。


图18:A) “壬” “甲”岩刻(篮圈中);B) “壬”“甲”“王” 岩刻(篮圈中)

1.7 “壬丁甲”;“王”;“甲”(图19B)

图19B篮圈中的“壬丁甲”会是指“大丁” “中壬”、“大甲”,亦或“中壬”、“沃丁”、“大甲”这三个连任的王吗?亦或这两个“丁”字既包括“大丁”,又包括“沃丁”?不论具体指代哪些商王,这是商王名号和商朝文字。


图19:A) 甲骨文中的“丁”字,数据来源:小学堂甲骨文;B) “壬丁甲”岩刻(篮圈中);两个横向的“王”字岩刻(红圈中);两个“甲”字岩刻(黄圈中)


2. 与商王以及商朝文化有关的字 (图20)


2.1 “皇”字 (图20)


该岩刻(图20B蓝圈中)与商朝金文中的“皇”字(图20A)字形结构一致:上部为“散发着光芒的脑袋”,下部就是“王”字(可参见图6B 、13A中“王”字写法)


图20:A)商朝金文中“皇”的几种写法,数据来源:小学堂金文; B)“皇”字岩刻(蓝色圈中)。

2.2 “子”字岩刻 (图21)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王姓“子”。虽然有部分缺失,但仍不难看出该岩刻(图21B)与甲骨文中的“子”字(图21A)的字形结构是一致的。


图21:A)甲骨文中“子”字的一些写法,数据来源:小学堂甲骨文;B) “子”字岩刻(蓝圈中)

2.3 “己”字岩刻(图22)


“己”是第六个天干。该岩刻(图22B)可以被识别为两个商朝文字的“己”字(图22A蓝圈中)。


图22:A) 商朝甲骨文中的“己”字,数据来源:小学堂甲骨文; B) “己”字岩刻(蓝圈中)

2.4 “匚”字岩刻 (图23)


“匚”是商王祭祀时使用的神圣器物,该字也是先商时期三位先公名号中的字,见表1。该岩刻(图23C蓝圈中)可识别为商朝文字的“匚”字(图23A)。


2.5 “示”字岩刻 (图23)

“示”字是几个商王名号中的字,在甲骨文中有时指代“庙主或神主” (徐中舒等2014: 10-11)。该岩刻(图23C红圈中)可以被识别为商朝的“示”字(图23B)。


图23: A) 甲骨文中“匚”字,数据来源:小学堂甲骨文; B) 甲骨文中“示”字的一种写法(徐中舒等2014: 100);C) “匚”字岩刻(蓝圈中)“示”字岩刻(红圈中)


3. 一些与印度河谷字符相似的岩刻(图24 & 25)


3.1 与一组独特的印度河谷字符相似的岩刻(图24A)


在“the Indus script: texts, concordance, and tables(《印度字符:文字、索引和表格》)”一书中,收录了一组独特的字符(图24A),这组字符也被收录在两本印度河谷字符汇总书中(图24B)。而B地岩刻群中,有些岩刻具有与该组字符相同的特征——在一个长方形内,相对的两条边上有数量相等的“小齿”(图24C)。 请注意,图24C中有两个岩刻(篮圈中),与某些商朝文字岩刻一样,一个顶部戴有“皇冠”,一个上下饰有“光芒”。


图24:A) 一组印度字符; B) 收录于书中的该组字符的照片(蓝圈中);C) 具有与该组印度字符同样特征的B地的岩刻(蓝圈中)


3.2 其它与印度河谷字符相似的岩刻 (图 25 & 26)


图 25:印度河谷字符(Joshi & Parpola 1987; Mustafa & Parpola 1991)比对B地岩刻。A与B比对,C与D比对,E与F比对


图 26: 印度河谷字符(Joshi & Parpola 1987; Mustafa & Parpola 1991)比对B地岩刻。A与B比对,C与D比对,E与F比对


商朝文字、印度河谷字符、与美国岩刻

上文提到有些中国学者已经注意到商朝文字和印度河谷字符共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文字符。那么从美国的岩刻中,又能看得哪些关联性呢?


首先,如上所述,在B地的某些商朝文字岩刻被装饰“皇冠”或光芒,这个特征在一些类似河谷字符的岩刻中也可以看到(图24C)。如图19B,同一块岩石上,即有商朝文字,又有具有印度河谷字符特征的符号,图16B中,除了蓝色圈起的“壬”字,另两个都是与印度河谷字符相似的符号,但它们的风格看上去是一致的,应是同期或同一(批)人所刻。


其次,印度河谷字符中也有“甲”字(图27),与图15中的两个“甲”字构造也极为相似,还有极似“中田”二字的字符(图28A),而美国西南部C地岩刻群中发现有“中田”字样的岩刻(图28B)。


图27 印度河谷字符(Joshi & Parpola 1987)


图28:A) 印度河谷字符(Joshi & Parpola 1987); B) C地的岩刻(蓝圈中)

一些补充

中国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陶器上一些刻符也与印度河谷字符极为相似(图29、30)。


图29:A)中国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陶器上刻符(内容取自《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辑粹》一书);B , C: 印度河谷字符(Joshi & Parpola 1987; Mustafa & Parpola 1991)


图30:A) 中国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陶器上刻符(内容取自“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辑粹”一书);B) 印度河谷字符(Joshi & Parpola 1987)

结论

美国西南部A地岩刻群和B地岩刻群发现的商朝文字岩刻,构成了一个互相关联、互相验证的系统:两地出现的都是世系中关系最近的几个早商的商王名号,“王”字、“皇”字、“子”等字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这些岩刻是就是商王名号,而与献祭和占卜有关的字,体现出商朝的文化特点。系统性证据表明这些岩刻与商王名号直接相关,体现商朝文化,并与晚商的甲骨文、金文的写法高度匹配,理所当然是“商朝文字”。如图14、15、16、17、18所示,在B地发现的商朝文字岩刻,要么刻在视线最为开阔处,要么刻在单块大石上,并带有双线、边廓、围线或装饰,与其作为商王的名号和神圣文字的重要性相称。


由于所发现的王名都是早商时期大庚之前的几个王的,这些商朝文字岩刻很可能是早商人使用并刻写的,如是,那么武丁之前的商朝文字,存在于今天的美国西南部的岩刻中。从B地的情况来看,刻写这些商朝文字的人很可能也会刻写一定的印度河谷字符,因为这二者出现在同一地点的岩刻中,并且风格一致,早商文字与印度河谷字符以及早商与印度河谷文明之间的关系值得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感谢

学者广百宋斋(道非常)先生对的华夏文明起源的研究,表明古早时期世界上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地球上的活动范围之广也超出想象,使我更加坚信美洲大陆早期的文化与世界各地早期的文化也密切相关,对数量众多的美国岩刻进行研究,一定会有收获。Ruskamp博士的书启发了我在研究美国岩刻时关注可能的中国古字,从而有了本文所谈到的新发现。

参考书目

广百宋斋(道非常):《三星堆最惊人的还是异常铅、烧骨碎渣、绿松石铜牌、海贝和文字等——四辆拨千斤,横扫一切关于三星堆的谎言》。知乎。

Ruskamp J. A. Asiatic Echo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ictograms in Pre-Columbian North American Rock Writing, Third Edition, 2022.

宋镇豪主编: 商代史卷一,商代史论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Shaughnessy E. L. History and Inscriptions, China. The Oxford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 1 (2011): 371-393. Google Scholar

Singh R. Early Description of Numerical and Measuring System in 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Int. J. Appl. Soc. Sci, 6 (2019): 1586-1589.


Robinson A. Ancient civilization: Cracking the Indus script. Nature 526 (2015): 499–501.


Srinivasan S., Joseph J. V. M., and Harikumar P. Indus Writing is Multilingual: A Part-syllabic System at Work. Current Science 103.2 (2012): 147-157.

何崝:商代文字来源缺失环节的域外觅踪—兼论三星堆器物刻符。四川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4 (2001): 60-71。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

Wu Z. and Wu K.T.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TianGan DiZhi: the Heart of Chinese Wisdom Traditions. Singing Dragon, 2014.

张福祥: 商王名号与日名制。历史研究5 (2006): 4-13. Google Scholar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2014。

司马迁: 史记-龟策列传 。

藏克和、王平:说文解字新订。北京:中华书局,2002。

Mahadevan I. The Indus Script: Texts, Concordance, and Tables (Vol. 77).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1977.


Joshi J. P. and Parpola A. Corpus of Indus Seals and Inscriptions 1: Collections in India. Helsinki: Suomalainen Tiedeakatemia, 1987.


Mustafa, S. G. and Parpola A. Corpus of Indus Seals and Inscriptions 2: Collections in Pakistan. Helsinki: Suomalainen Tiedeakatemia, 1991.


旅美华裔学者:美国西南部岩刻发现商朝文字与疑似印度河谷字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