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费希特:行动的哲学1

2021-05-14 22:18 作者:查尔filosofia  | 我要投稿

        在新的一讲里面,我们要将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给大家大致介绍一下,当然费希特和谢林在德国古典哲学里面,绝对算得上大家,我们一提到德国古典哲学,除了康德黑格尔,就是费希特谢林,还有青年黑格尔学派和费尔巴哈。我们从总体上来说,费希特是康德哲学的正统继承人,在之后是谢林和黑格尔,康德哲学同样延伸出另一条通往非理性主义哲学的道路,包括后面的尼采和叔本华。近些年,人们对尼采、叔本华这一条路越来越重视,甚至于杨祖陶先生,将它看做是与从康德出发的一条并行的路。我们讲德国哲学为什么能在世界上占据第一把手,一方面是由于德国人的理性思维非常严密,非常细致、严格;另一方面,德国人的非理性,神秘主义色彩也非常浓重。这种理性背后有着一种非理性的东西,在康德里面已经有这个影子了,就比如说康德的物自体的思想,虽然在费希特到黑格尔这条路上,物自体被废弃了,但是在尼采和叔本华这条路,又重新捡了回来。所以我们说,德国人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一方面在理性方面他会发展到一个极为壮观的高峰,另一方面在非理性方面,他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源泉,这两方面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哪怕是在理性主义这条道路上,也潜藏着非理性的暗流。

        费希特的哲学我们通常称为主观唯心主义,又称之为行动的哲学。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从自我出发来建立他的哲学体系,但是这个自我已经不单单像康德那样,是一个认识的主体,而是一个行动的主体。马克思有一个评价:能动的方面被唯心主义所发展,但却只是抽象的发展了,是从抽象的自我意识概念出发,来发挥它行动的、能动的方面。费希特自己有一句话,叫做:“行动,行动,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目的。”后来发展到马克思,就是实践哲学了,比起费希特的那种行动,马克思的要更加具体,是一种感性活动,而费希特是一种自我意识的一种精神概念。这个是要区分开来的。

        费希特早年贫困潦倒,他跑去康德那里求教,同时问康德借钱,康德说我没有钱借给他,但是可以给他介绍一个去大学做教授的工作,所以康德应该算是他的恩师,费希特也自认为是康德的忠实的追随者,谁都不理解康德,但是他理解。但是后来,费希特发表的文章和康德就有偏离了,他自己认为是在解释康德,但是康德自己站出来说那个解释不对,是站不住脚的。所以两个人就划清界限了,划清界限以后,费希特的哲学就诞生了,他有了自己的立场,自己坚持的观点,然后就发展出了费希特的哲学。

        所以哲学史上的发展有一种逻辑进程在里面,不是某些天才的灵光乍现,历史上聪明的人太多了。如果费希特一开始就想着我要和康德不同,那他说不定就发展不出他自己的哲学了。恰好是因为他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从康德哲学那里吸收东西,然后这样一种思想自身发展的逻辑进程迫使他奠基了自己的哲学。费希特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康德主义者,康德没有完全贯彻他的批判哲学,康德只是四分之三的批判哲学,他不彻底,留下了很多小尾巴。当然你要提出一个更行的东西,当然应该是真正了解了前人的那一套东西,并且看出来那些东西的内在必然的发展方向,因为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走的。你如果觉得天上能直接掉下来一种思想,自己发明创造一种思想,然后盖过所有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当中考虑,我们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前,要先老老实实的把前人的观点摸透了,弄通弄懂。西方后现代不太讲这些东西了,因为现在全球化,新鲜的东西多得很,从中国这里拿一点,非洲拿一点,西方古典里面再拿一点,然后结合起来,这是一种方法,但是站不站的住脚,还很难说。所以哲学思想有它自己的有机联系,我们把它看作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它本身是有机的,不是拼凑起来的。

一、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所以在第一点,我们要看看他对于康德哲学的批判。费希特是在吃透康德哲学的前提下,来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的。如果他没有吃透康德哲学,站在外面来批判康德,那是很表面的。当时批判康德的人多得很,但是费希特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康德主义者,然后对康德加以修正。那么他的批判,有两个很重要的元素:

一个是抛弃了康德的自在之物,自在之物在康德那里还具有唯物主义的痕迹,或者说唯物主义的残余,康德本人是唯心主义,但是他还留有某些唯物主义的元素。

另外一点,就是把康德的自我意识和自由两大原则合而为一。

        我们一个一个看,对于第一点,费希特就认为,康德之所以不彻底,就在于还留有一个自在之物的尾巴。自在之物你既然不可认识,那你为什么知道它存在?你这就没有道理了,不可认识的东西,你就应该像休谟那样,老老实实的说,我不知道它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你从哪里知道它是存在的呢?费希特首先否定了这一点,一切都是由主体建立起来的,包括所谓的物自体,包括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我们的感觉,在康德那里是由物自体刺激我们的感官而建立起来的。但是在费希特看来,也是由我们的主体建立起来的,也是由我们的主体自己刺激自己而生成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另外一点中,先验意识的统觉,这是康德认识论的最高原理,一切综合的最高原理就是自我意识的统觉和本源的综合统一,这个是康德在认识论里面引进了主体能动性的一大标志。认识是我的自我意识建立起来的,主动的运用十二范畴,去加工那些获得的经验表象,那些知觉、感觉,这样就建立起了我们的认识对象,建立起了我们整个自然科学的体系,当然它有能动性,但是这个能动性在康德那里从来没有把它看作是人的“自由”,这个是特别要注意的一个点。有些人会认为认识是能动的,这个能动性就是自由意志,但是康德从来不说他的自我意识是自由意志,他对于这两者的界限分的很清楚。自由意志在康德那里属于道德领域,它不属于认识领域。在认识领域里面,他什么也没有说,他只有一个自由的先验理念,这个先验自由的理念有什么认识作用,他什么也没说,仅仅是一个空位。只有到了道德领域里面,这个自由意志才能被理解为实践的自由,这涉及到现象界和物自体之间的界限,所以在康德这里,这是不可混淆的。

        那么费希特既然把自在之物取消了,所以他的自我意识就是自由意志。表象可能不同,但是实质上是一个,合而为一。那么因此产生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绝对对立,也在这里被取消了。在康德那里,理论理性就是讲自然科学的,讲科学知识何以可能;实践理性,是讲道德的,讲道德何以可能。这两个领域是严格区分的。但是由于被区分的太绝对了,所以康德后期才提出来第三批判,试图做一点沟通。但任然是分裂的。就像沟通仅仅是一个桥梁,但是不能改变两岸还是分裂的事实。那么在费希特这里,既然自在之物取消了,那也不需要什么桥梁了,他就是一个原则,他把这个原则叫做“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自然科学和道德都是知识。在康德那里道德不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知识,它只是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而已。在费希特这里,道德(实践)也是一种知识,反过来说,知识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认识既然不是静观的,而是能动的,那它为什么就不能是一种实践呢?认识一开始就是一种行动,先验自我意识,它的那种综合统觉能力,就是一种行动。费希特把所有的科学知识、道德实践、法律实践、社会历史活动,都称之为“知识”。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来,费希特的立场基本上还是大陆理性派的立场,从康德这里出来,走的是理性主义这条道路,而不是非理性主义这条道路。像叔本华,他就把立足点转到了意志这个基础上来,那就是非理性的东西了。

        在批判康德哲学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他的哲学,就是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那么在这一点上,费希特就认为,康德的二元论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世界上有两种哲学,康德既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也有唯心主义的因素。当然康德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也有唯物主义在里面,他想把这两者调和起来,但是费希特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没有调和的余地。一个人相信唯物主义或者相信唯心主义,取决于不同的人,而不同的人取决于他们的不同的兴趣。就是说,有一些人教养不够,教养不够的人,他就有依赖性,所以他相信唯物主义。教养不够的人,他的精神生活很匮乏,他不能够依赖自己的精神生活过日子,所以他只有依赖于外界的物质条件。他的生活是被动的,比动物强不了多少。这种人你要他相信唯心主义,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没有内心世界嘛,他的精神生活是很薄弱的,根本支撑不起来。另外一种人,是有精神生活的人,有良好的教养,能够在自身的精神、自身的思维当中找到自己生存的依据。比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他一定是非常有教养的,他把一生、全部生活都寄托在我这个思想基础之上。从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哲学,就是唯心主义。但是这个“我思”,在费希特看来,我的思维活动就已经是一种行动了,从我的行动里面,就能推出比如十二范畴。

        在费希特看来,所有的这些范畴都是由自我意识推演出来的。所有后来黑格尔称赞费希特,说费希特首次对范畴进行了推演。在康德那里不是推演,而是将形式逻辑的十二判断原封不动的把那个框架从形式逻辑里面照搬过来了,然后形成了范畴表。真正推演范畴的人是费希特,从自我意识概念作为一种行动的概念,推演出各种范畴,从范畴的这种行动中,又推演出直观,直观就是康德所讲的时间空间,这个时候,时间空间就不是康德讲的那样,仅仅是一种感性的接受能力,而是一种“知性的直观”。自我意识就是知性,知性本身可以推演成一种直观,这是康德极力反对的。在康德哲学里面,知性直观是人所不具备的,人所能拥有的只能是感性直观,所以他处处把知性直观排除在人的认识之外。但是费希特恰好就认为,知性直观就是由自我意识推演出来的,由自我意识推演出来的,但是推演出来的这个知性直观,自我意识又在知性直观上碰到障碍,我们讲,自我意识设立了一个非我来当做自己的障碍来作用于它自己,这个时候,就产生出了经验的材料。比如感觉、印象。知觉这种东西,都是自我意识自己设置了一个非我、设定了一个对象之后,在这个对象上碰到了,我们认为是对象刺激了我,才产生了感觉。但实际上对象本身就是我建立的,所以实际上是我自己造成的。那么这种交互作用就既造成了知性直观的时间空间,又造成了在时间空间中的感觉、知觉、印象,那么我们就进入到了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从中一步步的发展出科学知识,道德,伦理,法律和世界历史。

        这个方向使得康德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达到了真正的统一,这两者在康德那里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物自体,你既然不可知,那你怎么能够统一起来呢?但是在费希特这里,一切不可知的界限都被拆除了,现象本身就是本体的表现。本体就是体现在世界历史中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自然和自由也被统一起来了,这是康德一生的追求,但最终没有把它们协调起来,在费希特这里,两者统一为一个进程。《判断力批判》里面康德的规定性判断力和反思性判断力也在费希特这里得到了统一,所有这些矛盾的对立面,在他这里都得到了统一,就是因为他抛弃了物自体这个累赘,所有他认为他才是康德思想的真正继承者,这就是他对康德的批判。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费希特:行动的哲学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