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人口本质的错误认识,是一切悲剧的源头【有机社会】

2023-07-04 13:32 作者:但丁jr  | 我要投稿

00:00

读大学的时候,我在朋友的推荐之下偶然读过一本书,来自伊芙贤先生的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这本书最早是2007年在香港出版的,不过我读的这一本是2013年经过重新修订后在内地出版的版本。据说比起最初的版本,已经删减了很多具有攻击性的观点。但是在读过这本书之后,他依然给了当时的我不小的震撼。而这种震撼感的来源就如同这本书的标题一样,它动摇了我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一个观点,基于人口是一种负担,而计划生育则是一项不容置疑的基本国策。

00:38

说实话,在十年前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还处于一种半信半疑的状态,因为除了书里的观点太过颠覆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当时大家的切身感受,就是中国的人口太多了,而且每年新生儿的数量也非常稳定。老龄化和超低生育率这两个词对于我们而言言似乎还非常遥远。所以这本书其实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主流舆论的认同,相反,很多人对于父贤的观点冷嘲热讽,认为它在杞人忧天。然而,仅仅只过去了十年时间,中国的人口状况便快速恶化到了我们曾经难以想象的地步。

01:17

今天回过头来再读这本书,感觉简直就像一本预言书一样,其中很多关于中国未来人口趋势的预测基本都应验了,而且很多我们曾经以为没有必要的担忧也在慢慢变成现实,所以今天这期视频就以大国空巢这本书为基础,来和大家聊调料,为什么人口这件事情如此重要,而我们曾经又犯过哪些错误?首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已经执行了近半个世纪,而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之下,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普遍相信一种观点,那就是过多的人口是一种负担,不仅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甚至还可能引起生态灾难,甚至是人道主义灾难。因此,我们人类作为一种有智慧的动物,必须用我们绝对的理性来控制住我们想要繁衍的冲动,进而控制住人口数量。

02:09

那么这种想法或者说这套逻辑到底对不对呢?答案是对也不对,关键在于要看人类的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前,这套逻辑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人是一种无比重要的劳动力来源。因此无论中外,古代社会的顺势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口数量会大幅增加,而不是已有人口的生活水平会提高。

02:36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农业文明时期,全人类的生产力水平都很低下,它不像今天的人,在有了钱以后,可以有无数种商品等着你去消费,古人们能交换和消费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在粮食丰收之后,大多数人就会选择多生孩子。这就是说,古代社会的财富增长最终会以人口的形式被储存下来。而在人口增加之后,又可以提供额外的劳动力来源,开垦更多的土地,种植更多的粮食,从而养活更多的人口。这么一说岂不是就良性循环了?

03:12

人口越多越好,显然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土地总量是有限的,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总会有被全部开发完毕的一天。而在科技水平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人地矛盾就一定会爆发,从而引起社会动荡甚至是战争。

03:33

1798年,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在总结了人类社会的这种规律之后,写下了人口论一书。其中提出了一个影响至今的观点,就是人类社会的资源是呈线性增长的,但是人口数量却是呈指数级增长的。所以任何不主动限制人口增长的国家,最终都必然会陷入饥荒或者是战争状态,从而自发的减少人口,以便回到资源和人口数量相对平衡的状态之中。这就是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或者说是叫做马尔萨斯天花板,因为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确实就突破不了这个天花板。

04:09

根据世界经济千年史的作者安格斯麦迪森的估算,公元元年的全球人口数量大约为2.258亿。而1000年后,这个数据仅仅只增加了4000万到2.672亿。又过了500年,也就是公元1500年,全世界的人口才勉强能达到4.4亿。

04:28

纵观整个农业文明时期,我们能发现人类发展是极其缓慢的。每当人口稍有增长,就会碰到资源红线,从而再次回落。那么这种情况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改变呢?答案是1492年。这一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从而将印第安人经过数千年时间培育而成的高产农作物带到了全世界。这些农作物加在一起大概有三十几种,其中就包含了我们今天已经非常熟悉的玉米、土豆、红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等等,这些农作物不与五谷争地,反而大量弥补了因谷物收成不足所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爱尔兰地区1500年和1600年的人口数量分别只有80万和100万。但自从引进了土豆之后,爱尔兰的人口数量就迅速增加到了1700年的193万、1820年的710万和1850年的850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过去突出的人地矛盾问题。

05:30

好,这个时候我知道肯定有同学就要问了,就算引进了高产农作物,但土地的产量还是有上限。人口始终会有再碰到环境容纳极限的一天。确实,如果按照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这个问题就是无解的。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在马尔萨斯的理论中,他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增长会带来科技水平的快速进步。我们在之前讲人类科技史的时候,就曾经反复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做非农场人口,也就是脱离土地从事其他劳动的人口,比如哲学、艺术以及科学研究。而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只有当他的总人口足够多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大量的非农人口,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把所有人都束缚在土地上。比如牛顿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尽管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而且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已经去世,但得益于当时来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已经在英国普及,所以就算牛顿不夏天干活,他也一样可以活下去,甚至还得到了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

06:38

可以说,欧洲在16、17世纪对于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所带来的人**炸式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工业革命的爆发。而在工业革命完成之后,那个曾经掉进过无数文明的马尔萨斯陷阱实际上已经消失不见了。人口数量对于人类来说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完全成为了一种财富。实际上,在工业革命之前,人口也是一种财富,只是我们总会碰到环境容纳极限这个问题。

07:07

那么在工业革命之后,难道我们就不会碰到这个问题了吗?对,我们再也不会碰到它了。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我们提高环境容纳能力的速度变快了,其二则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出生率出现了自发式的下降,咱们先来说提高环境容纳能力的问题,得益于科技的爆炸式发展,人类在工业革命之后拥有了对资源做乘法的能力,但人口的增加却只会对资源做减法,什么意思呢?比如以前晒太阳就是晒太阳,但是现在我们却可以一边晒太阳,一边从太阳光中获取电能。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煤炭也不是一种资源呢。同理,在内燃机被发明之前,石油也不是一种资源。而近在眼前的案例还有对于可控核聚变以及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等技术的研究。

07:58

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把非资源变为资源的一个过程。因此只要我们的科学技术在进步,自然资源就不会有枯竭的一天。哪怕我们真的把地球上的所有资源都挖干净了,我们还可以去其他星球继续挖。所以资源真的不是一个什么大问题。

08:18

而人口作为一种财富,它还表现在工业化时代,人口数量的增加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应。100年前恩格斯曾说,250万人集中于伦敦这一个城市,使得每个人的力量都至少增加了100倍。因为人口越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也就越高,公共服务也就越便利。

08:38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分工是工业化生产的基础,而分工的细致程度则要取决于人口数量。如果在看视频的各位有读过国富论的话,应该会对自身有体会。因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开篇第一就举了一个有关扣针生产的例子来说明分工的重要性。他说一个工人如果没有接受过相应的训练,也不懂如何使用机械的话,那么就算他努力一整天,可能也生产不出来一枚扣针。但是在将扣针的生产过程分解为18道工序之后,一个只有十人的简陋小工厂也能在一天生产出48000枚针,仅每个工人每天可以制造出4800枚,而这还是能直接被我们观察到的集中在一个工厂里的分工。假如是一些零部件分布在全球的大型制造业,比如飞机、高铁、芯片这种东西,其中的分工能细致到什么程度,恐怕身在其中的人也很难完全说得清楚。

09:35

而想要支撑起这些庞大的工业门类,人口数量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决定了你能分工的上限。为什么今天的中国能发展出全世界最全的工业类别?为什么中国能生产出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们长期保持着全球第一的人口数量。像欧洲一些国家,尽管他们具备先发优势,科技水平也的确很强,但就是因为人口太少,所以注定了他们的上限不会很高。而且人口多除了能为生产端提供支撑以外,还能带来庞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一些小众的需求,在人口多的国家也能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刺激相关行业产业化,让分工更加细致。而类似的需求在人口较少的国家就很难得到满足。

10:24

我们观察人类发展的历史会看到,后崛起的国家通常都是在人口上占有优势的国家,比如英国取代西班牙,美国取代英国,再到今天的中国向美国发起挑战,均是如此。因为技术这种东西是会传播的,但人口却不能说来就来,所以那些后发国家总是可以通过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路径,再利用自己的人口优势快速取得进步。但是,由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观点在过去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实在太过深入人心,这就使得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的人口在生产方面方式实际上已经在工业革命后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此外,在二战结束后,由于全世界迎来了一波人口促成高潮,再配合上部分人口学家的恐吓式宣传,于是人口灾难即将到来的悲观论调便再次甚嚣尘上。

11:16

不过当时的人们之所以会如此轻易的相信这些观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人口数量按指数增长的时候,看起来的确非常恐怖。之前我们说全世界的人口从公元元年的2.258亿发展到4.4亿,用了整整1500年,但此后仅仅只用了300年,全世界的人口就达到了10亿,而从10亿发展到20亿则是123年,20亿到30亿是33年,30亿到40亿则是14年,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继续发展下去,那么100亿甚至200亿人口几乎就近在眼前。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件事情不对劲了,70年代之后,全世界的人口居然不再继续按指数增加,而是非常稳定的保持在美食2到13年10亿人的速度增长,到去年,也就是2022年,全世界的人口才刚刚达到80亿,而并非是之前所估计的100亿甚至是200亿,按照现在这个情况来推算,未来全球的人口增长率不仅不会变快,反而会越来越慢,人类可能永远也无法达到100亿这个数字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全球生育率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突然暴降呢?

12:26

想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因为它里面牵扯的因素实在太多,而且不同的国家也有各自不同的情况,但是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具有共性的原因,我们还是可以简单说说的。首先第一个就是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病。今天当我们谈起所谓的城市,并总是会首先想起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问题,但实际上这些问题都不是必然会发生的,也是可以通过更好的规划来避免和解决的。如今对于高城市化率的国家而言,最严重的城市病其实是高房价给年轻人所带来的巨大生活压力。这一点,我相信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普遍都感同身受。我们平常总说房价是最好的**药,从数据上来看,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房价严重脱离普通居民收入的国家和地区,生育率往往都普遍偏低,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我们旁边的日本和韩国,当然今天也可以加上我们自己。

13:25

其次,城市化还带来了大家族制的解体,让城市社会变成了一个陌生人社会,这实际上变相提高了人们抚养孩子的成本,因为过去大家住在农村的时候,一个大家族通常都是住在一起的,或者是彼此离得很近,这样的好处是,养孩子的成本可以大家均摊,因为很多东西可以重复利用嘛,自己没空的时候也可以很方便的找人代为照顾。但在城市环境下,这种情况已经很少出现,或者说不复存在了。现在养育孩子的成本几乎都压在夫妻两个人身上,自然也就降低了大家生育意愿。

14:00

而导致全球生育率下降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二战后全球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增长。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非常反直觉的理由。因为按理来说,经济增长之后,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应该更倾向于多生才对,那为什么反而会出现生育率下降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使得养育孩子的成本大幅提高,进而使得生育这件事情的投资与回报不再对等。想要理解这一点,大家需要先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无论古今中外,当你抛开感情因素之后,就会发现生了孩子这件事情其实是一个投资行为,因为在你的孩子成长到能独立参与劳动之前,会有一个非常漫长的纯投入时间。以前养孩子的成本低,社会又没有健全的养老体系,因此养儿防老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从投资收益这个角度来看也是划算的,但是现在伴随着养育成本的大幅提高,以及养老制度的逐渐健全,生孩子这件事情慢慢的就没有性价比了。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生孩子和养孩子的成本大头普遍都在家庭,但孩子未来的产出却主要在社会,这等于是两口子出钱帮国家养孩子,怎么看都是亏的呀。

15:15

而导致生育率降低的第三个重要原因是教育的普及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这一点应该很好理解,因为伴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选择走入职场参与劳动的女性数量就会随之大幅提高,而参与社会竞争会抢夺女性原本用于抚养孩子的时间,使得他们的生育意愿进一步降低。而第四点则是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生儿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以及人均寿命的大幅延长,这同样会起到抑制生育意愿的作用。因为在农业文明时代,生孩子的风险是非常高的,谁都无法保证一个孩子生下来一定能长大成人。比如康熙有21个妃子,他们一共给康熙生了55个子女,但即便是有皇家的水平来抚养这55个孩子,也只有31个活到了成年,乾隆生了27个子女,最后活到成年的同样也只有17个人。如果是普通老百姓的话,这个存活率只会更低。很多时候生十几个孩子,到最后只有一两个人能长大,而且就算长大了,寿命也不会很长。因此,为了对抗这种不确定性,人们就总是倾向于早生多生,以分摊风险。不过伴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极大的改变。

16:31

而除了以上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比较次要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生育率的下降,比如**措施的完善、结婚率的降低、离婚率的升高,生育年龄的推迟以及不孕不育比例的增加等等。而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咱们中国而言,还有一个不得不聊的因素就是计划生育。事实上计划生育这个东西,或者说广义上的人口控制理论,是一种发源于西方的舶来品,它最初的面貌实际上是优生学。那么什么又是优生学呢?简单的说就是西方国家的白人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为了维持自己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优势而提出的一套种族主义理论,因为当时白人的生育率已经下降的非常厉害,但是国内的其他有色人种以及第30届国家的生育率还有很高,他们担心自己会被逆淘汰,所以搞出了这么一套理论。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他们眼里的劣等人,比如有色人种或者是穷人的人口数量。

17:34

1926年美国优生学会成立,其最初的成员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富豪。不过尽管在20世纪的头二十几年里,西方国家的富人们对于优生学的热情非常高涨,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套理论在当时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他们判断优等人群和劣等人群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财富的多少。这导致在随后到来的大萧条时期,很多曾经的富人在失去了自己的财富之后,突然就从自己定义的优等人群变成了劣等人群,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萧条之后,西方开始研究所谓的人口学,用以取代之前的优生学。虽然说名字变了,但是其内核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为他们追求的目的还是想要控制劣等人群的人口数量。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口学最初的理论基础就被建立在了马尔萨斯主义之上,因为马尔萨斯的理论确实非常具有恐吓性,你不控制人口的下场就是社会动荡和爆发战争,没什么好说的。此后,伴随着这套人口学理论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它慢慢的就变成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用来打压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武器。

18:47

那么美国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将他们的人口控制计划披上人道主义的外衣,比如减少贫困、饥荒,提高妇女的地位,改善环境等等。当然,在早期,这些事情也根本用不着美国自己出手,通过大量资助第三方组织,比如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联合国人口基金、洛克菲勒基金、人口理事会、红十字会这样的组织,美国就可以完成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人口控制理论的目的。

19:18

那么,控制这些穷国的人口对美国来说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主要是三点,首先,这可以满足他们的种族优越感,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人口优势。其次,通过限制这些国家的人口,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发展经济,也就是所谓的少生快付,可以避免这些国家在冷战时期倒向苏联阵营。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防止这些国家在未未来因为人口增长而崛起。

19:46

而美国政府真正将控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确定为自己的一个明确外交政策,是1974年的事情。这是因为1973年中东战争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而石油危机加重了美国政府对于全球资源和人口的担忧。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就起草了一份名为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世界人口增长对美国安全和海外利益影响的文件,简称NSM200。这个名字你可能在一些营销号的嘴里听过,他们很喜欢将将其炒作成什么美国政府的绝密人口。清除计划其实没有那么邪乎,他就是一份美国政府内部有关外交政策的文件。它的中心思想是,由于美国越来越依赖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各类自然资源,所以美国要确保自己能随时得到这些资源。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却会削弱美国获取这些资源的能力,因此美国政府要通过外交手段来控制他们的人口数量。

20:49

其方法主要是通通过影响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给各国培训人口学家和相关政府官员,用控制人口作为先决条件来换取美国的经济援助。给儿童宣传反生育的知识以改变其生育文化,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帮助女性就业等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美国不会赤裸裸的搞这些事情。

21:12

和前面说到的一样,美国非常善于将这些内容包装成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等,展示给其他国家,并在一众国际组织的掩护下悄悄进行。但是,如果我们因为美国政府做了这些事情,就把此后中国在人口政策上犯的错误全部归罪于美国的话,也是不客观的。因为在70年代这个时间点,中国国内呼吁控制人口的声音其实也不小。

21:38

前面我们说到二战后一直到60年代末,全世界出现了一波生育高潮,也就是俗称的婴儿潮,这一波婴儿潮所展现出来的人口指数级增长的逻辑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其实包括美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兴起了控制人口的热潮,这属于是一种人们的自然反应,毕竟长期以来大家都信了马尔萨斯那一套。比如1973年美国联邦法院判决罗伊思维的案,申诉就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一个结果,这个判决的影响非常之大,甚至被人们称作美国的第二次内战。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它牵扯到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即女性的堕胎权。而堕胎这件事情又和人口紧密相关。所以我们实际上可以把1973年的罗耶稣韦德案和1974年的NSSM200看作是一个姊妹关系。他们分别从内政和外交两个方向反映出了当时美国对于人口问题的焦虑。

22:37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说不定美国政府还认为自己控制全球人口的计划是一件对全人类都有意义的正义之举。不过,伴随着出生率的逐步下降,美国人很快就回过味来了,意识到人口其实并非是一种负担。80年代后,美国纠正了自己在国内对于控制人口的一些极端思想和极端做法,但是对于国家利益的考虑,美国并没有同时停止控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计划。同样的,因为受美国干涉而在1976年至1977年强制给国民做结扎手术的印度,也很快纠正了自己在人口政策上的错误。80年代后,在大国之中,只有中国选择了继续强制控制人口。关于中国的人口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大致以1980年为界,将其分为前后两阶段。

23:26

在1980年之前,虽然也有很多人建议执行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比如1957年马寅初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新人口论就是其代表。但是,由于毛主席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而始终没有同意这样做,仅仅只是采取了一些非强制性的以宣传教育为主的节约措施。而在毛主席去世后,这股要求控制人口的风又吹了起来。而其中的代表就是光明日报在1979年8月发表的首批艺人勿增三议。这篇文章将矛头直指毛主席,认为他对马云出理论的忽视是导致中国在1957年到1979年人口增长3.2亿的主要原因。尽管这篇文章在今天看起来完全就是一个笑话,但是它的出现却有其必然性,因为1979年的中国人口是美国的三倍多,但人均GDP却连美国的尾灯都看不到,因此很多人会自然而然的将中国当时贫穷落后的状况归结于人口过多以及计划生育的力度不够,并且想当然的认为只要人口减少了,我们的生活就能好起来。这种思想的惯性是非常强大的,以至于到了今天,我们仍然能在身边看到很多人持有这种想法。但实际上就像我们在前面说过的一样,生育率这个东西,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它就会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自然下降,而完全不用人为干预。

24:54

但是中国却恰好选择了在1980年这个经济即将腾飞的时刻开始执行独生子女政策,而这就为今天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断崖式崩塌埋下了伏笔。1980年2月,新华社公布了宋建、田雪原等所谓的人口学家花了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写出来的百年人口预测报告。这篇报告认为,如果中国按照当时的生育水平继续发展下去,那么2050年的人口将会超过40亿,以后陆地上都没有立足之地了,人只能站到水里去。可以说,这种近乎于恐吓式的宣传,不仅吓坏了普通人,也对学界和政界产生了很大的震撼,并且直接推动了独生子女政策的诞生。

25:38

但实际上,根据易富贤在这本书里的计算,即便中国在1980年就完全停止计划生育,中国的人口也只会在2036年达到15.97亿的高中,随后就会开始下降,并在2100年回落至12.75亿人。这就是说,就算中国不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也会难以遏制的出现负增想老龄化。但是相对于执行的计划生育而言,其人口结构会合理的多,老龄化程度也会低得多,并且不会存在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问题。事实上,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之后就已经低于了世代更替水平,也远远低于人口学家此前的预测。当2000年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得到的中国总和生育率甚至已经只有1.22。而世界公认的低生育率警戒线则为1.5,按理说此时就应该及时调整策略,转变为鼓励生育才对。

26:34

但是,我们的人口学家们却宁愿选择相信是统计错误,也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理论有误,并仍然要求继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这实际上恰好印证了洛克菲勒学院人口理事会的副会长保罗德曼在早年的一个预测,即控制人口的官僚机构一旦设立,他们就会自发的结成利益集团,然后自我巩固和自我强化,并不断宣传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能为了这一机构的存在而不择手段,比如篡改人口数据。而说到这里,我相信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人口专家们总是能说出一些让人们感觉匪夷所思的话了。当然,我相信就算我前面说了这么多,肯定还是会有人觉得人少一些好。因为现在无论是考大学、考公务员或者是出门旅游,我们都还是会觉得人太多了,到哪儿都要排队。

27:28

我不止一次的听身边的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今天中国的人口只有六七亿就好了,就不用那么挤了,那么真的会这样吗?我觉得恐怕不会。因为今天你感觉的人多,实际上是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人真的太多。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在中国的中西部,有大量的城市完全不拥挤,你为什么不去呢?还不是因为优质的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里,所以你不得不往这些人多的地方跑。因此就算中国的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该集中的地方它照样会集中。反而是那些小城市的人口会进一步流失,直至完全衰落。实际上现在的日本和韩国就在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大量的人口向首都集中,导致其他城市空心化,所以人口减少不仅不会缓解拥挤,甚至还可能会加重这个问题。

28:21

其次,人口减少所带来的老龄化问题会非常痛苦。以前我们总是嘲笑日本的老龄化,但实际上日本今天的情况要比我们未来的情况好得多得多。因为其他国家普遍都是先富后老,唯独中中国是未富先老,而且是如此大规模人口的未富先老,这个在全世界都是没有先例的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也就是8090、00后的养老金从何而来的问题,30年后的中国年轻人的压力究竟会有多大,我难以想象。

28:53

第三,人口减少所带来的闲置基础设施可能会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要知道今天中国的许多基础设施都是按照14亿人的规模来建设的,比如公路、铁路、城市工厂、学校、医院等等,而这些基础设施运转起来是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因此只要他们存在,他们就会吸引人们去利用它。举个例子,比如今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是1158万,但是2021年中国的新生儿数量却只有1062万,如果都按照18岁读大学来算,那么最快到2039年所有人就都有大学上了。要是再往后大学招不满了怎么办,那就只能引进一点黑哥们儿来帮助咱们了。同理,以后工厂招不到工人了,拉一车黑人兄弟来也一样能用。而这实际上就是今天已经发生在广州等地区的情况,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情况只会更加严重,更加普遍。等到这些外来人口留下黑二改、黑三改,甚至形成自己的文化后,我们中国人可能就不得不面对今天美国遇到的那些所谓政治正确的问题了,尽管我们可以不用面对这一切。好,以上就是本期视频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观看。喜欢的话别忘记一键三连火时点击关注,我们下期视频再见。


对人口本质的错误认识,是一切悲剧的源头【有机社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