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生丨关于学习,你真的会选择吗?
陶杰作品《杀鹌鹑的少女》有这样一段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的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
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生活的样子。
在牙医的成长道路上亦是如此,没有一成不变,从一个刚入行的牙医,到一个应对自如的牙医(还不能说优秀牙医),至少要选择很多。
牙医之路选择
初时走上牙医之路的时候,时常与前辈聊起牙医这条道路上可能会遇见的坎坷。
哪怕问到最基础的,牙齿预备手法如何更加熟练,又如何彻底消除倒凹、肩台不够光滑连续的这些问题,他们都一口同声的告诉我,须得平日里尽可能多的做一些训练,更好的熟悉器材操作。
而如何游刃有余地操作排龈和印模,避免牙龈出血的情况,甚至是印模变形导致的边缘不精密的情况,这些严重阻碍着医生技术的提升、临床工作中自信心建立的问题,他们也同样是在不断的告诫我:在越早的时候,就一定要牢牢的掌握基础的理论、技术、理念。
牙医之路,须得选择一条扎实、牢固的路,方能走得更长更久,便如垒砌大厦的基石,稳而厚重,才能奠定这条路终点的高度。
系统理论的选择
许多医生不习惯看书,轻视理论的学习。但是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技术的提高将会异常艰难,基本上都是缘木求鱼。当然,有人也喜欢“博百家之长”,四处求学,海纳百川,零零散散的接受一些先进的课程。
这并非不行,有经验和成熟风格的牙医可以借此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但却是不适合大多数人。尤其像一些初入行业,或入行几年的新人,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行医思想,没有一个铺垫在所有操作下的底层逻辑,在进行今后的临床操作,如牙周分析、美学分析、香肠技术、骨片技术等等之时,都无法自圆其说形成体系,更难以走上更高一层的牙医殿堂。
所以,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如何系统性的去学习理论知识,这将直接串联起我们自身掌握的所有模块的技术,从而更快的举一反三,搭建起自己系统性的理论框架。
同行者的选择
在转型中的中国,浮躁的心态随处可见。许多人期望能够一蹴而就,但这是违反基本规律的。期望速成的人,常常一事无成。
我们都不是天才,都需要老老实实地下功夫,多读书,多练习;每个病例术前多分析,术后多总结;多出来看看,开阔眼界,树立正确的态度,提高临床操作标准。不断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就可以稍微快一些地提高自己。
“牙医之路,要走出来,也要扎进去。”这是一位从业多年的老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在这条路上,我们都是同行者,逆旅而行,相互扯襟披衣,并肩而前,在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之中,传递口腔医疗的薪火。
学习态度的选择
随着口腔种植的消费潮流,在中国愈演愈烈,一些人觉得口腔种植已经成为常规技术,可是却不能掌握口腔种植预备前必不可少的分析和设计,也没有基本的牙周美学知识,不能常规使用面弓和可调式合架,这就说明我们可能有盲目的自信;而另一些人觉得自己技术很差,身处“基层”,总是崇拜其他同行,自己却因为差距较大,就放松甚至放弃了技术的提升,这是对自己和患者的不负责任。
而除了要调整心态,戒除浮躁、骄傲、自卑等诸多严重困扰我们技术提升的不良心理,之外更好且便捷的方法,当然是寻到合适且资深的教授讲师,在这条道路上为我们指明方向。
导师的选择
目前行业内像陈卓凡,施斌和满毅教授这类从业经验丰富,而且具备授课能力背景的导师还是比较少的。在每一次的培训过程中,不仅可以接受到他们技术上的培养,以及亲身接受资深教授的实操指导,更多的是感受到系统化理论知识的熏陶。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较好的医生会在培训中有更多收获,因为基础较好,可以领悟、学习更多;而技术相对薄弱的医生,则更会在每一次的培训过程中,结交更多优秀的同行,提高自身标准,然后奋起直追。



外面的导师培训,大部分都是上完几天就结束了,不是培训专业运营的,缺乏班主任跟班体系,来确保每一位参培者的学习效果。像这样带着体系化、专业化,有专门团队运营,针对临床实用,学完课程就可以接诊病例的课程并不多。

在欧美,参加技术培训已经是常规,欧美的许多牙医每年都要参加数次技术培训,他们深知参加技术培训会带来丰厚的回报。中国口腔医疗服务消费增速为13%,单从增速数字上看是美国的6.5倍、韩国和日本的13倍。整体口腔消费规模超过韩国,达到美国的近三分之一,与日本基本持平。而日渐增长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对我们每一位牙医的专业技能提出新的挑战。
你我逆流而行,择路而往,在每一次的选择、每一次的学习之中,一起更好的的提升自我,成就自我,选择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