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史考点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走向消亡的原因

2023-01-06 18:58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在二十世纪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于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和连续。这种继承和连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忠于现实,可以说这是所有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每一个现实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探求精神,探求文艺工作者所处的时代,探求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当否定些什么,肯定些什么;第三,塑造典型,典型刻画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深刻性,是文艺家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进行现实主义探索的艺术结晶,也是忠于现实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因而也是现实主义这一客观法则在创作实践上由批判现实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座桥梁。然而,与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进行比较,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却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倒退。

可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完全是一套在政党掌控之下所产生的一种文艺理论。虽然它也强调人道主义精神,但与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理性批判相比,它更为强调阶级性和时代性,强调它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作用,强调作品必须具有现实主义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忽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所应具有的审美功能,而是过多地强调社会教化功能,使电影承担了过多的政治任务。

一、强烈的政治功利主义

十月革命后,刚刚建立起来的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很快意识到电影的认识、宣传功能,因而对电影予以格外的重视,对它进行了根本性改造并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下。在苏联,电影已不再是好莱坞式的大众娱乐品、商品,而是传达社会信息的媒体。为了准确而有效地进行宣传,电影无疑是最有力的工具。再加上文艺理论界和苏联当局对列宁关于文学艺术应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这一观点的孤立化的片面理解,苏联领导阶层对于文艺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做了过多的强调,要求始终不渝地遵循艺术的党性,并且要以阶级的态度评价文艺领域中的一切事情。这从客观上强化了文艺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倾向,使文艺脱离了本位,而牢牢地绑在了政治的战车上。可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定义本身就存在着难以缝合的不完整性。

图片

在苏联长达七十多年的历史中,一再强调“对文化领域里发生的一切都要以党的、阶级的态度来看待”,从而使政治成为文学艺术中无法摆脱并且难以回避的重要主题之一。过强的政治功利主义使得本应具有丰富内涵的文艺(包括电影)成为阶级斗争和权力斗争的武器,“为政治服务”成为文艺创作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一个是政治性的,属政治范畴;一个是指文艺创作方法,属文艺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永难弥合的差异性”,把它们综合在一起,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样一来,将现实性的一面置于次要地位,更多地强调其社会功能,而抽掉了文学艺术的本体性质,文艺和政治完全错位。这种“硬性的缝合因为对权力的过分使用而存有话语专制的痕迹”,文学艺术逐渐沦为政治的奴掉和仆从,成为政治的附庸,而失去了其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最终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逐渐走向灭亡,这一特殊时期产生的文艺创作和批判理论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土壤而不得不走向终结和消亡。

二、政党掌控的完整体系

正因为对于艺术“阶级特征”的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一套由政党所掌控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苏联当局为了更好地巩固其执政党的地位,实现其政治思想一元化的目的,对文艺创作做了相当严格的控制,从政党的立场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不是自发的文学思潮,而是粗暴的行政干预的结果,具有很强的法定的规定性。这一创作原则与政治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政党的权力意志,文艺理论家和文艺创作者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遵循。在苏联历史上,凡是与政党的宣传口径相吻合的文艺作品就会受到赞赏和表扬,而只要稍微偏离了政党的指导路线和思想,就会受到压制甚至封杀。这样一来,不仅扼杀了文艺创作的勃勃生机,抹杀了苏联电影的生命力、思想性及其发展空间,也束缚了文艺工作者的创造力和个性。

图片

三、对“现实主义”的狭隘理解

在传统的文艺理论中,现实主义是一个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美学范畴,它包含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两个层面。就创作原则而言,它要求创作主体必须注重现实的流动,把握时代的总体精神状况,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或社会心理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揭示现实本身所蕴涵的逻辑性与可能的走向,含蓄或隐蔽地表达主体对所反映的现实的理解与评判,并且特别强调主体的这种理解与评判必须具有某种创新性。可以说,现实主义流派的一大特点就是批判性,批判性应该是现实主义应有的品格。如果没有这种“批判性的、反传统的、革新的”哲学精神,就没有现实主义,就没有现实主义的恒久生命力。可以说,现实主义之所以能够产生影响广泛的年代,就在于它对于批判性的重视。批判现实主义更多地强调客观现实性和历史道德性,主要是对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时期的现实作深刻的批判性的分析,更多的是描写现实中污秽狠琐恶俗的一面,展示生活中的屈辱与贫困,无情地揭示现实的丑恶,暴露社会弊端,当然也有对于具有优良品质的人物的塑造,而苏联当局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却把具有批判性的文艺作品排斥在外,把对现实的批判功能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对立、相分离;更为强调这是“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是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主义,富于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对“现实主义”做了狭隘的理解,要求文艺作品只能“歌颂生活”、“肯定生活”,而不能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要求“以幻想的真实代替严峻的客观真实”,从而导致缺乏真正的“真实”。明显地强调阶级性和时代性,忽视了作为现实主义的一个基本点—没有了对于现实生活的审美批判,即便有所批判也只是针对过去留下的全部巨大遗产而言的,将过去和现在、否定和肯定、批判和歌颂决然分割并对立起来,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削弱甚至背离了现实主义的真实再现生活的认识功能,导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背离了现实主义的实质。


影史考点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走向消亡的原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