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与「多余人」
# 「多余人」
19世纪前半期的俄国文学,出现了一组贵族青年形象,他们不满现实,却又不能挺身反抗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却又没有实际行动。最终成了社会多余而无用的人。
## 一、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现象
在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 1850年屠格涅夫发表了一部中篇小说,题目就叫《多余人日记》,写的是主人公丘尔卡图林生活中一事无成,爱情失意,疾病缠身,死亡临近,使他只能沉湎于对着日记的自我倾诉之中。也就是说,他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而成为远离实际生活的人,成为生活中“多余”的人。屠格涅夫是个对生活观察非常敏锐的现实主义作家,俄国社会中所谓“多余人”的现象早已存在了,文学创作中也早有反映,如普希金的长诗《茨冈人》中的阿列哥,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都是这个类型的人物。但是在屠格涅夫之前,文学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社会典型。屠格涅夫的小说发表后的第二年,俄国革命民主主义作家赫尔岑在《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一文中,第一次用“多余人”这个概念来评价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他说:“奥涅金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什么事要去忙;这是一个在他所安身立命的环境中多余的人,他并不具有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性格的必要力量。”从此以后,“多余人”就成为俄罗斯文学中的经典性的形象了。
## 二、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 (一)奥涅金与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 (二)毕巧林与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
### (三)罗亭与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罗亭》
## 三、”多余人”形象的意义
1. 俄罗斯文学中所写的“多余人”都是当时俄国社会中比较先进的人。他们出身于贵族,受到良好的教育,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大都到国外留过学,接受了西欧当时一些先进的社会思想和学说,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接受了法国启蒙主义思想,诸如自由、博爱、个性解放等。他们是贵族中的优秀人物,他们不愿、不肯和腐朽的专制制度同流合污,但是他们又是远离人民的,不了解人民,因此,他们找不到改变社会现实的途径,也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成了一个“多余的人”,这是他们的历史悲剧。
2. 这些“多余人”又带有贵族出身的人的根本弱点,他们过惯了贵族阶级优裕的生活,是一些所谓的“富贵闲人”,他们也都比较自私,他们渴望的是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幸福。正如普希金的长诗《茨冈人》中茨冈老人对贵族青年阿列哥所说:
你生来不是为粗野的生活, 你寻求自由只是为了自己。
所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旺盛的精力往往用不到正当的地方,或在寻求刺激中消磨岁月,或在追逐女人中寻求欢乐。因此,他们虽然不愿与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同流合污,但也还算不上是沙皇封建统治的叛逆,一般对沙皇政府或沙皇本人都抱有一定的幻想。
3. 这些“多余人”在作家的笔下都是作为应该肯定的正面人物出现在作品中的,作家是抱着同情的态度描写这些人物的,特别是充分地看到了他们优秀、出众的一面,也可以说,在每部作品中都倾尽各种艺术手法突岀他们的优秀品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家对他们的喜爱。但是俄国现实主义的作家又不能不看到他们身上的消极因素,看到那些不值得肯定,而且要加以批判的东西。作家也以批判的笔法如实地予以表现。这就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可贵之处。“多余人”是俄国当时社会上的客观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俄国社会矛盾的一种表现。俄罗斯文学通过对“多余人”这种社会典型的塑造和刻画,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矛盾,使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座高峰,使这些作品成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
注:本文节选自李毓榛《俄罗斯文学十六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