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年轻20岁,小鼠延寿40%,100万美元的抗衰疗法你敢试试吗?
导读
2019年,派派曾报道过一个“用100万美元换20年青春”的临床实验。
简单做一下前情回顾:基因疗法公司Libella发布了一项人体临床实验招募,其特殊之处在于使用基因疗法治疗的不是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等隔靴搔痒的衰老相关疾病,而是要逆转衰老,让人年轻20岁。
更有意思的是,其他临床要么免费要么给受试者发点辛苦费,但这项临床的受试者却要自掏腰包,花100万美元的天价才能接受实验中的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治疗。
如今三年过去了,依然有不少人惦记着这件事,不断私信派派询问实验结果。
其实派派也一直在关注着实验进展,但无奈雷声大雨点小,原计划中的5名受试者只招募到2人,最后不了了之,如今更是连公司官网都打不开了。
但大家也不必因此就觉得基因疗法抗衰没戏了,事实也许恰恰相反。
在Libella之前,就已经有另一家公司通过人体实验证明了基因疗法的抗衰潜力。未来,已经凉凉的Libella也可能会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存活下来,继续推动基因疗法的发展。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个人——基因疗法公司BioViva的创始人兼CEO,伊丽莎白·帕里什(Elizabeth Parrish)。
伊丽莎白·帕里什(Elizabeth Parrish),是首个使用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疗法来逆转衰老的人类“小白鼠”,是端粒抗衰领域的黑红顶流。
在介绍她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背景知识,才能明白为什么她会引发争议。
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帽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通过磨损自己来保护内部的DNA。当端粒磨损到一定程度,细胞停止分裂,导致细胞衰老或凋亡。
端粒磨损被认为是衰老的标志之一[1]。有科学家猜测,既然端粒磨损和衰老有关,那么延长端粒或许就能够逆转衰老。
2012年,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主任、端粒研究领域权威玛利亚·布拉斯科(Maria Blasco)教授,首次使用腺相关病毒载体 (AAV) 搭载能够延长端粒的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TERT),延长了小鼠的端粒[2]。
接受治疗的小鼠,不仅体内衰老标志物显著改善、寿命延长24%,而且也没有因为端粒酶激活出现癌变。
虽然研究结果喜人,但开展临床却依然任重道远。前车之鉴表明贸然使用基因疗法,后果可能会非常惨烈。
1999年,患有肝脏遗传疾病的杰西·盖辛格(Jesse Gelsinger)在实验中接受了基因治疗,却因为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器官衰竭,去世时年仅18岁。
几年后,在法国的一项临床实验中,两名孩子在接受基因治疗后患上了白血病。
不幸接二连三地发生后,FDA紧急叫停了美国境内27项基因疗法临床,相关研究一度完全陷入停滞。在此之后,FDA要求必须先完成一系列临床前研究,证明基因疗法的安全性后才能开展临床。
但伊丽莎白·帕里什认为,FDA的临床前要求既费时又费力,无形中限制了基因疗法的发展:没有亮眼的临床数据,基因治疗就很难吸引投资人;而没有投资人,昂贵的基因治疗临床又难以开展。
她决定用自己的办法做点什么。
2015年,伊丽莎白创办了基因疗法公司BioViva。
她本人没有任何生物、医学背景,对于基因治疗的所有了解几乎都源于自学。她所拥有的,不过是对该疗法的强烈信心,以及能把自己当成小白鼠的勇气。
幸运的是,她得到了两位业内人士的帮助。
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基因疗法抗衰鼻祖,担任了BioViva公司的科学顾问,为这场大胆的临床提供了一些“咨询意见”。
威廉·安德鲁斯(William Andrews),端粒酶基因的发现者,拥有一项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疗法专利,他也接受了BioViva科学顾问的职位。
图注:乔治·丘奇(左)与威廉·安德鲁斯(右)
2015年9月,44岁的伊丽莎白瞒着家人,偷偷坐上了飞往波哥大的飞机,在当地一家诊所秘密接受了基因治疗——为了绕过FDA的限制,治疗被放在了远在拉丁美洲的波哥大。
也许是出于对名誉的考虑,又或者是担心实验可能存在的风险,两位顾问都只是从科学角度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帮助与支持,并没有直接参与此次临床。
治疗从白天持续到深夜,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在她的三头肌、大腿、臀部、面部、膝盖骨下方等多个部位,先后进行了100多次注射。
2016年, Bioviva发布新闻稿,题为《基因疗法首次成功逆转人类衰老》(First Gene Therapy Successful Against Human Aging)。
文中称,休斯顿一家实验室对比了伊丽莎白治疗前后的端粒长度,发现白细胞端粒长度从6.71kb变为7.33kb,延长9%,相当于年轻20岁。
该结果引起舆论热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给出了评价:“这场实验要么作为一场医学骗局被钉在耻辱柱上,要么将开启一个似乎不可能的新时代。”
不幸的是,实验结果可能的确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BioViva的报道,治疗前的端粒测试结果表明伊丽莎白的端粒比同龄人短,因此有一些媒体猜测最初的测量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导致治疗前后端粒长度出现了显著差异。
还有专家指出,端粒延长9%、年轻20岁的测试结果,全都来源于BioViva自己的说法,缺乏第三方的监督。
笔者撰写本文时,发现Bioviva官网上已经删除了当年发布的新闻稿,也删除了伊丽莎白的端粒检测结果,原因不明。
图注:2018年,BioViva发布了伊丽莎白的最新端粒检测结果,发现端粒长度进一步延长(目前该文章已被删除)
无论外界舆论如何,作为首个使用基因疗法抗衰的临床受试者,伊丽莎白一举成名,这也为她带来了一些机会。
BioViva的科学顾问威廉·安德鲁斯,同时也是另一家基因疗法公司Sierra Sciences的创始人兼CEO,他非常看好伊丽莎白和BioViva在基因疗法抗衰领域的影响力,与其达成了合作。
2016年,双方宣布将在斐济成立一家名为BioViva Fiji的抗衰诊所,主要提供基因治疗服务。
之后发生的故事,比许多狗血电视剧中的三角恋还要复杂。
先是因为资金问题,双方终止了合作,斐济的抗衰诊所并没有开起来。
在那之后,2017年,威廉把手中的基因治疗专利技术——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 (AAV) 递送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独家授权给了另一家基因疗法公司,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Libella。
2019年,Libella宣布要开展一项基因疗法抗衰人体临床,目标是让人年轻20岁。基因疗法抗衰、年轻20岁,两个关键词加起来,妥妥就是伊丽莎白临床的“宛宛类卿”版。后续结果我们也知道了,实验因为没有招募到足够的受试者流产。
但在这项实验临床登记的同天,Libella还发布了另一项临床实验:招募5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探究基因疗法对该疾病的改善效果。
图注: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实验登记
后来Libella凉了,但实验却如期完成了,只不过接手并发表成果的却成了伊丽莎白和BioViva。
去年,伊丽莎白宣布,BioViva将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和Klotho两种基因引入5名痴呆症患者体内,其中4人端粒延长,所有患者认知均有所改善,并且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3] 。
图注:BioViva就该临床发布的安全性研究论文
两个人、三家公司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些混乱,派派特意为大家梳理了关系图谱,建议搭配食用。
图注:关系图谱
理顺了这些间复杂的爱恨情仇,我们就会发现Libella这家公司虽然已经不在了,但它的“遗产”、“遗志”,未来估计会由BioViva继承并发扬光大。
所以100万买20年青春的临床实验,说不定未来还会有,我们可以再期待一下。
做了一些临床,也出了一些成果,但野路子出身的伊丽莎白和BioViva,在主流学界始终不被待见,日常被diss伪科学。
缺啥补啥,这一次伊丽莎白带领团队向科研圈靠拢,用实验结果证明了自己。
2022年,她与BioViva的科学顾问乔治·丘奇携手,在顶级科研期刊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布了一项研究:每月用鼻腔吸入的方式让小鼠接受端粒酶基因疗法,小鼠寿命延长40%[4] 。
这一次伊丽莎白也学乖了,没有一上来就想着从小鼠跳到人体临床,而是表示之后会在恒河猴身上继续验证实验结果。
然而,很快就有专家发现了这篇重磅论文中不对劲的地方。
美国生化学家查尔斯·布伦纳(Charles Brenner),因发现NR可以在人体中提高NAD+水而闻名。
他指出为论文做评审的一共就两位专家,其中一位是和伊丽莎白纠葛颇深、需要关系图谱才能理清的威廉·安德鲁斯,另一位诺姆·毛茨(Noam Maoz)也兜兜转转和她有些关系。
根据相关规定,论文评审专家应避免与研究人员存在利益相关,情节严重者可能导致论文被撤回。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伊丽莎白不懂论文发表背后的门道,所以如此不走寻常路。
至于基因疗法到底有没有如此神奇的延寿效果,只能说有潜力,但具体情况还要看后续的进一步研究了。
时光派点评
在不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就贸然接受基因疗法抗衰,对于伊丽莎白的所作所为,派派本人认为是有些冒险的,也不赞成大家跟风模仿。
但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派派在她的访谈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
在参加某个抗衰活动时,不时有陌生人拦住伊丽莎白。一位弓着背的老太太和她聊了半个小时,不停恳请伊丽莎白对她进行基因治疗。
还有一位来自纽约市的年轻人,他的母亲身患绝症。他一直跟着她,把她说的每句话都记录了下来。
在一些人看来是伪科学、是骗局的基因疗法,在他们眼中却成了救命稻草,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对此,伊丽莎白表示:“批评和误解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成为未来的医学支柱,而不能为了规避风险就眼睁睁看着4100万人死亡。让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对此,你怎么看?
—— TIMEPIE ——
这里是只做最硬核续命学研究的时光派,专注“长寿科技”科普。日以继夜翻阅文献撰稿只为给你带来最新、最全前沿抗衰资讯,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和疑惑;日更动力源自你的关注与分享,抗衰路上与你并肩同行!
参考文献
[1] López-Otín, C., Blasco, M. A., Partridge, L., Serrano, M., & Kroemer, G. (2013). The Hallmarks of Aging. Cell, 153(6), 1194–1217.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3.05.039
[2] Bernardes De Jesus, B., Vera, E., Schneeberger, K., Tejera, A. M., Ayuso, E., Bosch, F., & Blasco, M. A. (2012). Telomerase gene therapy in adult and old mice delays aging and increases longevity without increasing cancer.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4(8), 691–704. https://doi.org/10.1002/emmm.201200245
[3] Sewell, P. E. (2021). Safety Study of AAV hTert and Klotho Gene Transfer Therapy for Dementia. Journal of Regenerative Biology and Medicine. https://doi.org/10.37191/mapsci-2582-385x-3(6)-097
[4] Jaijyan, D. K., Selariu, A., Cruz-Cosme, R., Tong, M., Yang, S., Stefa, A., Kekich, D., Sadoshima, J., Herbig, U., Tang, Q., Church, G., Parrish, E. L., & Zhu, H. (2022). New intranasal and injectable gene therapy for healthy life extens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9(20). https://doi.org/10.1073/pnas.212149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