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山 2
我总回忆起学生时代被我们爱称为“大舅”的地理老师,可以说我是因他喜欢上世界地理的。顺道一提,我第一个记住的非洲地区是纳马夸兰,因为在那里多肉植物长得很旺。我告诉安德烈我们可以从波德戈里察出发到地拉那去,再途径斯科普里去贝尔格莱德。他问我为什么不再去一趟索菲亚,我调侃他因为我是“高贵的”申根人可以进入保加利亚,而他“只配”在爱尔兰种土豆。
从海边回来的公路上并没有太多路灯,更不用提反光镜。我和安德烈约定回家之后继续看“小明不背锅”,一个专门做车祸视频的up主,但同时心照不宣地不多提,以免当了开光嘴。相比于狭义上的“旅游”——跟着有安全保障的旅行团,坐大巴住星级酒店,吃不会腹泻的健康伙食——我更喜欢在不算发达的地区的苍蝇馆子里吃特色菜。黑山的英语并不普及,至少在我们买当地啤酒“Nikšićko”时,收银员听不懂“beer”而我们必须说塞尔维亚语的“pivo”。
很久之前我写过如此一段随笔:“旅行时我喜欢步行,似乎只有自己的双脚踩过的路才是真切亲身经历过的地方。因此,只要是我所去过的城市,我总能不依赖地图地步行,也因此可以偶尔冒充当地人。对我而言这才是旅行的真谛——像当地人一样生活。建筑、自然风景等自然也会看,然而书上也有看过,亲临时反而觉得差了点味道。不曾以当地人的方式生活,我又怎么能感知这些地点的特殊之处呢?毕竟对于绝大多数旅客而言,只是从一种建筑样式的钢铁森林到了另一处罢了,从黄色的塞维利亚到红色的布拉格。”
当然这也并非最完美的穷游计划。那名字烫嘴的杜德维卡塔拉大桥坐落于黑山北部的杜米托尔国家公园,仅支持自驾。我们开玩笑地商量无证驾驶,撬了那台市中心半个月没有卖出去的红色小车车,然后让他头戴我的丝袜去加油站便利店再抢上两罐Nikšićko和店员的滑稽鸭舌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