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科学工作者为何也应该注重科普工作

2023-05-24 12:28 作者:phosphates  | 我要投稿

在我的多年科研生涯中,我遇到过许多科学工作者。令我惊讶的是,其中许多人都认为科研工作才是至关重要的,而科普工作则是无足轻重的。甚至有人持有这样的观点:科学工作者从事科普是不务正业,是浪费生命。这种看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以我曾多次推荐的物理科普书《物理世界奇遇记》为例,其作者是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创立者乔治·伽莫夫——如果他没那么早去世的话,他无疑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利昂·莱德曼在1993年参与出版了著名的科普书《上帝粒子》,这本书使希格斯玻色子被赋予了“上帝粒子”的称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埃尔温·薛定谔出版了科普名著《生命是什么》,他用物理学来解释生物学现象,对包括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沃森和克里克在内的许多著名生物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另外,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出版的《时间简史》是广为人知的科普作品,甚至连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都出版了科普书籍《物理学的进化》。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科学家们都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显然,“科普是不务正业”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那么科普工作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科学工作者亲自从事科普工作又有何优势?

在科学的壮阔天地中,隐藏着无数的奥秘和魅力。科学家们通过他们的坚韧探索,不断解开这些秘密,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显著的改变。然而,科学的辉煌在一些领域里,尚未充分照亮公众的生活。因此,科学工作者也需要热衷于科普,帮助公众理解科学,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科学探索中来。除了这些因素外,科普工作有时也能促进特定领域的发展,或者帮助不同领域间的交流与融合。

1967年,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赖斯本·威尔逊承担了设计和建造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的任务,并担任了首任负责人。然而,由于长期的经费紧张,威尔逊在1978年愤然辞职。接任的是利昂·莱德曼。莱德曼认为,实验室难以获得经费,是因为基金委员会和公众对于高能物理学的理解不足。于是,他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向公众阐释高能物理学的意义,为何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建造粒子加速器。在当时,高能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发现希格斯玻色子——这个基本粒子可以解释物质的质量产生,但一直未被发现。因此,莱德曼在1993年出版了著名的科普读物《上帝粒子》(The God Particle)。据他说,他最初想把它命名为"God-damn Particle"(该死的粒子),以表达对尚未能发现这个粒子的失望,但出版商没有通过,于是就变成了"上帝粒子"。这本书的成功传播使得希格斯玻色子被赋予了"上帝粒子"的称号,而莱德曼的科普活动也为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成功争取到了大量的经费。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科普活动对于本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薛定谔的案例则充分体现了科普活动对于跨领域交流的帮助。现今的科学界存在着各种独立的细分领域,领域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有时甚至同属于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方向也隔行如隔山。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对于个人的研究当然会受益匪浅,但科学家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阅读其他领域的文献,更不用说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在这种情况下,科普读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他的科普作品《生命是什么》中,薛定谔提出了一个原则:"来自无序的有序",即大尺度上的物理定律源自于小尺度的混沌。他将基因突变和量子力学联系了起来,并提出生命是一种负熵。此外,他还从物理的角度出发,提出遗传物质应该是一种“不规律晶体”。他的这些想法启发了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沃森和克里克。后来,富兰克林利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拍摄DNA得到了照片51号,而沃森和克里克则利用该照片得出了DNA是双螺旋结构的结论——这被称作20世纪生物学最重要的成就。在他们的论文中,他们都各自引用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这本科普读物,以对薛定谔的启发表示感激。

显而易见,对于科学工作者而言,参与科普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并非浪费时间的无谓举动。这一点从众多世界顶尖的科学家积极参与科普工作的事实中,便可得到佐证。也许有人会疑问,科普活动不是应该由记者负责吗?为何需要科学工作者亲自出马呢?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几何时,我们通过报纸和杂志获取信息,那时科普信息的传播只需要接受记者的采访或为报刊杂志撰写文章。但现在,报纸和杂志的影响力逐渐式微,网络将全世界紧密相连,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个人都有机会直接与全世界对话。在这样的环境下,科学工作者可以更便捷地直接参与到科普活动中。

其次,科普的受众广泛,从高级教授到幼儿园的小朋友,每个人都需要科普,而科普的内容和深度也需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调整。例如,为初中生设计的科普内容对小学生来说可能过于深奥,而对大学生来说可能又显得过于简单。有句古话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只有当科普者对某个话题理解深入,才能创作出思想深邃的科普作品,而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满足一些特定受众(比如博士研究生和教授)的需求。

虽然科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但在筹备科普活动时也应注意方法和方式。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例,当我最初开始写科普文章时,经常收到评论称我的文章内容晦涩难懂,令人无法继续阅读。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探索,我逐渐领会到一些科普文章的写作套路,并对科普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自己的一些心得和经验。


科学工作者为何也应该注重科普工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