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冷战中的西德军队快速反应能力真的弱吗?从北约战略转变看西德的军队发展

2022-10-24 23:25 作者:千秋霜叶  | 我要投稿

本文不久后将会视频化,敬请期待


1955年5月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十年后,西方各国在此前一年里于巴黎举行的会议中就联邦德国的再武装问题所签署的一系列文件和协定正式生效,联邦德国获准重建军队并成为北约的正式成员国,这标志着西德从此成为了西方各国名义上平等的盟友,使这个曾经的战败国在整个北约体系中开始具有了重要的地位,1955年11月12日,沙恩霍斯特诞辰200周年的这一天,德国联邦国防军正式建立

德国联邦国防军

新成立的这支军队在国防部长布兰克的领导下制定了三步走的扩军计划,其最初希望在1958年扩军至50万人,但是因为兵营,士兵训练场地和武器装备的缺乏,这样的扩军计划必定失败,因此在施特劳斯担任国防部长后,以“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经过修改后的扩军计划将1958年的扩军目标定在了17万人。而实际上,至1960年西德国防军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7万人,这使北约在中欧的军队增加了大约60%。

     在许多人看来,联邦德国的军队虽然人数越来越多,装备水平上也从冷战中期开始越发先进,但是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不怎么样,以至于远远不如在东边的民主德国,所以一旦战争爆发,东德人民军可以先发制人快速击溃西德国防军,那么实际上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 1956-1962年出任国防部长,1966-1969年出任财政部长,1978-1988年出任巴伐利亚联邦州长

      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之前,东西方阵营在东欧的军事实力对比十分不平衡,驻德盟军面对的是远多于他们的苏联及其盟友的军队,因此这一时期北约在欧洲奉行“纵深防御”战略,将防御的重点放在莱茵河一线,以还不是北约成员国的联邦德国领土为代价换取加强防御准备反击的时间,但情况在西德重新武装开始后发生了改变,随着人数不断增加西德国防军作为有生力量加入北约防御体系,美苏阵营在这一区域的实力对比开始发生变化,于是北约转而开始实施“大规模报复”和“前沿防御”的战略,即对任何盟国领土的入侵都将受到猛烈的反击,同时,防线前沿也从莱茵河移到了威悉河,这必然要求联邦德国具有强大且能快速做出反应的一支军队。

   50年代后期,也就是刚成立时期的联邦国防军就已经高度重视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他们建立了统一的后勤部队,并要求师下辖的各个战斗营具有独立作战能力,并可随时组成特种战斗群,根据地形与战况的需要将各类支援或后勤部队配属至各个战斗群,以此加强全军在复杂环境下的随机应变能力

   时间进入60年代后,因为苏联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相继发射成功,以美国在核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为前提构建的“大规模报复”战略走向了终结,曾经的美国陆军参谋长泰勒将军在其60年代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灵活反应”战略,主张对付不同规模的进攻采取不同的相应手段,肯尼迪总统上台不久后,便做出了用“灵活反应”战略代替“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决定,同一时期西德也开始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其军队进行了局部调整,从1960年左右开始,联邦国防军被要求在面对包括敌军使用战术核武器在内的不同情况能快速做出灵活反应,因此,1958年秋季演习后联邦德国陆军开始采用小型旅的编制,这种在和平时期由诸兵种组成的编制能在最低限度的人力下以强大的机动能力达到最大限度的战斗力,其无需采取重大动员措施就能在几小时内做好战斗准备。战时可迅速展开并向纵深发展进攻。

最初的计划:莱茵河防线

    60年代中后期的北约前沿部队中,联邦德国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主力,仅隶属北约的12个师就占了北约驻中欧部队的接近一半,实力增长的同时,联邦国防军肩负的防御责任也越发重大。

   1968年8月,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在西德边境线上部署了数个师的兵力,使得西德国防压力骤然增加,与此同时,苏联的战略核力量与战区核力量获得全面提升,某些领域甚至超过美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与北约开始奉行主张“一个半战争”的现实威慑战略与对“灵活反应战略”进行了大量修改后主张“生存性、可信性、明确性、安全性”的“新灵活反应战略”,其中后者对德国联邦国防军内部的再次调整影响更大一些,这一次西德人对指挥机构进行了合并,将原本的本土防御司令部与陆军指挥参谋部进行合并,统一指挥隶属北约的12个师和本土防御部队,精简了机构与人员并挺高了整支部队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西德将全军划分为了“满员部队”,“基干部队”,“技术器材勤务单位”三个等级,增强了部队的动员能力,同时保证一线部队的应急作战能力,一旦开战就可以快速投入战斗,其与东德将部队拆分轮换随时准备进攻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军队的快速反应这一点上所起到的实际效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切片蛋糕”式防御部署

冷战后期是联邦德国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一个阶段,1984年11月,以欧洲盟军司令罗杰斯将军命名的“罗杰斯计划”出台,其构成了后期“前沿防御”战略的核心,我们知道华约依靠将军队分为各个梯队进攻的方式保障纵深突破,其分级动员的体制让不同单位因所处位置和缺编程度的不同在不同的时间抵达战场,而罗杰斯的战略纲领则要求以西德国防军与驻德盟军为主力的北约快速反应部队在边境线通过发挥地形优势并设置障碍物的方式在实行机动防御的过程中边打边撤,拉长苏军战线并阻滞苏军第一梯队的突破,而北约有极大优势的战术空军则负责在东德上空对苏军接续部队和指挥机构,后勤设施,交通枢纽等进行大规模打击,随着远程投放集束兵器的发展,这种战略对苏军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作为北约新战略中的核心之一,联邦德国国防军也在80年代再次进行了调整,其注重空军发展,增加装甲旅的数量,陆续装备优于东德主力T-72与T-55坦克的“豹2”现代化坦克并增编反坦克直升机团和反坦克营,至冷战结束,西德已经建立起拥有1950辆豹2坦克,2437辆豹1坦克的强大装甲部队与装备了224架F-4战斗机,194架龙卷风战机和165架“阿尔法喷气”战斗机的强大空中部队,其不但对东德形成了断层的优势,就是与法国对比也明显更为强大。同时,300余辆“美洲虎”反坦克导弹发射车,1700余套“米兰”与大量的“陶”式反坦克导弹系统和432辆猎豹防空车也大幅增强了西德国防军的反坦克与防空能力。

   除了肉眼可见的军事装备实力上涨,西德还将战斗营与连小型化以便于实施灵活指挥和机动作战,随后他们又减少了小型部队的行政事务来增加士兵训练时间,改编乡土防卫旅使更多陆军部队可以投入作战,这些做法另冷战后期的德国联邦国防军成为了一支有着强大快速反应能力的现代化军队。

  因此,西德国防军快速反应能力弱这一观点并不成立,在与东德对比时东德并不能在这一方面对西德形成显著优势。

北约华约在中欧的部署:1980年代初


冷战中的西德军队快速反应能力真的弱吗?从北约战略转变看西德的军队发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