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导论(第十一讲)全20讲-附笔记资料-复旦大学课程

第十一天
第二个方面——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解答
马克思把历史看成是感性活动史,黑格尔看成客观思想史(逻辑是辩证逻辑)
也只是感性活动中人才作为人而诞生了,也是在感性活动中自然界才是人现实的自然界,而不是与人无关、脱离人的、抽象自在的外部物质世界。
感性活动表现人与自然的同一性。
而感性活动是历史的。historic
黑格尔把历史性还原成逻辑的理性,历史性还是消失了。
历史的前提——现实个人。
现实个人概念的内涵:1.感性活动 2.感性活动赖以展开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是马克思的世界概念)。世界之为世界,即人展开自己感性活动的所有条件,才叫世界。
自然科学不把自然界看成物质生活条件。
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其实也是:工具联络之整体。其实也在讲感性活动之条件。
历史的前提不是人作为生物的存在。
而是人存在的自然基础在人的活动中发生的变更。
历史的前提给出了并不等于历史本身得到了说明。
人何以有一部历史?蜜蜂不是历史性存在。人(民族和个人)就是历史性存在。命运就是个历史性概念。
Historicy
并非经历变化的事物都是历史性的事物。种子和植物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在感性活动,人与自然界的同一中,才有自然史。达尔文似乎告诉我们物种是有历史的。……?
但社会形态呢?后一种社会形态是从前一种社会形态自身中产生出来的,它们不是并列的。在奴隶这种社会形态中已经准备好了后来封建形式的全部要素,而在封建形式之中也具备了否定自己的力量,使封建社会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黑格尔: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他就在说自然界没有历史。自在的自然界本身没
历史性。自然物的存在形式本身是非时间的。
马类。所有西方科学揭示的东西,都是不朽的。
但黑格尔认为人有历史,把历史性引入存在论的核心。假如一个事物的存在形式是时间性的,也就是说后面的形式是从前面的形式演化而成的,他就是历史性的事物。人就是历史性的。
人没历史性人就根本不能存在。作为人的人,是在自己的历史中形成诞生。人是自我诞生的。
圣经泥土造人,最后一步吹口气,有语言,即是有了历史性。在语言中就一定在历史中。
工蜂告诉同伴的语言世世代代都一样。人类的语言不是。一切伟大的艺术创造都是言说。海德格尔叫“道说”,最好的是poem。
人的命运是自己产生的命运,叫命运自身,不是外部强加给他的。前一代人活动的结果成为了后一代人不可避免的条件。但这命运不是一尘不变的,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改变。每一代人的活动都造业——只是为自己满足自己的目标而做的活动,产生的东西却远远超过他的目的,构成了后一代⼈活动的前提和客观规定性,这就叫业。事情已经结束,却留下了业,对后人的规定性。后人在此规定性下活动,又改变了这样的规定性,在受业的同时又造业。这叫业力的流转。这叫历史的必然性,不是自然的必然性。这叫命运自身。古希腊那里就有这样伟大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怎么明白人的存在方式:一个自然的事物拥有他的属性,这件事不需要时间,人要拥有自己的属性却需要时间。人之享有自己的幸福,需要他终身的实践。
人作为人的存在得到满足叫做人生幸福。舒适安全,狗也追求。维特根斯坦在临终时,和身边的人说:去告诉那些所有认识我的人,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人生是个历程,process。
马克思:“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黑格尔认为是思想区分了动物,最初的思想是图腾崇拜,意味着原始社会共同体的自我认同、自我意识,这是个种子。
看起来马克思和黑格尔是对立的,其实是有共通的。劳动和语言是一样的古老,人不会说话就不会劳动,
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的活动。马克思也不会认为人的社会存在不是无意识的事情,有一种自觉性在里面,只不过黑格尔这认为是纯粹的客观思想,逻辑,精神种子,象棋。(象棋的历史看上去是象棋大师的历史,实际上是隐藏在象棋规则当中的逻辑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过程。新战术的形成是逻辑的可能性被发现了,然后召唤着象棋大师。)一部历史是逻辑上预成的(历史性的消失,被还原为逻辑)。
马克思认为是感性的,语言首先是感性意识。
这种差别是很大的差别。
劳动创造出人类的感性的财富。人工物,首先是自然物。
自然物首先是对象性存在物,不是物质的东西。
人工物和自然物的区别在哪里?自然物是被劳动改变了。劳动一定是对象性活动,不是以观念来把握它。
怎么样的改变?不是对它进行概念规定,而是人把自己和这个自然物的对象性关系的自觉(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放到这个对象上去了。概念是后来放上去的。由于这种自觉,我们就创造了这种对象性关系的形式,对象性关系可以有天然自在的形式,非人自然物和非人自然物,但是人作为自然物,他和其他自
然物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在他那里达到自觉,于是人就创造他与自然物对象性关系的属人的形式,这就是所谓人工物,作为劳动的产品。人制造陶器,陶器仍然是自然物,在陶器上却有了他与自然物对象性关系的属人的形式,最突出的表现是图案,叫美。美就是人与自然物对象性关系的属人的形式的一个方面。属人的形式其实就是属社会的形式。
一个自身存在的自然物是不存在的,总而言之离不开人。
历史之谜的解答——
我们知道感性活动是人与自然界的同一性。
因为感性活动,人才在现实世界中,自然界才作为感性的自然界向人呈现,人也不被理解为唯灵论的存在物,抽象的意识主体,而是在世界中的。这种同一性是历史的,是在历史中的同一性。换句话说,感性活动具有历史性。
秦始皇如果在上海活过来了,就说自己亏了,当了皇帝还没看过电视机呢。
人是历史的前提。但是把人看成是意识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把这样的人看成历史的前提和基础是以往的哲学。
马克思说是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前提。以往把抽象的个人作为历史的原点,其实这种是抽象的个人,在市场上彼此平等交换的个人是历史的结果。到资本主义阶段才有这样的individual。
(海德格尔说:语言不是生物体的独白。人作为人就是此在,此在就是别的此在就是共在。共在就是此在的存在机制。共在就是人在社会性之中了。)
发生学的追问(人的语言、劳动怎么来的)要被终止,发生学的追问有抽象的前提。是不是一只猴子特别聪明告诉别的猴子模仿,不是的,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
1000多年的基督教,教会和家族的双重性,为资本主义做准备。教会团体解体,individual(作为个体的人)来了。
抽象的个人<-对立->现实的个人
现实的个人:“在德意志形态当中,马恩这么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感性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的条件。
包括他们已有的(受业),和由他们自己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造业)。”活动肯定不是理论活动,而是感性活动。
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感性活动的人,叫现实的人。什么叫物质生活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什么?是我们在其中有可能从事感性活动的物质生活条件之总和。这个世界跟我们的关联就是我们感性活动赖以展开的条件,这就是我们的世界。
关于这点的详细讨论,马克思没有,海德格尔有,《存在与时间》。关于世界之为世界的这一部分,什么叫世界,工具联络的整体。工具就是上手的东西。
佛家要消除业,没有历史,进入不朽。(在受业的同时造业)
在承受资本主义的业的同时新业在积累社会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个人与其它自然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地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的研究人们所处的自然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发生的变更出发。”
自然科学世界的概念转化为真实的世界概念。世界向来是我们归属于其中的地方,我们在其中诞生受到祝福或者受到惩罚希望或者绝望,我们回又归于它,海德格尔。马克思说自然首先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由此也可理解艺术创作。假如科学把自然物加以概念来规定,艺术创作就是给予自然物以美的表现?传统美学会这么想。艺术创造的目的要揭示我们本来归属于其中的生存世界。而不是给我们的对象这样一个表现,让它满足我们的审美趣味。艺术和真理的关联就在这里。海德格尔发动了存在论革命,他同样也会对美学进行革命。
在此再次打破了物质本体论的唯物主义。世界是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之总和。世界就是所有人的上手之物之总和,它成为工具联络的整体(海德格尔)。
第二节的第二步
感性活动的历史性与两个方面。
感性活动具有历史性。
什么叫历史性?这尤其成为了存在论概念。黑格尔用辩证逻辑描述历史性。并非凡是经历过变化的事物都具有历史性。树不具有历史性。一个经历了变化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的存在物就不是一个历史的存在物。这个故事是它自己创造的。所谓变化是自然规定性,生物现象。树的存在形式是非时间性的。自然的形式可以依次的展现出来,但并不是后一种形式从前一种形式发展出来,否则就有历史了。人和猿没前后发展关系,人看起来完全是不能(动物般生存)生活的。所有自然界,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无非是诸种自然形式的一个仓库。体现这些自然形式的东西都可以消失(马可以死光,但马类是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