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不同,怎么办?

01
昨天陪外公去医院做例行检查,检查完之后,我和老妈就带外公去旁边的商场吃午饭。外公自己是不愿意来这种地方吃饭的。
你知道的,新老一代总是在消费理念上有各种差异。
商场里有一家品牌奶茶店,我买了一杯招牌奶茶给外公,让他尝一尝我们年轻人的饮料。外公对于杯底的芋泥评价为“稀饭糊底了”对于上面一层厚厚的奶盖评价为“甜不甜咸不咸味道怪怪的”,整体而言,这杯奶茶还不如家里白开水放点白糖好喝。外公皱着眉头问我,这杯奶茶多少钱。我抹去了两位数中的前一位,告诉他这杯5块钱。
外公摇摇头:不值。
那么,这属于我和外公价值观的不同吗?
外公说,这是我们年轻人的口味,他喝不惯,下次我们自己喝,不用买他的。他不习惯,但是他也不会干涉我们消费。家里人都知道我喜欢做模型,模型不便宜,还占位置,但是在家没有人会对我的爱好挑剔,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
我想说的是,有些事情只是选择上的区别,上升不到三观这个高度。
02
罗翔老师说过一段话:人们很容易把价值观和偏见等同起来,但两者有云泥之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这种偏见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有偏见的价值观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也拒绝通过他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价值观。
我很赞同。
但什么是“自己的偏见/价值观”呢?其实就是每个人的不同。
因为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会造成方方面面的差异,包括我们每个人理解的“三观”这个词。其实很多人谈论三观的时候,内心对“三观”的定义都是不同的。
所以,三观不同太正常了。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亲人之间还会有很多思想上的差异,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应该避免的,是不让三观的不同影响我们。
思想上尊重他人三观的不同,行为上不否定他人的选择不以自己的三观干涉他人的生活。
03
外公喝不惯奶茶,他认为白糖水比奶茶好喝,会觉得一杯奶茶好几十不值得。但是,他不会认为年轻人花好几十喝奶茶是不对的,因为他有他的口味,我们有我们的口味,为自己的喜好买单,只要不浪费,就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我告诉外公那一杯奶茶五块钱,并不是怕他觉得我乱花钱,而是让他不会因为只喝了几口而愧疚。我更加不希望他会为了价格改变自己的喜好。
怎么会卖的这么贵?那贵应该有贵的道理吧,我再尝一尝,一定要尝出它的好来。
这是消费主义的思想模式。
我想说的是,我们自己的三观也并非是坚定的、始终正确的、适用所有人的。
很多人固守自己的三观正确,却没意识到自己早已经潜移默化的被改变着——我们最初选择的是自己需要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但最后,却选择了他人喜欢的而自己不需要的。我们忘记了自己的选择,舍弃了自己的三观,言不由衷的表达自己,去迎合别人的三观。
所以,相比去纠结别人三观和自己三观不同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常常审视自己的三观,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不是自己能接受的。
04
最后,谈谈我对于“三观”的认识。
同学们经常谈论三观,三观这个词对我而言,始于初中政治课本,以我们每个人一生的长度来践行探索。
我遇到过很多三观不合的学生,但我谨慎用不同来评价彼此的三观,而不是用对错来定性。毕竟我的学生是大学生,他们已经过了需要建立基础是非观念的阶段,进入大学,我作为老师的作用是引导、交流和展示,任由学生来挑选自己今后生活需要的思想。老师是我的职业,职业不决定我三观的层次,不是我任意评价他人三观的依据。
我会通过不断思考、阅读、学习,来了解他人的三观,社会群体的三观,时间变化下流动的三观。
三观是我们行为的动机,但不是我们攻击他人的标签。我不希望别人评价我“三观正”,大多数时刻,评价里所谓的三观正,只是因为这个阶段我的选择和别人一致,如果不一致,我的三观可能就不正了吧,那个时候我该选择听自己的,还是听别人的。如果我陷于这样的标签评价,那我可能会慢慢产生迎合的心态。
我们建立、创造、选择三观,三观表面上会影响别人,实际上是是选定我们行为的立场,对自己的影响。
我们要用自己的整个人生为自己选择的三观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