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你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如何要了别人的命?

我来整理个笔记:
1. 赏善罚恶是人的天性。但是面对信息时判断成负面信息也是我们的天性,而我们又容易对别人进行内因归因,这让我们在网络上面临一个事情时,倾向在其中找到一个“坏人”。(涉及到心理学里的负性偏差概念和基本归因偏差概念。负性偏差:人在处理负面信息会更敏感和重视,负面信息会更显著地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决策。基本归因偏差:高估个人内在因素,低估外部环境因素。)
2. 网络上反转的事情太多,不能靠只言片语来判定谁是“畜生”。一个人就算是罪犯,法律也需要保护他的名誉权和人格权。网络暴力的问题在于,私自进行侮辱、网暴或进行其他报复性行为,会引发无法控制的暴力循环和社会混乱。法律体系的存在是为了取代私刑和复仇,确保罪行得到公正处理。
3.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倾向于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习和模仿行为。在一个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中,当普通人观察到他人在网络上进行暴力行为还能收获到大量的关注和回应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有效获得注意和满足感的方式,从而去模仿这些行为。当更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打着“正义”名号的合理化行为时,这个行为就容易形成心理学上的群体效应,会在短时间内裹挟着更多的本来只是中立态度的人参与进来,从而扩大和加速了网络暴力的传播。
4. 网络的发展使得现在的私人领域社会化。很多人总以为自己还在一个私人空间里随意评价和辱骂别人,他们没有意识到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混淆。网络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公开言论负责。
5. 人会对自己身边的人进行分圈,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分为,我的朋友,我的敌人,中立的人。但是在网络上,中立的人一般是不说话的,我们容易忽视这个群体,所以我们在网络上更容易划分对立关系。如果你不是我的朋友,你就会被判定成我的敌人。我们也就更容易在网络上用暴力的语言对待对方。而网络的匿名性,还会降低我们对施加暴力的自我愧疚感。和网络信息的模糊性,我们对他人的归因倾向,叠加到一起,就出现了我们会在网络上随意对别人随意进行评价甚至是网暴。
6. 社会学习效应:你在实际生活中学到的东西,远比在课本上要快,而且你可能会直接模仿这个行为。所以被网暴后,人很容易直接学会这个事情。
排斥攻击链条:个体经历拒绝或者排斥的负面体验时,他对此可能会做出攻击性的回应。
替罪羊效应:当一个人或群体在面临挑战、问题、冲突时,他会把压力或者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来减轻自己的负担。
在一个网络暴力事件里,你学会了一个攻击人的行为或者言语,然后做出了暴力应对,把它传递给了别人。受到攻击的个体又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转嫁给其他人,将其他人当作新的替罪羊,从而形成新的攻击链条,网络暴力就容易恶性循环下去。
7. 网络暴力的主要参与者是在网络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的人,其中很多都是年轻人。这样的人容易感觉到无聊,更容易感觉到生活不幸福从而网暴他人。
8. 我们对网暴是会有真实的痛感的。当人在遭遇网暴这样的社会排斥时,从大脑的反应来看,就如同有人扎你一针或者是捅你一刀,会让你产生一种疼痛感,被人排斥在本质上是一种痛觉。
9. 大五人格特质:是一种描述个人人格特点的框架。其中有一种人格特质是外向型。外向型较高的人通常更为开放和乐观,也往往会有较多的社会支持,这让他们在面对网络暴力时可以更好的应对。还有一种人格特性被称作神经质。神经质高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紧张、易怒或抑郁。他们对生活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反应更为敏感。这种对负面情绪比较敏感的人,也更容易反刍。
10. 情绪反刍:反刍是心理学上一个和抑郁关系特别紧密的心理特征,就是指一个人会反复想同一件事情,而且倾向于从自身找问题,否定自我。有很多研究表明,反刍程度高是抑郁症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被网暴的人,如果反刍程度很高的话,很容易陷入“为什么我被网暴,肯定是我有问题,我做的不好”的思维里面。
11. 当自己遭受网络暴力并感觉难以承受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向你的社会支持系统求助,首先可以向家人和朋友倾诉并暂时远离网络环境。如果你的父母、你身边的朋友都不能给到你足够的支持和帮助,那可以寻求专业心理机构的救助。许多城市还有免费的心理救助机构和热线电话,它同样可以帮助到受到网络暴力的人。
12. 如果你遭遇网暴并恢复心理健康之后,仍然有力量去战斗,那可以直接去法院进行起诉而非报警。去起诉最重要的是先确定实施网络暴力的行为人,也就是被告。因为网上大部分人都是用的网络昵称,所以很多人因为没法确定侵权主体,或者对施暴者的身份认定证据不足,而无法进入诉讼环节。想获得被告信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向法院起诉网暴发生的网络平台,要求平台及时删除侵权信息,并且披露侵权人的真实身份。
13. 暴力很容易传染,但是善良,也会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