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极点冰面大面积融化,中国开始加速在北极的布局,重点在水下

2023-07-28 19:17 作者:王雨田说  | 我要投稿

今年夏天的北京,天气特别热。这种天气除了让人难受外,也给地缘政治带来了新的话题。因为覆盖北冰洋的冰层有加速融化的趋势,近年来围绕着北冰洋海域的地缘政治斗争逐渐升温。实际上,北冰洋才是联系世界各主要大国最短的航线。我们开往欧洲的货轮,现在从南海,印度洋,经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大型货轮甚至要绕过非洲好望角,航程非常遥远。

如果走北极,其路程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不到。到美国也是类似。但以前,北极被冰层覆盖,船只难以通行。但现在,大家都开始为以后的北极航线在摩拳擦掌了。毕竟,现有航线格局已经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瓜分完了,一个新的航线,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改变,这对所有国家都是机会。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北极理事会除俄罗斯之外的成员国(包括美国、加拿大、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和冰岛,全部是西方国家)宣布将暂停参加北极理事会及其附属机构的所有会议。这是一个协调各国在北极地区的利益、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机构。但是各国并未停止在北极地区的探索和军事行动。美国仍然协同北约国家定期在北极圈内举行军事演习,俄罗斯自然会做出针锋相对的反映。各国在军事之外对北冰洋的探索也呈现出激烈竞争的态势。

根据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极地态势感知系统提供的信息,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北极海冰融化得更厉害,冰面整体更薄。就在7月16日法国豪华邮轮“指挥官夏古号”抵达北极点,这是该船连续第三年抵达北极点旅行;而俄罗斯也没示弱,其北冰洋考察任务丝毫没有受到俄乌战争的影响,7月17日,俄罗斯破冰船“50年胜利号”也抵达了北极点。中国在这场竞争中并未缺席。中国的雪龙2号破冰船正在执行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在不久之后也有可能抵达北极点。


派遣科考船探索北冰洋并不是中国唯一的行动。据《中国极地研究杂志》上个月发表的一篇文章披露,中国极地研究所已经完成了在北冰洋大规模部署的水下监听装置的现场测试和评估。这个计划中的大型监听网络收集到的声学信息有广泛的用途,包括冰下通信、导航和定位、目标探测和海洋环境参数重建等等。

早在2021年8月9日,来自极地研究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就在北冰洋的一块浮冰上安装了“极地冰下浅层声监测浮标系统”。这套系统拥有多种仪器设备,其中最重要一个设备是一台矢量水听器,它拥有多个排列在不同方向的声学传感器,用于测量声波的压力和水分子的运动;声压数据可用于追踪鲸鱼、海豹和其他声音发射源,水分子的水平和垂直振动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洋流、海浪和海底等海洋条件;这些数据通过卫星传输到我国的一个指挥中心。


这套设备是采用成熟技术制造的,成本较低,采用锂离子电池驱动。矢量水听器每两小时启动一次探测数据,这样可以节省电池。在科学家们离开时,并不确定这些设备能在恶劣的北极环境中正常工作多久,但是测试的结果表明,这些设备的表现超过了预期。

极地研究所表示该系统的所有传感器的工作寿命都超过了设计指标17.4%。在持续三个多月的试验中,这套设备检测到了人类航运、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等活动产生的巨大低频噪音。目前这套系统唯一的问题是,我们租用美国的铱星系统来传输数据,在北极上空的卫星较少,信号不稳定。未来我们可以使用自己的星链卫星来传输数据,降低成本,增加保密性。


相信网友们最关心的还是这套系统能否监听到北冰洋水下核潜艇的行动?中国极地研究所没说,咱们也不知道。不过美国显然是不欢迎我国在北冰洋展开这样的科考活动的,因为北冰洋是美国核潜艇活动的重要区域。俄罗斯几年前也表示过反对,不过近些年来立场有所缓和,可能是因为在北极的地缘政治斗争中,俄罗斯感到势单力薄,需要拉中国作为帮手。因此,我国未来在北冰洋地区大规模部署这种水下监听系统就变得可行。

除了部署无人值守的自动监测站以外,中国在北极有两个常设研究站,一个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另一个在冰岛。在2018年,中国极地研究所试图在芬兰拉普兰购买一座机场用于科考研究,但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芬兰政府拒绝。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介入北极。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定居,北极航线的开通也是必然的。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成为地缘格局改变的大赢家。中国怎么可能放弃呢?

北极点冰面大面积融化,中国开始加速在北极的布局,重点在水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