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过度解读

解读实际是一种创作,以作品为基础,调理自己的心思。黑的白的,美的丑的,不同的心理链条,结出不同的果。解读者多,便形成套路,着急了,为不千篇一律,便猎奇,夸张,走蛊惑人心这条路。
过分些的,草是绿的,花是红的,都是导演有意要表达什么。这种阐述实际不需要过多的智力,如简单的模板造句,也就成了阴谋论的狂欢之地。
这类观影者像是入了魔怔,不琢磨出些惊世骇俗的结论就对不起自己的热情。更甚者,一个动作,要发散出人物整个阴暗的人心。我总觉得,这不是导演想表达的,而是观众有意推波助澜的。对于过度解读者,整整一场电影在说什么不要紧,重要的是能服务他的阴谋大论。研究到最后,成了他自己臆想的世界。要说原因我猜测这类人看的电影不多,或者看的好电影不多,抓住一部佳片,像嚼泡泡糖,从甜嚼到无味,再从无味嚼出苦来品咂。这不是电影出了问题,而是观者的精神世界出了问题。
电影的表达永远是其自身,重点也不是结论,也不鼓励顺着结论再延伸的无妄脑洞。每每听到有人说这部片子主角实际多阴暗,然后“举例”论证,我总下意识对此人敬而远之。
心思,背叛,阴谋,反映的是当下人们相处时的心态。这种人与人的不信任总要找到一条暗渠流出。避谈自己,认真“数算”电影中人物的阴暗,便是极佳的场所。
将电影过度解读,无论是好的方向还是坏的,都是一种强人所难,对电影的糟糕欣赏。导演要真每个镜头都盘算那么多,他得疯掉。
急着得出各种结论,而不是欣赏作品本身,失去审美角度,层次,靠一锤定音,过度总结来表达感受,这部分观众,可能是阅读理解题还没做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