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乐趣话 | “哼哈”,西安鼓乐口传心授的“功法秘籍”


之前,我们有给大家讲解过西安鼓乐的乐谱(→你认识西安鼓乐的曲谱吗?),光是曲谱的俗字谱、工尺谱、半字谱已经叫人望而生畏,还有击奏乐器使用的“鼓谱”、吹奏乐器使用的“铜器谱”。那么,掌握了乐谱上的谱字就可以演奏了吗?没那么简单,这篇内容要告诉大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乐谱记录的可并不一定是最后演奏的旋律,西安鼓乐的曲谱,还要经过民间艺人的韵曲,才有我们最后听到的旋律。

韵曲
韵曲:读谱时,必须以“哼哈”技巧,增加旋律韵味,称“韵曲”。
哼哈:鼓乐谱的读谱技巧。常以“哼、嗨、哎、哟、耶”等虚音,带出谱面上没有的经过音或装饰音。
——李石根《西安鼓乐全书》
展开来说,韵曲就是按谱子哼曲,艺人在读谱时,韵唱出乐谱,上面没有记录的音符要带出来,对乐谱上的音符也要进行修饰丰润,将乐谱上记录的音符韵读加工成要演奏的旋律,使原谱的曲调更加有韵味。
韵曲将简单的乐曲框架加工成旋律更为丰富、情感更为细腻的乐曲,因此的曲有一个更形象的称呼——“旋律加花”。

为什么要韵曲?
西安鼓乐的曲谱有俗字谱、工尺谱、半字谱等,这些传统的记谱法有一个特点,就是“松弛感”。如,“减字谱”,不记音高、不记节奏,使演奏者每一次演奏都是一次创新;半字谱,以乐器的音位和手法为基础来记谱,记录手指的离合、停顿、缓急。这样就更注重演奏者对音乐的敏感和领悟,讲究即兴发挥。
所以就需要韵曲,而且有的曲谱会标有哼哈记号,有则没有标出,最后演奏出怎样的旋律就依靠艺人的音乐修养和经验,艺人韵曲的经验越丰富,韵出来的曲子就越好听。
所以,韵曲往往是由乐社中艺术造诣高的老艺人完成,口传心授给徒弟或乐队,再进行练习和演奏。一个鼓乐社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傅的韵曲水平。

口传心授
鼓乐师傅在教授徒弟时,一般按照先简后繁的顺序来教。先是一字一板地教,徒弟学会韵曲以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再创作。
西安鼓乐大师安来绪老先生说过,师傅教授徒弟时,曲子不要韵得太花哨,要给徒弟留一点儿余地。

所以,高明的鼓乐师傅常常对徒弟们要求最严格的不是旋律的简繁和哼哈技巧的应用,而是要能够做到按板击拍,掌握好板拍和节奏。鼓乐社里,评判艺人演奏水平的高低,第一点就是演奏的板拍、节奏是否准确,第二点才是哼哈。
“哼哈”的难度在于“取舍”,花哨、炫技的旋律加花只会显得矫揉造作,唯有“花”加得巧妙得当,能对鼓乐的曲调有所创新,让乐谱上记录的简单音符生成千变万化的旋律,才是意义所在。

❈❈❈
或许古代传统的记谱方式不够科学准确,但听完韵曲的介绍,你是否产生对古人智慧的敬佩。乐谱上记载的简单音符,为演唱、演奏者留出的巨大的再创作空间,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根据鼓乐乐谱上记载的简单音符能韵唱出无限丰富的旋律,哼哈出风格各异的韵味,再次创作出独特的鼓乐旋律。
参考文献:
李石根,《西安鼓乐全书》,文化艺术出版社。
崔宪,《西安鼓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