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你总是那个“受害者”

2023-04-13 10:46 作者:柠檬心理课堂  | 我要投稿

柠檬心理丨作者

柠檬心理&QQ音乐丨音频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你的一举一动都是错误,都能引起他们的不满。

我们那时肯定也疑惑:他们心情不好,为啥把气撒在自己头上。

等我们长大一些,还会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叫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那父母为什么要拿我们出气呢?这个问题好像一直都没有得到解释。

那么,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一个答案,它就是:“踢猫效应”。

通俗的解释是:一个人的负面情绪,会随着社会层级的高低依次传递下去,由强势的一方传向弱势的一方,直到最底层的那个人或物。

这种传递,本质上更像是一种传染,速度之快,不亚于那些细菌或者病毒,只不过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罢了。

而在心理学上,关于“踢猫效应”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董事长因为超速被交警开了罚单,心情很差,回到公司后就狠狠地训了销售经理一通。

销售经理挨训之后,转头就把秘书批了一顿,而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批评后,就故意打电话,找接线员的茬儿。

接线员一肚子怨气无处发泄,等到回到家后,就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

儿子也感到莫名其妙,特别来气,于是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所以,欺负更弱者是很多弱者最常用的手段,而那些最底层的人,就只能对着苍天大地发出阵阵哀嚎,发泄着心中的不满。

可是,如果我们一直处在这样的境地中:上一秒是“受害者”,下一秒就变成了“施暴者”,那这个世界该多令人失望啊!

确实,让所有人都变得和蔼可亲,懂得克制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不再做别人眼中“传播者”。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有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A代表诱发性事件;

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也就是你对这件事的理解和态度。C表示你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他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直接原因是我们对诱发性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

也就是说,在面对上一级的情绪传染时,我们并不是只有向下传递这一个选项,而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对它们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将这条长链在你这里画上句号。

那我们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一、记录感受

大家在情绪上头的时候,紧接着便会情绪失控,而正是这种失控,导致我们下意识地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其他人的身上。

而我们现在可以在情绪上头的时候,先深呼吸几下,然后拿出一张纸或者手机便签,在上面写下自己现在的感受,比如;我现在感到很生气,对方竟然这么对我,明明我没错,还要凶我……等等。

当你记录下这些感受时,你的关注点就会从情绪上慢慢转移开来。

写着写着,你会想:都是对方的错,自己干吗要生气,根本没必要。

到这时,你的情绪已经被彻底控制住了,自然就不会继续向下传导了。

二、适当运动

如果觉得自己不习惯记录的话,也可以在感到不爽的时候,出去动一动 ,将憋在心里的情绪通过运动释放出来。

有句话说得好:三公里专治各种不爽,五公里专治各种内伤,十公里跑完内心全是坦荡和善良。

在运动中,让那些负面情绪随着汗水,通通流走,在清风的吹拂下,烟消云散。

总之,我们要学会成为坏情绪传递链中的“阻燃剂”,而不是“助燃剂”,只有这样,生活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为什么你总是那个“受害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