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党人许雪秋汕尾港运输武器失事记 作者:叶良方

许雪秋(1875~1912),原名有若。广东海阳县人。出生于新加坡华侨富商之家,同盟会员。早年习武,任侠好客,有"小孟尝"之称。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5月22日潮州黄冈起义失败后,中华革命军东江都督许雪秋赴河内与孙中山晤面,说明潮州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土炮不敌洋炮,为黄冈一役失败之主因,倘能从外国购运新式军械至惠州汕尾洋面,可预雇大帆船在海上收接,即在海丰、陆丰沿岸招集党人大举发难。”许雪秋提出,海丰县的汕尾港距离汕头和香港都不远,交通便利,又是会党云集之处,适合作为停船接械地点。并表示如果军械到港日期确定,他可以先行动员当地会党发动起义。
此议深得孙中山之赞许,遂派日本人萱野长知回日本购买军械,命许雪秋等回香港继续策划。八月,萱野长知在日本共购得村田式快枪2000支,每支配子弹600发;短枪30支,每支配子弹100发;日本古刀50把、将校用军刀20把。运械船只为载重2800吨的日本商轮“幸运丸”,由山下汽船会社代为租用。为节省费用,该船为三井洋行载运煤炭到香港,顺道将枪械运往汕尾港。同盟会香港分会派邓慕韩、陈二九到日本协助萱野启运。
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清廷正式任命的碣石镇第87届水师总兵官潘灼文,长期被广东水师李准借调在提督府执行军务。故此,清两广总督岑春煊亦虑及汕尾港的重要作用,遂委任熟悉海防事务的碣石镇水师副将吴祥达署理护镇,处理海防日常事务。吴祥达早年参加太平军,投降清朝之后,他屡经历练擢升至副将兼掌印护镇。作为太平军的后裔和经验老到的将领,他对革命党人的活动尤为警觉,经常派出碣石水师小兵舰巡逻汕尾港。
1907年九月初二日(10月9日),为顺利接收这批从日本运来的枪械,许雪秋与刘思永、谭剑英亲赴汕尾港进行筹划布置,先后指派甲子范妈鲁、许佛童、林鹤松、李子伟等同盟会员到汕尾港隐蔽,准备在枪械到港时,召集海陆丰沿海各地会党听候调令,随时起事。同晨,香港同盟会根据萱野长知的要求,派邓慕韩带领引港员到日本神户,供其调遣。各方约定:轮船离港前一天由长崎电告香港,再由香港通知汕尾同盟会。届时汕尾同盟会派大号渔船20艘游弋于附近海面,准备接械。日轮“幸运丸”定于夜间进入汕尾港,以红灯为联络信号。
至初六日(10月13日),萱野长知与邓慕韩、陈二九乘“幸运丸”按计划由日本运抵汕尾,原约定船到港“挂红灯”为信号,乃因日本人忘记挂灯,引起碣石镇水师副将吴祥达的怀疑。当运送枪械的“幸运丸”抵达汕尾港时,许雪秋委托汕尾朋友许佛同代为接收。然而,由于许佛同失约,导致“幸运丸”在汕尾港口停留了三个小时。许雪秋只得匆匆忙忙雇了一小船前来联络。萱野长知责备许雪秋没有早作准备,催促他立即派大船接应卸械。许雪秋允诺接应渔船马上就到。可是由于这几天,汕尾、捷胜、陆丰等地革命党人准备大举起事的风声四起,又见日船“幸运丸”长时间停泊汕尾港“沙舌口”,行踪诡异,引起当地群众数千人在岸上好奇观望。萱野见“幸运丸”数小时停泊未见革命党人的船只来接运,造成紧急状态,心里很着急,见行踪已经暴露,要船主将商船驶往外海停泊,晚间再来港内卸货。但船主考虑到船中还运有三井洋行的煤炭,要定时驶赴香港交货,故此不允所请,反而催促萱野速派大船来接应枪械。与此同时,在港内的碣石水师营早已森严壁垒,严加戒备,派小兵轮不断游弋近前侦察,见日船停泊洋面半天没有行动。于是,在吴祥达的檄令下,碣石镇水师小兵轮从口岸逐渐靠近日轮,并喝令日船接受检查,日轮船员见状惊恐万分,立即驾船逃往香港。待许雪秋租用大船出海接应时,已见日轮一去不复返,后悔莫及。在吴祥达的严密监视下,同盟会准备接应武器后举行汕尾起义的计划最终流产。邓慕韩、陈二九与萱野到《中国日报》社同盟会支部找冯自由、胡汉民商量补救办法。议决该轮三日后煤炭卸竣,再由萱野率党人500人乘原船赴惠州海丰洋面,将军械交该地同盟会员,就在平海举事。这期间,香港当局得到广东督署照会要求扣留“幸运丸”,又遭到港府怀疑,日本领事为免生交涉,命令该船迅速返回日本。在这种情况下,“幸运丸”不得不离港回国。故此造成近万元的购械计划泡汤,亦造成海陆丰起义计划落空,萱野为此事甚感懊丧。
九月二十日,孙中山在河内写了长信进行慰勉:“阁下之任务,以能使军械运至目的地,即为完全无阙,而许氏乃遇事仓遑,侦候不明,不知有兵舰,预备不周,不能雇备大船,报告不实,以至虽已运送到目的地之军械,而仍不得其用……而绝无所疑阁下之行事者也。……以后所倚托于阁下之事正多,愿阁下更为鼎力赐助是幸。”孙中山将此次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许雪秋的头上,认为“东事之失败,其责任全在许雪秋一人”,并责备许雪秋“遇事仓皇,侦候不明,预备不周,报告不实”。汕尾运械一役的失败,使许雪秋元气大伤。当他返回南洋筹划东山再起时,已不受孙中山的信任,大为失望。故此,他在海陆丰沿海发动革命党起义的活动遂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