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残酷的消耗战——什么武器能够成为合适的“消耗品”

2020-09-29 20:49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多灾多难的2020年,风波一波未消,一波又起。前两天,在“高加索火药桶”偏南的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争议地区,再次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有消息指出,在双方现代火力的打击之下,一天之内双方就有数十辆坦克和装甲车被摧毁,这对于两个国家人口合起来还不如中国一个天津市人口的两国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但是,战争一旦打响,就必然有人和装备的损失,在旷日持久的战争里,只有笑到最后的人,才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就意味着,在战争中,就必须有一类武器主动为消耗战做出牺牲——这就是消耗品武器。然而,如同斯帕金说的那句名言“把东西做的非常复杂很容易,但(保持相同战斗力)做的非常简单却非常难”一样,设计一款符合大规模消耗战的武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本文就来讲讲“消耗品”武器需要有哪些特征,并且举出两个相对的例子来印证这一点。

消耗品武器的原则:简单而不“简单”

首先,既然是消耗品,这种武器就必须做到价格低廉,生产便利。一款武器如果价格昂贵,显然无法在大规模消耗战中承受损失;同时,战争中考虑到重要物资供应短缺,熟练工人被充军和生产设施遭遇敌方袭击的风险,生产难度还必须较低,以保证稳定的生产。所以消耗品武器必须要价格较低,而且可以用较为简单的技术和设备生产。

其次,虽然是消耗品,但是这种武器必须要皮实耐用。战场的消耗品武器的质量控制通常较差,但是如果质量低于可以接受的水平,就会导致严重的非战斗减员,以及降低士兵们的士气。所以,消耗品武器不能因为“价格低廉”而削弱可靠性。

第三,这种武器必须要易于使用。高烈度的战斗必然伴随严重的战斗减员,而战时补充到部队的动员兵的素质比起战前经过数年积累的老兵显然在各方面都有下降,因此这种武器必须能够让新编的士兵快速上手,并立即起到效果。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这种武器必须有效。考虑到战争失败带来的不可承受的后果,一切的武器必须服务于打赢这个根本前提。一款武器就算再便宜,再可靠,再易于使用,在战场上无法对敌人造成任何伤害的话,它也是无效的。这就好比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仍然祭出一战的刺刀海战术一样,只能够徒增自己的人的伤亡。

必须有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武器性能的本身是有效的”,即武器本身性能在同时代的武器中位于中游或以上水平,不能过于落后;第二种是“武器必须符合战略和战役的使用条件产生效果”,这一点指的是武器必须和国家基本战略对应,具备使用它取得胜利的基础,否则就算生产再多,也不会为战争胜利带来任何增益。

说完这4条原则后,我们将使用案例对比来说明什么样的武器才是合格的消耗品。

陆军武器:

轻武器:

成功案例:苏联PPSH-41 冲锋枪

PPSH41冲锋枪

PPSH41冲锋枪是二战中生产最多的冲锋枪,已经成为苏联步兵的象征武器。波波沙冲锋枪是在战前的PPD捷格加廖夫冲锋枪基础上开发的冲锋枪,全枪只有87个零件,除了枪管、枪机必须使用机床铣削加工外,所有的零件基本上都是金属冲压件,装配工作可以由非熟练工人在设备较为简单的枪炮厂生产。为了加快生产进度,该枪的枪管直接沿用了莫辛纳甘步枪的枪管,只需将莫辛纳甘步枪的枪管一分为二,即可得到2支冲锋枪的枪管,这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缴获了德军武器的苏联步兵,可见3人有2人配备冲锋枪

虽然波波沙冲锋枪生产量极大,但是这把枪又是一把经久耐用,性能良好的冲锋枪。PPSH41冲锋枪凭借厚重的木托,可以使得它有效射程达到100米以上,完全能够胜任压制德国MP40冲锋枪的任务;该枪在寒冷的苏联冬季工作良好,甚少发生卡壳故障,对新手也比较安全。所以,PPSH41冲锋枪至今为止仍然在局部冲突时有出现,可见它强大的生命力。

失败案例:美国M3冲锋枪

M3 冲锋枪

在二战爆发前,美国派驻欧洲的观察员就发现欧洲人已经广泛配备冲锋枪,其中德国人的MP40冲锋枪,英国司登冲锋枪都是基本采用金属冲压结构制造的适合大量生产的冲锋枪,因此美国决定配备一种冲锋枪。不过,由于珍珠港事件,美国被迫在1941年底加入世界大战,此时美国只有汤姆逊冲锋枪可供使用。由于汤姆逊冲锋枪结构复杂,初期成本高达200美元一支,堪比20支司登冲锋枪的造价,就算多次建华工艺后,在1944年停产前成本仍然有60美元,因此美军认为应该仿效英国司登冲锋枪配备一把更加简单适合消耗战的冲锋枪。1942年底,M3冲锋枪的设计通过评审,便开始生产。

M3冲锋枪仿效英国司登冲锋枪,全枪不用木质材料,全部使用金属和合成材料。该枪机匣也和司登冲锋枪一样是圆筒形,枪管和枪机可以直接从前端插入固定。枪管采用冷锻枪管,比起M1的拉刀枪管成本能够缩减不少。由于设计为“消耗品”,因此该枪设计初期甚至未配备维修工具和备件。但是,这种武器进入生产和使用后,一系列问题爆发出来:

第一个问题,也就是它最严重的问题在于0.45ACP子弹上。.45ACP虽然被誉为是世界上非常出色的大威力手枪子弹,但是它的初速度并不快,因此它的有效射程仅有50米,比ppsh41短了一半;而且,低初速虽然让它的制止力很不错,但对于二战时期常见的攻打战壕、地堡的战斗时,它的穿透性非常不足,使得它在实战中很难发挥出较高的效果。同时,由于M3枪管很短,.45ACP子弹发射枪口火焰太大,夜里容易暴露位置;

第二个问题在于它的安全性。由于为了降低成本,M3冲锋枪只有连发功能,而且和斯登式冲锋枪一样缺乏保险机构。由于没有快慢机,它无法锁死扳机,因此在防尘盖上增加了一个阻挡装置,来阻止意外情况下的走火。但由于枪管的结构都采用薄钢板冲压件,这个凸起物实在是过于细小,以至于插上弹匣的M3冲锋枪在跌落硬地面时,和司登冲锋枪一样会产生走火危机;

第三个问题在于它勤务性不足。由于被设计成“用坏就丢弃”的武器,这种武器没有附件盒,无法在战场上清洁枪膛内部。而且由于现实中产量不足,加上部队不可能随时预备一大把可供替换的冲锋枪,因此M3冲锋枪发生故障就意味着无法就地排除,让士兵处于危险之中;

第四个问题是不符合美军使用习惯。由于美军迄今仍然偏好远距离精确射击,二战主要的步兵以配备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为主,而伞兵、二线部队也以配备M1卡宾枪为主,使用冲锋枪的场合并不多,只有驾驶员等环境需要折叠后极短的M3冲锋枪。但是一旦不再需要大规模列装冲锋枪,那么M3这种“消耗品”特征也会烟消云散,完全可以按照正式武器进行设计制造。

美军二战步兵班建制,12人中配备10把M1加兰德步枪,1把BAR自动步枪,1把M1903狙击步枪,并不像苏联、英国、德国广泛使用冲锋枪

所以由于诸多原因,M3冲锋枪大规模生产的计划一拖再拖,并且不断对原始设计进行修改,一直到1944年8月,通过大量修改的M3冲锋枪才得以开始量产,而此时德国人已经濒临失败。最终,M3冲锋枪仅生产了60多万支,比起它要替代的“昂贵的冲锋枪”M1汤姆逊少了3倍之多,在朝鲜战争中临时复产15000把后,M3的生产就彻底终止了。尽管如此,由于冷战时美国AR-15枪族或多或少的毛病,使得战后M3冲锋枪一直服役到海湾战争结束,国民党政府也仿制过该枪,命名为民37式冲锋枪,解放军曾经大量缴获这种绰号“黄油枪”的冲锋枪,在苏联冲锋枪抵达后便弃之不用。

因此,虽然M3冲锋枪设计和制造符合“消耗品冲锋枪”的概念,但由于可靠性不足,建军战略选择和步兵战术选择不匹配,导致这种冲锋枪并未像波波沙,MP40,司登冲锋枪一样对所在国的步兵起到重要影响,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战场消耗品”。

坦克:

成功案例:T-34坦克

T-34-76

作为现代坦克车的真正鼻祖,T-34坦克可谓是空前绝后的革命性设计。在它诞生之初,尚且还有不少可靠性问题和生产性问题存在,但是在1941的大惨败和1942年仓促的复工复产之后,T-34成功在伏尔加河(112厂)和乌拉尔工业区(下塔基尔183厂)大规模量产,在1942年一年便生产出14000余辆,一年产量就几乎是德国人全部的坦克产量(不含战前1,2,3号)。T-34坦克虽然在1943年德国虎,豹等先进坦克冲击下不复战争开始时的强悍,但仍然凭借极高的性价比(T-34-85约13万卢布,约合4.3万美元,比M4谢尔曼便宜近15%),出色的战场勤务性和可维护性(很多被炸飞炮塔的T-34也能够得以修复,甚至在1943年8月初,苏联在一星期内就修复了库尔斯克战役遗留在战场上的2000辆T-34坦克),和足够的火力强度横行在整个东线战场之上,构成了苏联装甲部队绝对的中流砥柱,为二战战胜德国做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时至今日,T-34坦克仍然在中东一些战场奋战,可见其非常可靠的性能和可维护性。

失败案例:黑豹坦克

五号坦克 黑豹

作为“T-34危机”的回礼,德国人在1942年开始考虑设计一种全面压倒T-34的新式中型坦克,以替换4号坦克。后来,他们成功做出来著名的“黑豹坦克”,它拥有一门KWK 42型 75mm/71倍口径坦克炮,能够在1000米外击毁T-34-76;正面装甲最厚部分可达100mm,具备1000米外免疫T-34的能力;动力采用一台700马力汽油机,可以让它轻松开到45km/h,具备和苏联坦克在速度上一较高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坦克的报价只有117100马克,相当于战前55000美金,和M4是一个价位。所以,这种坦克一经诞生,就被德国统帅部赋予众望,他们要求全面停产4号坦克,以全力生产黑豹坦克。

但是在德国统帅部中,有一个人却独具慧眼看到了这华丽的数据后潜藏的危机,这就是闪电战和装甲集群的专家古德里安。古德里安认为,虽然黑豹坦克性能非常优秀,但是这种“中型坦克”实际上达到了44吨,几乎和苏联后来推出的IS-2坦克相同(46吨),这意味着它的生产耗费材料绝对不会低于仅有20多吨的4号坦克;同时,为了追求较高的反坦克能力,黑豹坦克采用了71倍口径的75mm主炮,这种长倍径火炮加工难度很大,生产周期很长,而且使用寿命和可维护性都逊色于短倍径火炮;第三,黑豹坦克采用的700马力汽油机是当时德国量产的最大功率的车用发动机,比起4号坦克的300马力发动机动力翻番,再加上是战时生产的产品,可靠性未经过足够的检验;最后,黑豹坦克的可维护性并不好,其采用的交错式负重轮不便维护,中雷后野战抢修难度很大,而且发动机的寿命,车内的布局问题都有隐患。因此他认为,必须维持4号坦克的量产,否则单纯以黑豹坦克无法弥补战场的大量损失。事后证明,他的担忧是正确的。

在库尔斯克投入战场后,黑豹坦克很快暴露出大量实验阶段未暴露的问题,首先就是它700马力汽油机的过热问题,由于汽油机扭矩不足,需要较高转速和传动比才能驱动44吨的坦克越野前进,这导致它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热负荷都很大,很多坦克甚至发动机自燃;复杂的传动结构、耗资巨大的长身管火炮,渗碳钢装甲都让它生产效率难以提升,1944年7月的最高生产量也不过380辆,月均产量仅315辆,而苏联T-34则高达每日50辆;后期虽然成本降低到了11万马克(不含武器,通讯和弹药,整备后是16万马克,和苏联IS-2相当),但那是因为德国熟练工人被充军,大量采用东欧强迫劳工生产(不用付工资)的结果,这也导致黑豹坦克质量每况愈下,战后法国人找到一仓库没有启封的黑豹坦克,正准备纳入自己军队服役时,才发现这批由强迫劳工生产的坦克都遭到了抵抗组织的破坏,工人们在生产线上故意拧松螺栓,放入杂质,导致这批坦克行驶50公里就会发生传动轴报废的事故。

因此,虽然黑豹坦克在性能上算是欧战一流,但是由于它结构过于复杂,生产难度大,组织生产困难,战场勤务性不好,所以算不上一款合格的消耗品坦克。而且由于以上缺陷存在,二战后并无任何坦克继承了黑豹坦克的设计,对当代坦克影响力远不如T-34坦克。

海军武器:

成功案例:

弗莱彻级驱逐舰:

弗莱彻级驱逐舰

弗莱彻级驱逐舰是二战时美国驱逐舰部队的中流砥柱。它的基础设计来自于1936年海军条约时代后的驱逐舰大型化浪潮,基本设计在1939年就已完成,1940年进行了扩大改进,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拥有5门127高平两用炮、2座5联装鱼雷管,完善的防空反潜火力的驱逐舰。在战争开始后,弗莱彻级驱逐舰开始大量增加订单,一口气订购了175艘之多。虽然结构相当复杂,而且火力配置非常充足,但是它仍然生产速度极快,平均从铺设龙骨到列装服役不到6个月。由于它建设速度快,装备齐全,使得它成为二战中最为全能的驱逐舰,无论是在对抗日本东京特快的驱逐舰海战,苏里高海峡对抗战列舰的反舰战斗,还是在大西洋驱逐德国U型潜艇,以及在1945年作为拦截自杀飞机的最后一道屏障,弗莱彻级驱逐舰均圆满完成了自己的设计指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海军的一大功臣。虽然身为战时紧急生产的“消耗品”,但是弗莱彻级的高可靠性和高生存性使得它仅有19艘战沉,外加6艘因为战争结束停止修复,仅占总产量的10%。战争结束后,还有很多弗莱彻级驱逐舰一直服役到20世纪末,可见它的生命力之强。

失败案例:

PT鱼雷艇:

约翰肯尼迪曾经指挥的PT-109号鱼雷艇,在1943年被日军天雾号驱逐舰拦腰撞沉

从鱼雷艇诞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以小博大”的武器。在1895年威海卫战役中,后来成为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二战末任首相的铃木贯太郎驾驶鱼雷艇趁着夜间漫潮越过拦海栅,一枚鱼雷直接把当年远东第一巨舰定远击沉在威海卫港内,创下世界第一次以鱼雷击沉主力舰的先河;十年后,还是铃木贯太郎,在对马海峡海战夜战中指挥大批鱼雷艇给沙俄海军上演“鱼雷盛宴”,最后让沙俄海军一夜付出高达27万吨战舰的损失,仅付出3艘鱼雷艇的微弱损失。由于这些光荣历史,鱼雷艇被认为是夜战和近战最为有利的武器,美国虽然甚少在本国近海作战,但是也一直对鱼雷艇有强烈的兴趣。

到了1938年,美国人认为应该研发一种全新的鱼雷艇,这就是后来著名的PT艇。虽然都被当成“PT”艇,但是它实际上是若干个很接近的型号,分别由不同分包商生产。不过共同特征都包括一个50吨的深V艇型,4发MK8鱼雷,40-50节的最大速度和一门小口径高射炮。美国人寄希望在它能够二战中重现对马海战的辉煌战绩。

战争爆发后,PT艇立即全速生产,一口气生产了531艘,并且立即投入频繁的岛礁争夺战中。表面上,这些速度可达50节,排水量仅有50吨,拥有4发鱼雷的高速鱼雷艇在夜里的近海作战应当有极为出色的效果,但是无情的事实却狠狠的打了美国一脸:整个战争中,PT艇能够确认的大型船舶战绩只有2艘:分别是1942年12月11日重创日本“照月”号驱逐舰(当时正在补给地面部队,停靠在瓜岛附近海域,此后自沉,第二水雷战队司令部被迫游上岸)和1944年10月26日于苏里高海峡海战重创阿武隈号轻巡洋舰(时任第一水雷战队旗舰,重创后次日被轰炸击沉),而PT艇却付出了99艘的损失,占比接近总产量的20%,更令人无语的是,在全部水面战斗被击沉的15艘PT艇中,居然有8艘是被日军撞沉的!那么,近战的悍将鱼雷艇,怎么在实际中却成了撞击战的失败者呢?让我们看一下著名的约翰·肯尼迪经历的PT-109号鱼雷艇沉没战斗就明白了。

1943年7月末,驻扎在瓜岛附近的伦多瓦岛鱼雷艇基地的约翰·肯尼迪中尉受命参加紧急会议。在会议上,托马斯·瓦菲尔德中校宣布了海军司令部一项命令:15艘PT艇明日出击,去拦截向科隆班加拉岛运输补给的5艘日本驱逐舰。8月1日,15艘PT艇编成4个分队出击了,根据截获的情报,他们在晚上8点30分拦截到了日本人的驱逐舰。凭借PT艇的雷达(只有4艘有雷达,PT109没有雷达),PT艇关闭一半动力以降低噪音和浪花,接近到1600米开始攻击。首先由队长率领集群对敌方驱逐舰发射24枚鱼雷,但由于鱼雷艇缺乏良好的火控系统,只能由船头指向敌人后粗略开火齐射,导致第一批24枚鱼雷无一命中;日本人发现美军接近后,便打开探照灯搜索目标,并由护航的水上飞机投下照明弹,短暂交火后,美军队形开始分散,肯尼迪的编队队长的PT-159配备有雷达,得以发现日军目标,但他只顾得自己发射鱼雷,没有让肯尼迪等3艘僚舰保持队型,导致夜间鱼雷艇走散了。

由于大部分鱼雷艇已经齐射鱼雷,没有攻击能力,瓦菲尔德便指令已经用光鱼雷的鱼雷艇各自返航港口。肯尼迪的PT-109未收到信号,于是和其他2艘船继续搜索目标,但是由于3艘鱼雷艇都没有雷达,白白搜索了几个小时,也无法发现深夜中的日军,最后,肯尼迪的瞭望哨突然大喊:“日本人就在我们200米处!”

原来,日本人的天雾号驱逐舰已经卸载完毕,正在返航,正好跃出浓雾时碰上了PT-109。肯尼迪的PT-109此时只有一半动力,根本无法加速逃走,于是他立即下令高炮手装上37mm炮弹(这种高射炮其实是从陆军要来的37mm反坦克炮,性能和德国37mm高射炮一样糟糕)进行还击,同时争取掉头发射鱼雷。但是日本舰长反应更快,他立即下令加速冲向PT-109,在美军得以反击之前,日本驱逐舰一下子就把PT-109拦腰撞断。旁边的PT-169急忙发射4枚鱼雷反击,但是距离几百米的鱼雷也全部射失,而PT-162更惨,4枚鱼雷全部未能发射。于是,美军只得掉头跑路,留下肯尼迪和残存的水手自行游上岸。此后肯尼迪和其他水手花了4天时间,先后登陆了3个岛才游回了自己的控制区,其中有的游泳距离高达6公里。而他们的牺牲和高达30枚鱼雷的消耗(二战一枚美军鱼雷约1万美元,约是四分之一架F4F战斗机价格),并未取得任何命中。

除了在战场上沦为正规驱逐舰唾手可得的猎物,PT艇还因为排水量过小而遭受严重损失。在99艘战损中,有32艘因事故,友军炮击和风浪沉没,还有27艘因为受损无法修复被迫自沉,甚至还有8艘被日本战斗机机枪击沉。而这些勇敢的鱼雷艇水手们除了击沉日本人的小划艇,对一些小岛进行夜间封锁外,几乎没能够发挥鱼雷艇打击大型战舰的设计任务,甚至都赚不回昂贵的鱼雷的成本。因此这种无法胜任其设计用途的武器,就算再便宜,生产数量再大,也无法成为一款优秀的消耗品武器。

空军武器:

成功案例:IL-2强击机

IL2

IL-2是二战中最为出名的强击机之一,由于它对德国陆军的可观杀伤以及十足的生存能力,因此被斯大林誉为“如同面包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的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环境下,苏联工程师们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继续量产IL-2强击机,生产量高达36000架,是迄今为止生产最多的强击机,也是二战中单一型号最多的战斗飞机。IL-2虽然制造相当简陋,但是最核心的部分驾驶舱却得以保持坚固可靠的装甲, 自封油箱和灭火装置也从未减配,因此IL-2虽然年均损失6000架,但坚固的座舱,易于迫降的驾驶性能使得优秀飞行员存活概率相当高,这使得苏联从来不缺经验丰富的攻击机驾驶员,相比德军1943年斯图卡就因为飞行员奇缺而丧失威慑力要好的很多。凭借极强的生存能力,有效的对轻装甲目标的杀伤力,IL-2获得了“飞行坦克”和“黑死神”的美名,战后仍然被视为优秀攻击机的杰作之一。

失败案例:零式52战斗机

零式战斗机52型

作为二战日本海军航空兵的象征,零式战斗机一直都战斗在美日海空战斗的第一线上。由于日本人错误低估了战争持续的时间,以及没料到美军通过缴获的零式飞机知晓了它的性能,导致零战在1943年后便不复昔日的荣光,渐渐地在冲突中处于下风。同时,由于零战的后继者烈风战斗机因为技术瓶颈迟迟无法服役,零战不得不继续挖潜改造,推出了零战52型。

零战52型发动机仍然是荣21型发动机,但是通过独立排气管技术,将其最大平飞速度提高到565km每小时,同时改善了高速滚转性能,提升了俯冲限制速度到666.7km。在武装上也得以提高,采用了99式2号炮,不再使用射程不足的99式1号炮(仿制瑞士厄利孔MG FF机炮,由于弹道弯曲号称小便弹),整体性能比起旧的零战21,32,22型都有提升,生产也非常大,超过5000架之多。但是,零战52型第一次参加大规模航母决战却已经是1944年的马里亚纳海战,此时美军的F6F地狱猫已经形成了质量与数量上的双重优势。

F6F不但拥有射程更远的12.7mm重机枪,而且动力也高达2000马力,几乎是零战52的一倍,所以高速机动性更加优越,机身防护也更加强劲,根据战后美国安排的零战52和F6F的格斗测试,发现任何情况下F6F都有速度优势,仅有在中低空,中低速的狗斗中零战52才具有微弱的机动性优势。同时,美国飞行员经过3年战争磨砺,训练水平大幅提高,而日军的精锐飞行员已经在漫长的消耗战中损失殆尽,参加马里亚纳海战中绝大多数都是仅仅能够起飞的新兵。结果不出意料,马里亚纳海战最终成了美国一边倒的“马里亚纳猎火鸡大赛”,日军折损315架飞机(算上岛屿上被摧毁可达378架),而美军仅损失123架(其中80架损毁在夜间降落中),空战交换比跌到可怜的1比7,完全不具备一战之力。

因此,虽然零战52型生产速度很快,一年就生产了5000架,但是生产时性能已经不敷一线使用,加上训练严重不足,这种飞机在服役后只能够成为美国王牌飞行员刷战绩的产品,或者沦为神风特攻队自杀飞机,不能胜任一线交战,所以也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消耗品战斗机。

战争本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赛,武器的设计制造,人员的培训也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之一。因此,要想夺取现代战争的胜利,仅靠人多和精神胜利法是不足以成功的,必须靠着出色的工业实力和组织能力才能够实现。

残酷的消耗战——什么武器能够成为合适的“消耗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