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过去了,但对于那一天的记忆永远不会消逝
在这个悲痛的日子里,我们悼念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北约无情轰炸的事件。当时,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一系列导弹袭击,造成中国使馆严重受损。
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位于贝尔格莱德,是一座现代化建筑,在那片区域显得特别显眼。当天晚上,使馆工作人员准备休息,而从采访归来的中国记者还在忙着撰写报道。
突然,北约导弹接连袭击,爆炸声巨大,浓烟滚滚,烈火熊熊。使馆主楼的顶部被炸出一个巨大的洞,整个建筑的一侧外墙被炸飞,碎玻璃满地。
在这次袭击中,使馆工作人员中有20多人受伤,其中6人伤势严重,有人满脸是血,有人头骨破裂,有人胳膊折断,还有一人休克。
在废墟中,救援人员最终找到了受伤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及其夫人朱颖,他们不幸遇难。
今天,我们怀念那些在这场悲剧中失去生命的人们,他们为国家和媒体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追求一个没有战争和冲突的世界。
邵云环,生于1951年6月19日,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她于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同年加入新华社参编部工作。邵云环在1975年2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后进入新华社工作,曾两次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担任记者,分别是在1990年9月和1999年3月。
在南斯拉夫局势紧张的1999年3月,邵云环自愿放弃到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担任首席记者的机会,而是选择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前往南斯拉夫报道。邵云环精通塞尔维亚语和英语,她的报道需要及时发送回国内。她还专门写了一篇短文《最怕的是稿子发不出去》,刊登在《前进报》上,表达了她对稿件能否如期传送的担忧。作为一名女记者,她在生死关头仍然坚守岗位,展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勇气。
然而,1999年5月8日,在她正在工作的时候,邵云环不幸遇难,时年48岁。
许杏虎是光明日报派驻贝尔格莱德的记者。他于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塞尔维亚语专业,后来加入光明日报国际部工作。1993年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而,1999年5月8日凌晨,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的导弹袭击中,许杏虎不幸遇难,年仅31岁。
朱颖于1971年11月2日出生于北京,于1992年7月毕业于天津轻工业学院(现为天津科技大学)工业艺术工程系。她于1994年1月加入光明日报广告部工作,担任美术编辑。她与许杏虎于1998年结婚,并随后跟随他前往贝尔格莱德工作。然而,1999年5月8日凌晨,在北约对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的导弹袭击中,朱颖被弹片击中不幸遇难,年仅28岁。
塞尔维亚政府官员、民众,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工作人员,以及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代表于2023年5月7日齐聚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旧址,悼念在1999年使馆被炸事件中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三位烈士。
全体人员肃立默哀,并依次向纪念碑献花。塞尔维亚体育部长佐兰·加伊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谴责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的行为,称其为懦夫行为。他表示,塞尔维亚有责任铭记和缅怀所有失去生命的人,并为他们祈祷,也为幸存者祈福。
这场凭吊仪式和纪念活动表明人们对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的牺牲保持着深切的记忆和敬意,并传达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塞尔维亚共和国人民最困难时刻给予的支持和友谊的感激之情。这也是对和平、对牺牲者的缅怀,强调珍爱和平的重要性。
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陈波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使馆被炸事件的亲历者,她始终无法忘记并敢于忘记当时发生的一切。然而,她认为,尽管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仍然是当前世界动荡的深层次根源,但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力量正在不断增强。
陈波表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她坚信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将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这种信念表明,尽管历经艰难,人们对和平、合作与发展的追求不会停止,而是愈发坚定。陈波的言辞传递了对和平与团结的希望,以及对一个更加美好未来的追求。
对于逝去的三位烈士,我们深深致敬!24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驻留在我们心中。有些人、有些事无法忘记,也不敢忘记。我们怀念和纪念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他们在使馆被炸事件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让逝者安息,而我们作为生者,要以他们为榜样,勇往直前,不忘初心,努力为和平、友谊和共同繁荣而努力。通过铭记历史,我们将更加珍惜和平,更加珍惜生命,以他们的英勇和牺牲,激励我们继续奋斗,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