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发现湖北天坑02:民间“天坑”与专家眼中的“天坑”

2022-06-22 05:21 作者:真实探索  | 我要投稿

大地的伤疤或眼睛:发现鄂西天坑群落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并文


一、这个天坑,距离江汉平原只有20多公里

二、民间“天坑”与专家眼中的“天坑”

三、千丈坑、龙眼睛天坑与削顶洞穴,鄂西南堪称喀斯特地貌博物馆

四、多年以后,以大瓮天坑为基准,周围竟然还能拍到这么多没有被“发现”的天坑

五、目前已知的最新天坑——2013年诞生在鄂西南利川市

六、长江与清江的多切割造就了湖北西部众多天坑?

七、襄阳竟然也有天坑:中国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就在当下


(续前)01:这个天坑,距离江汉平原只有20多公里


视频合集:天坑与喀斯特


二、民间“天坑”与专家眼中的“天坑”


湖北恩施州,地貌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等到天黑雨也没停,下山在路边随便找了个农家乐住下,心里只渴望天气预报准确,次日闹钟响起,天没亮就早早上山,果然有了丝缕阳光,无人机镜头里这个属于长阳县大堰乡的千丈坑云雾缭绕,甚是漂亮,我兴冲冲拍完下山到渔阳关,折向南,又连续拍摄了五峰县的白岩圈、龙眼睛和另外一个“千丈坑”响水洞天坑、仁和坪三连坑等大大小小十多个天坑状喀斯特美景。


白岩圈位于宜昌市五峰县渔阳关镇沙淌村,海拔约800米,当地正在建设乡村旅游景区,一面人工湖里专门围出了两块草坪,用植物拼成了“中国”两个大字。湖的尽头是一个洞道,连通两个桶装“天坑”,相距只有一两百米,内部洞穴联通,已经修了栈道观瀑,很静很美。


  宜昌市五峰县渔洋关镇沙淌村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不远处另一个更大的天坑,似乎没有列入规划,他们在这里主要推出的是洞穴和瀑布,希望建成一个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田园采摘、民俗体验和栈道攀援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综合体。


  连续两个桶状天坑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从此往西约6公里,梅家屋场看起来还有一个天坑竖井群,算了算时间,想起刚才把车子开过来的那种盘旋山道,决定还是先往东,去拍汽车导航地图上就有的“龙眼睛天坑”。


到达预设点刚要拍,山道上走来一位老者,刚聊了两句,老人家就给我指点路径,要带我去坑边看,我说不用,小飞机飞起来就能看清楚这个“龙眼睛”。老人很好奇的盯着我遥控器的屏幕,耐心看着我拍完,却说:这不是龙眼睛,这是羊圈坑。


  龙眼睛天坑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直观看来,按照现在的定义,这个羊圈坑就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天坑,椭圆形的陡直崖壁,底部洞道清晰可见,依稀可见有小路可到天坑底部的草地。大约因为有人在里面放过羊而叫“羊圈坑”?那么“龙眼睛天坑”又在哪里?


老人家姓陈,他说,龙眼睛天坑就在他们家旁边,是两个天坑并列,像一对眼睛,里面还有哗哗流水,故名“龙眼睛天坑”。


 老人家姓陈,他说龙眼睛天坑就在他们家旁边,是两个天坑并列像一对眼睛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陈老先生说并不远,也就两三公里的样子。我在平板电脑上的卫星图里找,天气太好光线强烈,屏幕看起来很费劲,半天也没找到,那我们开车实地去看看就是了。


车子开着开着我却有点不敢走了,路太窄,因为闹环保我的越野车刚从通过性很好的陆风x9换成城市越野x8,新车开得很不熟练,车体比以前宽大许多,灵活性差很多,越走心里越没底,过一户人家时我发现这里好调头,便停住了。看门牌号是仁和坪镇桥梁村五组81号,陈老先生说,你在这里飞也行,不远了,能看见。


然而,飞起来以后,这个龙眼睛天坑却找得很艰难。老先生指点我来回飞了半天,仔细听他,描述我才明白,必须降低高度,慢慢找才行。终于看清楚了,所谓“龙眼睛天坑”,其实就是不大的两个竖井。越飞高,越难看清楚。意外收获是,这次航拍发现“龙眼睛天坑”以南大约700米处,就是我刚拍过千丈坑。这个视角看起来,从千丈坑再往东,一个小山包的山顶露出个天窗,再往东盆地边缘,是一个大水库,回水湾处看起来疑似又是一个天坑,山坡上还有四个黑黑的洞口。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这户人家的位置刚好是个制高点,站在地面,目力所及,只能看到一些馒头状的山体。无人机能飞到500米高,视角抬高,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天坑和竖井呈现出一个个黑洞的样貌,像大地上的一块块伤疤或者眼睛。


在空中,我们只能看到地下河在地面的这些痕迹,在我们看不到的地下,又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一日之间斩获颇多,入夜,在五峰县仁和坪镇的旅馆里,久久难眠,倒没有多少兴奋,这两年,在鄂西找到了太多的“天坑”,对此,我甚至已经有些审美疲劳。


天坑,对于本地人,原本也稀松平常。就说当地所称的“千丈坑”,这一天我就拍到两处:大清早在325省道不远处拍了一个,下午在“龙眼睛天坑0”旁边又拍了一个。二者相距几十公里,都是货真价实的天坑。在我电脑里卫星图上的预设点上,北边长阳县城不远,还有另外一个“千丈坑”。天坑就在那里,不管你发不发现,它就在哪里。天坑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几万年、几十万、数百万甚至更久,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多天坑没被“发现”?民间所称的天坑,与专家眼中的天坑,又有什么不同?


至此,对于天坑的概念和外延,我感觉不是更明晰而是更加迷惑,值得研究的东西太多了,手机导航时代,随便一搜地图,就能冒出很多“天坑”,这些天坑,与科学意义上的“天坑”又有何区别?究竟什么样的地貌形态,才算天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际上,很多后来被当做绝世奇观开发的旅游点,原本往往只是当地人不以为意的日常生活背景,湖南张家界1979年被画家吴冠中发现,四川九寨沟被伐木工人发现,稻城亚丁被摄影家吕玲珑或者追溯更早被美国人约瑟夫.洛克撰写成《黄教喇嘛的土地》在1930年和1931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才被“发现”等等。说起“天坑”,最初也是被当做一种旅游资源而出现在书刊中。作为一个科学术语,目前还是一个崭新的名词,是一个有待完善的理论体系。


天坑现在作为一个地质科学的专业术语,与其他学术名词的不同之处在于是继五百年前徐霞客命名的“峰林”(fenglin)、“峰丛”(fengcong)及“石林”(shilin)之后,第四个被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来自中国的岩溶专业术语。


事实上,天坑的概念,从建立到现在仍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中的概念。我国最早报道并解释“天坑”形成的记载,见于杨世燊于1983年编著出版的《石海洞乡》,杨先生首次将兴文小岩湾、大岩湾作为岩溶漏斗的特例进行了论述。岩溶学文献中 “天坑”一词最早见于袁道先主编的《岩溶学词典》(1988)中,当时将“天坑”归入竖井一类表述:“竖井, 一种垂向深井状的通道。深度由数十米至数百米。因地下水位下降, 渗流带增厚, 由落水洞进一步向下发育或洞穴顶板塌陷而成。底部有水的,叫天然井、岩溶井、溶井或天坑”。



朱学稳教授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199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朱学稳研究团队根据第6次中英联合洞穴探险的成果,对四川兴文小岩湾和大岩湾的成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称之为“大漏斗”。1994 年,朱学稳研究团队发现了重庆奉节小寨天坑,也仍然称之为“特大型漏斗”,再后来其团队发现了重庆武隆县的箐口“漩坑”和广西乐业县的大“石围”,这些具有相似特征的地貌引起了朱学稳研究团队的慎重思考。从已有的概念上讲,箐口和大石围应称为巨型竖井。但同一地貌形态既叫“漏斗”,又称“竖井”,显然是不合适的;


也就是说,这种“竖井状的巨型漏斗,或者漏斗状的巨型竖井”的地貌又该叫什么呢?

“天坑”概念应时而生。


2001 年,朱学稳先生在《科技导报》上发表论文《中国的喀斯特天坑及其科学与旅游价值》,首次提出将“天坑”从“大型漏斗”中分离出来,作为岩溶地貌学中的一个新成员——“喀斯特天坑”(karst tiankeng),并建议在国际上使用拼音词(tiān kēng)tiankeng。

之后,“天坑”这个非常年轻的地理概念,在2005年桂林国际天坑讨论会之后,才慢慢得到国内外公认。当时的统计是全世界已发现天坑75个,其中我国为49个。


2005年的桂林国际天坑讨论会后中外出版了“天坑专集”,收录了中外科学家联合署名的论文《天坑释义》,由此诞生了关于“天坑”最初的权威定义:

“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征,发育在连续沉积厚度及其含水层包气带(vadose zone)厚度均特别巨大(地下水位深埋)的可溶性岩层(以碳酸盐岩为主)中,从地下通向地面,平面宽度与深度从大于100米至几百米以上,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此外,在观赏方面是否具有稀有、壮观、雄奇、险峻、生境独特和生物多样性等等综合属性,也应该被认为是鉴别天坑与一般漏斗、洼地或竖井的重要标志。失去地下河行迹或周壁的完整性遭受严重破坏的天坑,可称为退化(剥蚀)天坑(degraded tiankeng)。”

——这是最初的得到中外科学家一致认同的关于“天坑”的定义。


2012年,“天坑”作为科学术语正式被收录于《Encyclopedia of Caves (Second Edition)》(洞穴百科全书(第二版)(White, 2012))中。当时,由于关注点的不同,中外岩溶学术界对于天坑的认识,还有不少分歧。比如从天坑形态学上看,天坑是由直立的周壁环绕而构成的深度和宽度均不小于100m的塌陷漏斗。因此,一个天坑可通过天坑周壁是否存在大部分直立或近直立的岩壁和较大深度来识别。但是,虽然天坑的科学定义限定了天坑的最小尺寸,以此作为天坑的鉴别特征,但最小尺寸并非严格限定在100m。对天坑的定义应该慎重理解,尤其那些非常明显的塌陷漏斗,不能因为其一维尺寸达不到100m而排斥在天坑之外。


天坑的最小容积是界定天坑的另外一个形态数据。当然天坑容积数据仅是一个近似值,因为很难确定天坑环形陡壁的具体位置。以标准的圆柱体或立方体而论,一个最小深度和口径的天坑容积约为0.8Mm3,而标准的立方体容积才是1.0Mm3。这样界定天坑的好处是那些深度超过100m而口径不足100m的天坑,或者口径超过100m深度不足100m的天坑也能包括在天坑定义范围之内。


天坑的测量也是一个分歧,基本共识是:对天坑口径的测量可取天坑边缘陡壁测量,而那些退化的天坑可取近似点测量;天坑深度测量,可分别从天坑边缘最高点和最低点取值,二者取值有时相差甚大,取其平均值,可较好地表达天坑的深度,将地形特点真正反映出来。






陕西汉中镇巴县大池天坑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2016年陕西汉中天坑群的横空出世,提供了不少样本。在2018年《洞穴百科全书》(第三版)中,经过天坑研讨会专家小组讨论,对天坑定义又作了一些修订,确定天坑定义为:

“The word tiankeng is a transliteration from two Chinese characters “天坑” (tiān kēng in pinyin), that roughly mean sky hole or heaven pit,or some similar variation on that double theme. Tiankeng is a very large doline formed from cave chamber (s) in carbonate rocks that is more than 100 m deep and wide,and/or has a volume of more than one million cubic meters,a steep profile with vertical cliffs around all or most of its perimeter and is/was connected with an underground cave river.” 相对应的中文定义为,“天坑一词由中文“天坑” 音译而来,即拼音tiān kēng,大致相当于英文的 “sky hole”,或“heaven pit”,或这两个词的一些相似意义的词”;


简单概括来说,目前最新最权威的天坑定义如下:

“天坑是碳酸盐岩地区由溶洞大厅形成的,口径和深度不小于百米,和(或)容积大于百万立方米,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环绕,且与或曾与地下河溶洞相通的特大型漏斗”。


 (待续)






2019 4 11 01湖北宜昌长阳 千丈坑 全景图 1_3




发现湖北天坑02:民间“天坑”与专家眼中的“天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