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动乱:究竟是谁的锅?
关于东汉末年由合变分的消极质变,元朝《三国志平话》、明朝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和清朝毛批本《三国演义》都揪出了一个难辞其咎的背锅者——汉灵帝。汉灵帝在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中背下了所有的锅。但《三国志平话》和毛批本《三国演义》又各自牵出了一个“背锅侠”,替汉灵帝分担了一部分罪责。
《三国志平话》的作者可以说脑洞很大,他揪出早已死去二百多年的汉高祖刘邦来背锅。故事发生在东汉建立之初,跟书中的时间线也差了一百年左右,像整部书的楔子一样,跟《水浒传》第一回性质差不多。它讲的是光武帝刘秀与为了安抚饱受王莽迫害的民众,安排了一次君民同乐的游园活动。活动中,有一个叫司马仲相的书生喝醉了酒,读着史书骂前朝秦始皇脱离群众,不配当皇帝,抱怨天理不公。结果,司马仲相口出狂言触犯天条,被阴司带到阴间“报冤之殿”,负责审理百年未决的大案,审理不好就要被打到阴山背后。而这桩悬案正是汉高祖刘邦杀功臣案。司马仲相最终在证人蒯通的作证下断清了案情,确定是刘邦和吕后冤杀功臣。于是上天赦免了司马仲相,罚刘邦、吕后投胎成了汉献帝、伏皇后,被冤杀的韩信投胎为曹操,彭越投胎为刘备,英布投胎为孙权,一起瓜分汉室江山。作证有功的蒯通投胎为诸葛亮。断案有功的司马仲相将来转世为司马懿,成了最后的赢家。
这则故事显然太荒诞了,所以逐渐被后世的《三国演义》弃用,但并没有失传。传统相声里有一段《后补三国》,就是脱胎于《三国志平话》的开篇故事。
而毛批本《三国演义》揪出的另一个背锅侠,则是汉灵帝的前任——汉桓帝。至于原因,毛宗岗在批语里说清了,就是参考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名句“叹息痛恨于桓、灵”。汉桓帝与汉灵帝都是刘备口中亲佞远贤的反面典型,也是诸葛亮用来教育后主刘禅的反面教材。可惜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刘禅依然是个亲佞远贤的货色,重用宦官黄皓,断送了刘备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蜀国江山。
对于汉桓帝的罪行,毛批本《三国演义》只用了八个字来概括:禁锢善类,崇信宦官。这八个字的评语其实同样可以用在汉灵帝身上。但是,可能是受嘉靖壬午本的影响,毛批本同样把汉灵帝的罪行写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具体写法,嘉靖壬午本和毛批本不尽相同。
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写得明白,汉灵帝是十二岁登上王位,有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藩、司徒胡广,毛批本没有写汉灵帝登基时的年龄,重臣里也没有胡广,原因也简单,因为后面跟宦官夺权失败的名单里没有胡广,只有窦武、陈藩,所以毛氏父子索性把胡广除名了。
接下来,嘉靖壬午本和毛批本都描述了汉灵帝在位时期发生的一系列灵异事件、不详事件,首先是建宁二年(169年)四月十五日,汉灵帝的座位上出现了青蛇,而后又发生了雷、雨、雹交加的极端天气,破坏力极大。这次灾难是载入史书的,比如《资治通鉴》就有记载,只是时间上有出入,青蛇和极端天气并没有出现在同一天,而是青蛇出现的第二天才发生极端天气。大司农张奂趁机进言,说这是上天震怒,劝汉灵帝用应有的礼仪改葬窦武、陈藩,免除家属和其他相关人等的连坐罪,还要朝谒太后。本来汉灵帝想采纳,确依然架不住宦官反对,没能执行,连张奂自己也性命堪忧。
接着是建宁四年(171年)的二月的大地震,引发洪水,沿海地区遭殃。这件事史书也有记载。嘉靖壬午本甚至说,正是为了尽快平除水患,汉灵帝才改元“熹平”。这一点我没找到史书证据,毛批本也把这个设定删了。但嘉靖壬午本写的明白,此时已经发生了局部农民起义,只是没有连成片。光和元年(178年)又发生了母鸡变公鸡、黑气飞入汉灵帝住所、长虹出现在后殿等灵异现象。汉灵帝害怕了,于是召集大臣问对策。到这里,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几乎把见于史书记载的光禄大夫杨赐、议郎蔡邕的奏折原封不动抄了下来,内容核心意思都一样,都说要打倒宦官、还天下太平。但结果可想而知,都丢了官,能保住命就不错了。毛批本简化了内容,用概括方式一带而过,而且没有提杨赐,只提到了蔡邕,因为只有蔡邕有后面的戏份。
此后,所有中央话语权都落在宦官十人组,也就是“十常侍”之手。嘉靖壬午本说,所有官方人士都是十常侍的徒子徒孙;毛批本说,十常侍的老大张让是汉灵帝的干爹。这样一来,地方与中央沆瀣一气,以权谋私,老百姓没了活路,“合”的公信力几乎消失,反抗势力自然连成一片,民心向“分”。
可以看出,无论哪个版本的《三国演义》,都是以史书记载为基础来“演义”的,虚实结合,引人入胜。相比之下,元代《三国志平话》中记载的汉灵帝时期灾难就逊色很多了。
《三国志平话》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汉灵帝刚上位的时候,所有的铜和铁都发出了响声。宰相皇甫嵩说这种情况从古至今只出现过两次:一次在先秦,一次在东汉,只是预示着山会倒,说明不了别的什么。于是,这条线索就断了。接下来的一个灵异事件跟黄巾起义有关,这里不说了。总而言之,这个故事不但史书无记载,而且很无聊。《三国演义》写的汉灵帝时期灾难则非常深刻。
那么,这些见于史书的汉灵帝时期灾难究竟有何成因呢?客观来讲,东汉末年的天灾确实频繁,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黄巾起义的领导者也正是以天灾摧残百姓为契机,以救世主的身份团结民众,从而扩大自身规模的。但当代人应该都明白,天灾既是对人类的摧残,也是对管理者素质的最好考验。倘若管理者以人为本,关心民众疾苦,那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异常强大,不畏任何挑战,敌强愈强。可是,汉灵帝的选择却是完全相反,不但不关心百姓,而且不好好做人,这样的管理者,最终结果一定是身败名裂。至于青蛇出现、母鸡变性、黑气入侵等异象,极大可能就是对汉灵帝有意见的人搞出的恶作剧了,也可能是老百姓痛恨汉灵帝,口口相传的民间解恨故事。
综上所述,在《三国演义》原著中,皇帝是促成天下由合到分的罪魁祸首。然而,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的编剧却并不这样认为。编剧显然也研究了历史,而且得出了更能令现代人信服的结论。什么结论呢?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