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笔记·张九龄《感遇》
【经历背景】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擢进士后又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在唐代,一个人考中进士以后不是立马就安排官职,而是要再经过一次考试。所以张九龄在考中进士以后,又参加了“道侔伊吕科”的考试。这个考试属吏治类科目。“道”是指一个人各方面的修养,“侔”是相等之意,“道”与谁“侔”?与“伊吕”,也就是辅佐商朝开国的伊尹和辅佐周朝开国的姜太公吕尚。在这一科考试中,张九龄考的名次很高。
后来张九龄官做得很高,相当于宰相。且他为官直言敢谏,是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但是由于后期玄宗宠爱李林甫,而张九龄被李林甫忌恨、排挤,最终罢相,去荆州做了长史。
初唐诗歌注重平仄对偶的形式而忽视了诗歌的内在情感,为此,陈子昂提倡复古。张九龄正是陈子昂所提倡的复古风气之下受到影响的一个作者。他的作品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在朝廷仕途顺畅,做了不少的应制诗;后期被贬荆州,就写出了他自己内心真正的思想感情了。这一时期的诗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从中可以看出他确实受了陈子昂的影响。
【诗歌】
《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赏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这两句的概括性很强,这一兰一桂,代表着不同时节的各种草木植物:有兰也有桂,有花也有叶,有春也有秋。兰叶在春天长得很茂盛,且叶子上带有香气;桂花在秋天开放,多是黄白色,所以看上去显得很有光彩。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无论是兰叶葳蕤还是桂花皎洁,在它们最好的时节绽放出它们最美好的风姿和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自”是自己,“尔”是对方,“自尔”就是彼此、各自的意思。这一句是说它们各自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最美好的季节。叶先生说这一句很有哲理:兰花,你不用去跟桂花相比,你在你自己应该生长得季节好好地生长,完成你的使命就可以了。所以叶先生讲到人也是如此,我们不必跟别人去比,也不必向外去求,关键一点是看你自己有没有把自己最美好的本质发展和完成。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林栖者”是说那些在山林之中隐居的人,就“闻风坐相悦”。这里“闻风”有事实和比喻两个意思:事实的意思是说,因为兰叶与桂花本身就有芳香,所以吹过兰、桂的风自然是香风,于是这种风就被林栖者真的闻到了;比喻是说,这种“风”是兰、桂的风格,一种芬芳美好的品质。所以这里的“闻”不一定是用鼻子闻,而是说他们知道并欣赏了这种美好的品格、美好的事物。
既然“闻”到了这样一种美好的品质,下一步会做什么呢?“坐”是因此,“悦”是爱慕欣赏。说那些隐居山林的人闻到兰叶桂花的香风,产生了一种爱赏的心理就想把它折走,放在居室内慢慢欣赏。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桂的绽放是为了别人的欣赏吗?是为了去别人家里当装饰的吗?不是,兰桂的开花是它们的本性。有古语“兰生空谷,不为无人而不芳”;屈原在《离骚》中写道:“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这些都是向内求的。所以张九龄说:“何求美人折?”你已经完成了你自己,何必要求有一个美人把你折去?
【总结】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九龄确实受到陈子昂的影响。只是陈子昂所写的都是向外追求,有待于人才能完成自我价值的;而张九龄所写的,则是无待于人,不需要别人欣赏而自己完成自己的价值。
【小魏同学胡说八道】
第一次背这首诗是在高二的练习册上,当时背的时候也只是把大意略略一记,应付完老师的听写就不知道被扔到脑子的哪个犄角旮旯里了。如今再看叶嘉莹先生对这首诗歌的讲解,心中不自主地产生一种感动。这大概就是叶先生常说的“兴发感动”,是诗歌的生命之所在吧。
我这个人吧不管对外表现地对评价褒贬什么的不那么在意,但其实是个非常在意别人看法的人。因为这样的心理,所以总会自寻烦恼。但是叶先生说兰花你不必与桂花相比,只要在属于你的季节好好地生长,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好了。说到我们人也是一样,做好自己,不必向外去求。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把自己最美好的本质发展和完成。虽说我至今都未找到自己的最美好的本质是什么,但是我想通了,我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对内问心无愧即可。别人的目光始终是别的人目光,生活是自己的,思想也是自己的,不要为他人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