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一融汇,“结构”隐含着一定的关系和次序~
跨部门协作,“评价”式归因,因为他不好
正确考虑全面是,时间维度,空间方法,管理好跨部门同事对自己的理解,也管理好自己对跨部门同事的理解——写出来两个角度的成长内核,理解自己和他人
聪明人总是愿意吃点小亏的,试探人品、展现人品,都达成了,人是可以被管理出来的,毛病也都是可以惯出来的——小孩打滚撒泼就能获得想要的,如果下一次没得到,他的理解就是,还没有打滚撒泼够
先搞懂自己,再去理解他人

正确开会:正确人,正确议题,可执行的共识——业务引擎,把大家的认知都拉成一样,这样大家都在往一个方向上使力,如果认知都不同,大家怎么“协同”
哪些认知是我需要的,哪些是我能分享的,哪些决策是我可以参与的,哪些决策是我需要请示的——多听少说仔细记
会议分类,重要、紧急,话题和问题都很多,要解决哪个,跟业务引擎的匹配度,业务引擎的卡点环节是哪个,要先搞卡点啊——同行业的环节转化率是多少
业务引擎可以极大扩展管理者的管理幅度——管理空间,开会的时候就刷大家的共识,看是目标-认知-理解-决策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人才分类,态度——对交付的自我要求,能力

团队氛围——马斯洛需求分级
识别和管理情绪,这个我现在来再抽一下——识别他人的需求层次和自恋程度
我必须行——全能自恋,我才没有——谬误的自尊和不敢面对自己
叶教说的“我执”,天地之小都容不下我,这种就是全能自恋、自我世界中心啊

链接贵人:我给贵人留下了什么认知印象,贵人怎么理解我,持续的表现是什么,长期的理解是什么
罗列是很多人画思维导图的通病,“结构”隐含着一定的关系和次序
绝大多数的思维导图应该称为虚知列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导图
情时位势度理利,关系,是有交集的两颗心,交汇处是“情”,没有情——信任,沟通是无法持续达成的——因为没通,然后往下交汇点是“时”,然后自己“位”要放低,“势”要稍微有些,“度”在两方交点,然后到对方的“理”稍微讲讲,最大头是对方的“利”——用户思维
销售是简化版应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
心理学是一维,销售是三维,国学是七维

首先,关于逻辑和列表的区别,原来叶教在这里说了。。。。我以前是怎么听课的QAQ
不过还是很感谢邹神的学习力、思考力和表达力,因为他把逻辑这个东西掰开了揉碎了讲的——这样我才能懂,邹神也强调了思考力和列举的区别——前者含有逻辑
关于逻辑更定义层次的表达,我知道有顺序的层次,但没领悟元素间关系的层次
现在我知道了,逻辑or结构,是有两个层次的,一个是元素的顺序性,一个是元素之间的关系性
然后,关于沟通的国学全面版,和销售沟通的简化版,和其他学科中沟通的一维版,若有所悟,不过受“动、晓、诱”这组语句的启发,应该国学里面应该包含了很多思维模型,能够跟现代理念的思维模型同出一源,而且更精炼概括

第二个就是很多情绪和惯性反应,其实都是心理学上的全能自恋和自我中心,那我这一次用了马斯洛需求的尊严和自我实现层次作为理解参考,但想抽逻辑结构的话,反正现在做不到,叶教也没去抽这个

第三个其实是青一整个能力里面的分类,个人的能力,个人让他人认识理解自己和持续认识理解的能力,个人对他人的认识正解和持续认知正解的能力——这里面的他人包括领导、同事、跨部门同事,然后对链接贵人,是给贵人留下什么样的认知理解和持续的认知理解的能力
所以呢,见天地是多长的时间多大的空间里做事,见众生是跟哪些人能演好什么角色建立什么样的关系
做事是业务四节课,计划、开会、执行、协作,人是提升团队协作,事是打磨业务引擎,差不多这样了吧

昨晚在思考关于人的需求层次,和情绪,如何看人这方面,如果有机会讲解的话,如何更好的讲解,然后就想到,其实人的需求并不是分层次出现的,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并不是需求者的数量,所有人,在少年时期,就会产生全部的五种需求,小孩子看了奥特曼也会说“我也要拯救世界”,这其实是自我实现的萌芽,在他的意见不被重视的时候,孩子会非常的生气,并且做出一些行为来表达深层次的抗议——虽然他无法表述清楚,但是,他也有被尊重的需求
建立正确的五种需求认知,学习满足自己需求的方法,这是原生家庭和学校教育应该教会孩子的——实际上一般都没能担负的起来,所以孩子延续了婴儿时期的全能自恋和自我中心,用这种方式来在现实的失败打击之下寻求需求在幻想世界的满足,所谓的巨婴、妈宝、不成熟,基本都是这个原因了

然后,关于用成长内核描述每个认知的运行代码
这一点直觉非常有必要详细展开,整个青一的真知层有多少,元认知层已经知道了,青一整个是关于个人做事的能力,终于在这串课里有点明白了,都让我有点期待青二讲了什么
青二里面还有更大的框架,包括邹神也做了更好的逻辑抽取
但,用成长内核描述每个认知的运行代码的话,首先,认知有多少呢,回忆一下,第一课就是成长内核,一横三纵和一横五纵,时间管理,好习惯,获得领导认可,理解领导同事,后面四个是业务四板块,开会、计划、协作、落地,然后四个是团队管理,氛围、能力、威望、信任,最后是人脉,这里面可以再提取逻辑
成长内核,具体能力项和标准,人、事、时,从进公司怎么获得领导认可、怎么持续获得领导认可,怎么跟同事相处、持续给同事好印象,做事需要搞目标、定计划、开会统一共识、计划落地,然后带团队,建立威望、营造氛围、提升团队能力,并且持续做这些
感觉似乎很清晰。。。实际上还是晨练再过一遍的时候再“温习”一遍吧^_^

最后还剩一点时间,不想生硬的继续总结了,晨练的时候慢慢的重温每篇的笔记,再升华理解吧,现在,就思考一下青一对工作的具体应用
首先,最早在比亚迪工作的时候,因为公司组织流程非常完善,我曾经认为,换到任何一个岗位,花上一两个月上手,都能做得好,因为第一个分工特别细,第二个传统制造业基本都N-N了,反正都能行,不行加加班也能行
到后面在C端销售的时候,都是大公司,业务引擎非常成熟,去也是做领悟和执行,不涉及很多能力,主要是用成长内核思维去做业务能力迭代,学习了砍目标,目标分类,其他的应用不多,现在重新回到制造业,在跟领导同事相处这个见众生上,开始应用了,会业务引擎这个概念领悟更多,之前其实是销售的底层逻辑应用
如果真的要带团队什么的,感觉还是压力比较大的,我还得再领悟下这些认知,再思考如何去实践,还有,抽一下底层,目标是元认知
其实目前重学完第一遍,对全盘的认知还是不那么清晰的,我想要建认知框架,这个是需要几轮的反复学习的

关于在职场的向下走,自己还是有bug的,我真的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做销售,但是不喜欢出差、应酬,喜欢用专业去帮客户解决问题、喜欢思路清晰的去设计解决方案,喜欢基于人性理解+销售业务逻辑的实践,喜欢这种明确的结果反馈——订单成没成,不断的复盘和迭代认知,跟客户聊他们的组织设计、销售设计、行业情况等等,也都觉得很收获——不管有没有用,反正这些信息是我喜欢的
但我也想坚持规律的生活节奏,每天7小时的工作时间,不加班、不应酬,偶尔出差,保持学习和自我提升,这种是非常难的,现在我可以拥有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因为选择了一家管理松散的公司,经常担心以后,虽然现在一直在磨练自己放松,《不羁的灵魂》里面说了,接纳一切就能没有什么畏惧,反正什么都确认能买的了单,我半年内应该是不会动的,那就不要多想,把初步目标先达成了再说其他
对,多说无益,先用这种“无聊”的状态,接纳一切现实,但抓住一切的机会推动起明的学习进度,真的,实力能解决很多问题,如果没有实力,那就必须提升能力,能力的提升是需要认知-实践的磨练的,学习就是起点,真的学到真知了,自己的状态就能改变,发自内心的改变,昨晚内心平静的10点就睡,然后到5点钟坐着练功一小时,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进步——我的内心静下来了,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目标状态,加油!!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