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就懂 | 12.第一国际:与普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的斗争
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是 1864 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实际上的领袖。1871 年,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了巴黎公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 组织也日渐衰弱,1876 年正式宣布解散。
第一国际诞生的背景是,世界市场形成后资本主义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具有国际性质,19 世纪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无产阶级意识到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第一国际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协会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代表大会选出的总委员会执行大会的决议,并监督每一个国家严格遵守国际的基本原则。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在对外部敌人进行斗争的同时和前提下,第一国际在内部对各种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进行斗争,主要是普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
对普鲁东主义的胜利
普鲁东主义是工人运动中以法国普鲁东为主要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在西欧小资产阶级占优势的国家的工人运动中有很大影响。主要观点:第一,反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维护小私有制,主张建立以个人所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第二,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把建立“交换银行”、实行“无息信贷”看作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途径;第三,主张阶级调和,反对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第四,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国家和政府, 鼓吹无政府主义。第一国际建立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蒲鲁东主义的缺陷。在第一国际成立后,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从理论方面转到工人运动的实践方面,斗争的主要问题是:关于第一国际的性质和任务问题;关于民族解放运动问题;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问题;关于所有制问题。这一斗争从第一次伦敦代表会议(1865)、日内瓦代表大会(1866)、洛桑代表大会(1867)、布鲁塞尔代表大会(1868)继续到巴塞尔代表大会(1869),前后经历 5 年。巴黎公社后,蒲鲁东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基本消除。
与巴枯宁主义的斗争
巴枯宁主义是以俄国巴枯宁为代表的用极端革命的词句装扮起来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产生于 19 世纪 60 年代末小生产者纷纷破产、游民无产者队伍迅速扩大的环境下,反映了游民无产者和失常的知识分子的绝望心理和复仇情绪。主要观点:第一,宣扬个人绝对自由,从唯心史观出发的“各阶级的平等”,反对一切国家和权威。第二,认为在国家中进行政治活动就等于承认国家和延长国家的寿命,认为要建立无政府社会只能依靠以流氓无产者和破产农民为核心的“全民暴动”,并称之为“社会清算”, 而不能依靠无产阶级有组织的斗争。第三,以“废除继承权”作为社会革命的起点,认为不 是私有制产生了继承权和阶级的不平等,而是国家法律规定了继承权才产生了私有制和一切社 会的不平等。巴枯宁主义对工人运动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曾经造成了第一国际的分裂。针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围绕着如何消灭私有制问题展开,问题的实质涉及无产阶级为了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要不要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和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这一斗争从巴塞尔代表大会(1869)、第二次伦敦代表会议(1871)持续到海牙代表大会(1872),前后历时 4 年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权威》、《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等著作中,对巴枯宁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