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文史】第三集:樵溪————“山空呈水色,径曲锁林丘”

鹤烟作
厦门熠熠生辉的近代史上,曾有过著名的“七池八河十三溪”。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源出狮山的樵溪了。
樵溪曲折西流,水何潺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坐落于风景独秀的万石植物园内,其地点更是作为园区主要景点作为开放,纳为园林水景,知名度仅仅次于南普陀的放生池,可谓是“养在深闺人皆识”备受关注。


清代时,早有文人墨客踏足于此:
"古寺云长护,同登忆昔游。
山空呈水色,径曲锁林丘。
节序犹三伏,风光早已秋。
斜阳衔远屿,归兴尚迟留。"
————————同安人林明王是纪游诗
与他同游的张承禄也傍和诗:
“览尽江山胜,紫云洞壑幽。
籁从天际发,泉向耳边流。
诗酒山中约,烟霞物外游。
一声残照里,蝉噪报新秋。”
————————张承禄
而樵溪本身的自然风光也是不容小觑。樵溪一带云雾飘摇,周边的山坡上苍翠欲滴,各式各样的药用植物在其中生长。溪水水流溅溅,搭配上周围的美景,一番风景美如画,醉如诗。
水流传过石洞,一片叮叮咚咚的美妙响声便传来耳畔,好似古琴声,绵延于耳。再仔细一看,洞口刻着“琴洞”二字,这便是厦门二十四大景中的“高读琴洞”了,洞中还有一巨石,长条形,形似古琴,结合琴声,故称“琴洞”,素有“穿源调音”之美名,连诗人李僖都对此情有独钟,爱不释手,特地写了诗来赏景。闲暇时刻,我也常来此处,静听水流叮咚,连精神,也放松了下来。

那么,“高读琴洞”中的“高读”又指何物?这就得说起樵溪背后的蕴藏着的历史故事了。“高读”指“高读岩”,就位于“琴洞”上方,别看这个名字未闻所听,这可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读书处。郑成功秀才出生,饱读诗书,在叱咤风云的岁月,陪伴他的常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戎马治偬中的他,仍手不释卷,孜孜攻读,胸中何止有百万精兵,更有经邦治国,文韬武略,这都是他毕生攻读、思考的内容。除此之外,樵溪上更有建于清代的樵溪桥,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樵溪旁还有紫云岩盛景,前作提到过,便不多再提,可以去我的空间找到那篇。
走过樵溪桥沿左边小路前行不远,抬头可见一座高大的牌坊孤独地站立在路旁的灌丛中,清晰可辩的“钦赐御葬”四个大字,表明墓主曾经不平凡的身世。四根石柱刻着两对楹联。牌坊后是一座古朴的墓葬,墓碑刻有”皇清武显将军鼎斋许公墓“等字,它是许廷桂的坟墓,坊表是为它建的。许廷桂别号鼎斋,清乾隆52年(1787年)台湾爆发林爽文起义,许随黄仕简出兵镇压有功,授金门守备。今南普陀西山门内,八方乾隆御制的记功碑就是为此而立。后又升任海坛镇游击、都司,专门对付农民起义军。此后几年擒洋匪、缉土盗、烧洋船、捕山贼,多有建功,升任香山协副将。嘉庆14年,许廷桂在广东迎战巨盗张保时受伤被擒,被肢解而死,葬于此处。祭葬时,按总兵例,入祀忠祠,嘉庆皇帝特赐牌坊,并御赐对联:“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赐恤报勤,国家之盛典”,刻于中间的两根石柱上。

樵溪畔本是幽清探景之地,惜近年来植物园的过度开发,景以大不如前,甚至某些景观已经没有复原的可能了,默默的消逝在了历史的烟尘中。早些时候,我曾带上一瓶樵溪水放在卧室,如今尚存。每当我看见它,脑海里便涌现出了樵溪畔的烟云碧水.......
初稿于:2019 2 6
再稿于:2020 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