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高级的饭,懂得疼人。


[ Inner warm ]
一片心
怎么样算是一顿高级的饭?
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以前感觉那么多美食家张嘴说瞎话,
说“还是妈妈菜好吃”,
现在明白那居然是真的。
家里的菜永远在疼人,
高级的是一片心。
三年来,这是第一个正常的春节。我今年最大的长进就是学会疏离“负能量”,尽量抽身去吃一些真正高级的饭,比如在家吃饭。
我总在家调侃自己是优秀的跨掉一代。外公外婆家都来自老式的优渥家庭,有富绅,有留学生,精于吃喝。我妈妈年纪很大才生的我,特殊年代,特别难嫁。因为有温柔能干的爸爸,即使我妈妈四体不勤,也不是那种擅于料理的人,也会被呵护,顺带荫及我这个招人爱的小拖油瓶。
不过,我爸爸老表扬我妈,她确实有两道拿手笨菜,无人能敌:蒸梅童鱼与杭椒肉丝。
那听起来都是普通至极的,我也曾经怀疑那是爸爸的狗粮。吃过就会明白,那不是因为妈妈能干,是她在食材上够用心。
妈妈挑杭椒的本事,我曾经在综艺里提过。幼年的我吃不了辣,唯一能吃的是妈妈的杭椒炒肉。她只用初夏杭椒炒土猪肉里脊,最好有一点点鸡汤或猪肉汤当水,吃起来甜嫩俏丽。炒里脊,水平差的人还是能炒老,变肉丝是绝对塞不了牙了。初夏,杭椒还没有长皮,添了土猪香,竟肥嘟嘟的,像肉。
而另一道就更考验人,我小时候对吃鱼有心理阴影,被大刺和细刺都卡过。我却偏偏爱上妈妈蒸的梅童,细滑少刺,其实里面只有湖羊酱油、绍兴黄酒、老姜片和自熬猪肉。蒸梅童鱼必须野生,约少女的一掌长。而且,鱼条条得差不多大小,确保一起熟,眼睛微突,待尚未暴出,即可起锅。这样的要求,也许在我小时候很好实现。可现在野生梅童少,清早在菜场得走过两三摊才行集邮般集齐。只要五分钟时间,摇曳的锅盖子,周身香气四溢,妈妈楞是把那洛丽塔感十足的小鱼变出舌尖妩媚感。
我拍《食野中国》也是多少受了点妈妈的影响,食材才是魂!现在到12集了,中国本土的高级食材恰恰是因为我们不懂得“高级”所在,在国际舞台上被低估了。我生活的地方,有那么多天然的好吃的,这是我骄傲的,也是拍摄初心。
高级菜,有时真的不必贵。
现在去外面吃,我也奢望吃到这样的“高级”,哪怕现在的韭菜,清炒下就好吃。《随园食单》里韭白炒小虾小贝,就是一道年夜饭好菜!袁子才记载:“专取韭白,加虾米炒之为妙;或用鲜虾亦可,蚬亦可,肉亦可”。又云“剥蛤蜊肉,加韭菜炒最佳。”
吃韭菜理论上只有夏秋两季。古代春天山肴野蔌中,韭菜排名第一,时节比明前龙井还早,就正月里。后面的韭菜,就是走一直很顺的下坡路。直到秋天,人们开始吃韭菜花酱,配上羊肉,韭菜们算是扳回赢面。
主厨们不是我爸妈,不必了解我,只要了解大多数人的人性,就能把菜品精进不少。举个反面教材,我的《神婆私藏中古食谱》已经拍到31集,其中有一集说到慈禧爱吃的燕窝鸭丝,要是好好分析,这道菜一点都不高级,但是一道非常合格的滋阴养生宫廷料理。
袁子才又说了,燕窝的烹饪应该以“清寡为上”,“燕窝贵物,原不轻用…此物至清,不可以油腻杂之;此物至文,不可以武物串之…以柔配柔,以清入清”。所谓“文”指的是燕窝质地柔软,所谓“武”,是指有嚼感的食物。所以,其实鸭丝和燕窝是不搭的,鸭丝的咀嚼感受远在燕窝之上,又是油腻物(虽然已经去油)。从味觉的美学分享,慈禧这道菜等于是吃鸭丝,而不是燕窝,完全没有相得益彰的感觉,搭配上是失败的。
“高级”的菜叫“味可冶,不可夺”
人也是一样的。
让人舒服的好饭,一定是有正向的能量流动,人家确实为了款待花了心思的,让人愉悦的饭。说白了,就是高端餐饮老板们当“佛经”背诵的“服务第一”。服务,其实就是温暖人性,不是“标准服务礼仪”。
我有一个十分敬佩的国际公关朋友,她长得有几分像莫妮卡贝鲁奇。可是我很少见在重要公关活动看她在朋友圈po她与宾客的合照。有一次我私下问她,她才说:“我们的职业是让客人开心,让他们觉得我在用心服务。特别是女士在的时候,我会尤其注意。我在,不是让客户在乎我是不是比他们美的。而且,我的老板非常信任我,合照真的不如一份漂亮的报告。”
这一年大饭局大部分都很精彩,可也确实存在一些无意义的社交,言不由衷的客套,堆砌的贵价食材...一上桌,就有一种“完了”的坐化感。我能逃就逃,知道不可避免的,就去用自己的方式“自我救赎”。
前几天我碰到个好玩的事,化妆师回家,推荐我自己用眼线胶笔画眼线,说好画,还不脱色。结果,我买了一支某宝网红推荐排位第一名的。那天点开直播,发现主播的眼睛轻轻两笔就从-_-变@_@,满屏是激情四射的推荐,我为了节约时间,马上关掉,火速下单。当我正像一个中年妇女一样,蓬乱着头发,左手划开小红书找攻略,右手转动刚撕掉塑料膜的笔身,闲庭信步之姿穿着摇粒绒睡衣沾沾自喜:“呵呵比我想象的便宜呢”时,发现我买到的线胶笔比化妆师的硬,剌眼睛!有同类嘛?我再次打开淘宝,里面清一色好评。原来,快递纸箱里还有一张宣传“好评得5元”。我已经浪费了钱,真的不想再浪费时间,就马上用这眼线胶笔改做了写新春贺卡的漫画笔,那摩擦力刚好和卡纸的粗糙度般配,画出来笔触细腻,均匀有力!
也许疫情的关系,不少大好年华在就业危机前,蒙头涌入新媒体业。这也意味着,我们从老龄社会的挣扎中,提前进入了“景观社会”,作者居伊•德波 Guy Ernest Debord早在1967年就说过:“景观不是形象的集合,而是以形象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漂亮小姐姐”不重要,那个“姐姐”给的特殊福利才重要。互联网社会里,要兑现这种“关系”多少是带着买彩票性质的,不管是买卖、爱情,还是当游戏队友。我时常在想象抖音的用户:舔屏的小镇青年,薅羊毛的中年,无所事事的老年,无判断力的小学生...那些“名媛”与“二代”,那些金光闪闪,输出财富人生里的“所见即所得”。不近距离接触,很难说,到底是谁先戳瞎了谁的眼睛。
这几年,有不少年轻的好朋友跟我讨教过“如何做网红”,以及如何在短时间涨粉和商业化。讲实话,我不太有经验,我所知道的捷径就是好好砸钱。大家如果看过我十几年前的文字,看着是全球打卡贵价餐厅,其实那时候是出差吃饭日记,只有照片、简单的摘星数字和惜墨如草的无意义评论。知道我的,会说我太忙,都不太有空睡觉,不知道我的,一定会觉得我是个不懂吃的"富婆"。我只是把大多数女孩用来买包的钱拿来吃贵价餐厅了而已。讲实话,那个年轻的我,除了喜欢吃以外,更在乎炫耀,哪在乎吃了什么...如果那时候有人叫我靠这个赚钱,我会回:简直天方夜谭。
可现在的“网红”用的技术比我高明得多,穿搭、拼单、摆拍、修片,有一条成熟的产业链解读炫耀密码。以前我会歧视,现在更多的是欣赏和宽容。人家也有辛勤付出,比我们想象得多得多,要生活,都不容易。
当然,餐厅也想通过这波满江红般的红利,把自己打造成网红。有时候步子迈快了一点,会不小心扯了丸子。
吃喝多崎岖,何必太紧张。
我开玩笑和朋友说,没事痛批餐厅的,一定是吃的倒霉餐厅不够多。好的餐厅也一样,标准越来越多元。我非常欣赏西方餐饮的无国界感,知识壁垒的消失和地域味觉的融合,让更多“见识”变成“共识”。很多西方大神完全不保留技术,甚至认为“烹饪艺术属于整个世界”。如果朋友用“广府菜的基础是顺德厨师开创的”来理解这样的概念,我也觉得也无可厚非。“伟大”的行为,首先来自理念的“伟大”。但还有一点可惜,现在“伟大”的门槛越来越高了!
这三年,白天光怪陆离,夜里魑魅魍魉,更显“爱”的珍贵。我在守岁的此时此刻,想想,还是爱这个世界。波德莱尔说过一句话:“由雾蔼抚摸着的或被太阳打着耳光的石头构成的风光。”
祝大家今年,顿顿好吃好喝,有疼的人,有人疼!❤

🍌
神 婆 问 您
新 年 好!

搜索添加微信:yummy_chung
获得入神婆爱吃粉丝群资格+一份新年礼物
"不要玩弄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
——维特根斯坦
Food Bless You!
《风味人间》顾问
《神一样的餐桌》主人
《食野中国》《人间值得369》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