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2万还是辞职创业?我推荐你这样做...【杰视帮】
前两天在学员群里,看到有同学在群里发牢骚:
我每个月累死累活,工资还不到2万,涨薪速度根本赶不上房价增速,感觉生活看不到希望。
要不,干脆辞职出来创业吧?
一时间,我竟没有分清他是在发牢骚还是炫耀。
不过,在北上广深这些大都市,大部分同学一个月到手的工资还不够在当地买一平米房子。
那么,每天996的打工生活,再累再苦还有意义吗?
也有不少同学问过我,是否应该像我一样辞职出来自己创业。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给大家讲一讲
我早年的工作经验和创业故事。

十来年之前,我刚走出校园开始工作,
拿着3500的月薪和同事挤在一间500块一个月的小小出租屋里。
很遗憾,我不是天生的富二代,家里没有什么矿业比特币,看着周围同事靠着家里的积蓄买房买车,我心里倒也端得平。
每个人的境遇和认知都不一样,我就是我,我无法像他们一样刚就业就买房买车,但这并不代表我就承认低人一等。
相反,为了追上甚至超越他们,与当时的我而言,唯一的方式就是努力。
摆在我眼前的有两条路,持续努力或辞职创业。

虽然后来证明,十几年前简直就是互联网创业最大的红利期,但凡尝试创业的人都吃到了不小的甜头。
不过,看着周围不少同事朋友都开启了创业,我还是选择了继续在现有岗位上工作。
我主要考虑到两点:
1、我没有近路;
2、我没有退路。
创业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就能成功的事情。
刚工作时的我,要技术没技术,要人脉没人脉,要资源没资源。
即使瞎猫碰上死耗子,舔到一两个宽容的甲方,但缺少竞争力的我靠什么和其他人争呢?
靠血缘关系?
我要是有那么硬的关系也大可不必考虑这些了。
没有近路可抄,又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专属竞争力,只凭一腔热血就出门创业大概率都是买个教训。
而我又没有雄厚的家世兜底,没有退路,
创业并不是我刚起步时最佳的选择。
所以,当时的我没有盲目出来创业,而是选择了继续努力工作。
这份努力不是为了老板,不是为了同事,是为了给自己积累手牌。
逐渐的,我开始走得比谁都晚,做得比谁都多。
量变引发质变,底蕴的积累让我逐渐变得自信,变得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带领团队做出决策。
或许在别人眼里,我从小组组长,到项目组长,再到设计总监,一路顺风顺水,似乎是老天赏饭吃。
但我明白,这仿佛开挂的进步,都是996的那段日子咬牙换来的。
直到我成为了公司的设计总监,直到我积累了八九年的设计经验,
直到我认识了各行各业的大佬贵人,我才终于决定,
迈出创业的那一步。

再之后,就是这个叫杰视帮的故事了。
俗话说,十个创业九个死。
或许平日里大家在我朋友圈里看到的是各种项目的合作,各式凡尔赛的炫耀。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
是现阶段稳定背后无数个通宵的日夜。
对课程大纲里一环接一环的逻辑性测试,
对上课术语反复多次的修改订正,
对公司发展规划的修改、否定与再创。
设计师适不适合创业呢?
我们逆向思维一下:
如果创业九胜一败,那职场人都去创业了,谁来打工?
之所以打工者占绝大部分,就因为创业太艰难。
人人都想当老板,老板不是人人能当。
如果你决心要创业,那在正式创业前,
你需要审视一下,你是否已经具备了以下素质:

1、对内
创业之前,首先要想清楚,
你要做什么?你的内在竞争力是什么?
或许会有朋友说,当然是做设计啊,要不我还能做什么?
设计也分很多种,学院派设计、概念设计、影视设计、游戏设计...像昨天的文章里所说的,你需要先挖掘出你的优势。
这个优势之于公司,就是一个公司的定位。
这个定位不是一个大而泛的概念,作为创业者和管理者,你需要把这个定位细分到一个具体可执行的程度。
比如我最早对杰视帮的定位,就是把合成做到独树一帜。
做好了定位还不够,还得能搞定人。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尤其是没有雄厚财团支持的中小企业,留住员工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作为老板的人格魅力。
以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精神领袖是最节约成本的公司管理方式。
即使这些也搞定了,还有后续的职权设置、公司架构、财务体系等事情等着你敲定。

2、对外
除了公司内部需要操心,公司外部有更多的事情让你殚精竭虑。
首先,你的外部资源有多少。
2021不比2011,市面上任何一块产业都有着太多的竞争对手,技术好并不等于生意就好,酒香也怕巷子深。
足够的宣发资源、稳定的客源结构、充足的现金流、三年计划五年计划...
光是看到这些字眼,是不是就觉得还是埋头抠图的好?

也就是说,选择创业就意味着你不再是一个设计师。
除了构图审美与技法,你头脑里更多应该是人际、商业与运营。
这比单纯做设计更加艰难。
所以,现在这个社会发展中,
创业从来不是工作遭遇瓶颈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相反,只有在工作中如火纯青,磨炼出自己独有竞争力的佼佼者,
才有考虑是否创业的空间。
当然了,杰视帮也仅仅处于一个创业初期,我只是一个还在学习的创业新人。
我也诚邀大家在评论区晒出对我们的宝贵建议。
用一句话总结创业:
先付出,再失去,最后才可能看到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