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尔蒂努中提琴协奏曲“狂想协奏曲”

2022-07-15 11:08 作者:古典主义66  | 我要投稿


 

    《中提琴与管弦乐队狂想协奏曲》H. 337是中提琴保留曲目中最重要、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首曲子是由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中提琴手雅沙·魏西委托于1952年春天创作的。马尔蒂努的初衷是创作一首“古典”协奏曲,但他改变了主意,决定采用非传统的两乐章形式,称之为“狂想协奏曲”。狂想曲的形式似乎确实站在了作曲家的新创作阶段的门槛上,充满了自由的想象力,摆脱了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限制。他赋予作品不同寻常的旋律,经常接近民歌,并有一种特殊的怀旧情绪。值得注意的是,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身在美国的作曲家非常确定他将永远无法再回到他的祖国。

       1906年,捷克波利奇卡镇的人们筹集资金,将当地的一位神童送到布拉格音乐学院。这位年轻的小提琴家Bohuslav Martinů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1890-1959)在当地的几场音乐会上展示了他的才华,似乎注定要成为一名演奏家。然而,当他未能专心学习,导致他在1910年被音乐学院开除时,这些希望就破灭了。他真正的热情在于其他方面--作曲。几年来,他一直呆在布拉格,是捷克爱乐乐团第二小提琴部的常客。同时,他投身于作曲,在1919年1月以爱国主义大合唱《捷克狂想曲》尝到了第一次成功。尽管获得了赞誉,他仍然觉得自己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因此,他于1923年搬到巴黎,接受阿尔伯特·鲁塞尔的非正式指导。尽管此举标志着他的小提琴家生涯的结束,但表演的岁月并没有被浪费;他获得了对弦乐器的深刻理解,这将最终在他的管弦乐作品的光辉质地和他的室内乐的激动人心的活力中结出果实。

        不知道马尔蒂努是否曾经尝试过中提琴,但他显然很喜欢这种独特的声音。他的早期管弦乐作品《日本Nipponari 》(1912年)、《夜曲》和《叙事曲》(可能都是1915年的作品)都有突出的中提琴独奏。更引人注目的是1922年芭蕾舞剧《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人》中的小夜曲,在那里,马尔蒂努利用了中提琴的高音区,在协奏曲的领域之外,很少有作曲家这样做。后来的独奏出现在歌剧《亚历山大之二》和大合唱《Kytice》(均为1937年)、《双钢琴协奏曲》(1943年)和室内大合唱《水井的开启》(1955年)中,这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

        1952年,小提琴家亚沙·维西(Jascha Veissi)委托马尔蒂努创作一首协奏曲。作曲家和独奏家曾在巴黎相识,但现在两人都住在美国(马尔蒂努于1941年逃离被占领的法国)。尽管马尔蒂努明显喜欢中提琴,但他以前只在协奏曲中使用过一次--在1932年的新古典主义小夜曲(Divertimento)中与小提琴独奏一起使用。然而,他对这一新的挑战并非毫无准备。这首中提琴协奏曲具有他在其他场合写过的独奏曲的所有特征。它是抒情的,充满了持续的连音写作,只提供了有限的技巧性展示机会。1953年2月,维西与乔治·赛尔指挥的克利夫兰管弦乐团进行了首次演出。

马尔蒂努称这部新作品为 "狂想-协奏曲",并提请注意其有点不寻常的形式。它只有两个乐章--就像他早期的一些室内乐作品(第一号小提琴和大提琴二重奏(1927)、第二弦乐三重奏(1935)和1947年的双簧管四重奏)。在所有这四部作品中,这种限制解放了马尔蒂努的形式限制,使它们能够沿着不可预测的路径发展。《狂想-协奏曲》也预示着他后来作品的一个趋势,即他所谓的 "幻想"--沉溺于情绪和织体的突然变化以及更生动的管弦乐风格。

     这部作品与早期喜爱的大协奏曲形式的影响保持着距离,要求演奏者有精湛的技艺,却没有过分的炫技。正如作曲家自己后来所说,他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使他从 "形式上规整 "向 "幻想 "方向转变。引用伟大的马尔蒂努专家阿列斯·布雷齐纳Aleš Brezina的话说,在这里,"他建立广泛的抒情段落并以强烈的宣泄般的结尾营造了又一个高峰"。这部由两个乐章组成的作品的特点是内心的平静和谦逊;和声振荡和简单的旋律并驾齐驱。在协奏曲引人入胜的结尾,马尔蒂努带着听众一起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当时他 "经常绕着波利奇卡教堂塔楼的长廊行进,用他的小鼓敲打着。这位艺术流亡者终于安顿下来了,听众看到了一片天堂……

     协奏曲的开篇有两个主题占主导地位。第一个主题在广阔的管弦乐引子中从焦虑的半音阶发展到自信的宁静,但当独奏者进入时,却被一个更加抒情、但却相关的乐思所取代。管弦乐队以切分音的下降和上升四度开始;中提琴模仿了这一节奏,但将旋律压缩到小三度(F D F)--这是一个典型的马尔蒂努主题,他已经用这个主题开始了他的第二和第四交响曲。

     独奏家和乐队分享了这一开场后出现的许多巴洛克式的装饰音,但当两个主要主题在中段再次出现时,他们彼此尊重对方的领土。对巴洛克式装饰音的进一步发展被最后的再现部所限制,这两个主题现在以相反的顺序呈现,并且各方都愿意合作。小提琴以对中提琴主题的第一个乐句的热情陈述开始了和解的进程。独奏者在重述他的主题后,与乐队一起在最后感人地引用了开头的小节,以报答他们的赞美。

       第二乐章有两个对比强烈的部分,由一个独奏华彩段连接。它以一个庄严的慢板开场,充满了创造性的和声,但没有任何独特的旋律。管弦乐队和独奏者似乎在寻找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对各种零散的想法进行思考,直到中提琴在F大调中确定了一个辉煌的赞美诗般的曲调。第二部分的节奏感更强,更有活力;一个小军鼓加入了乐队,气氛隐约让人想起歌剧《朱丽叶塔》最后一幕中的 "铁路托卡塔"。马尔蒂努用F大调的旋律将这些不同的部分结合在一起,现在的旋律更加沙哑和虔诚,伴奏减少为单簧管和弦乐独奏。然而,随着赞美诗的消失,最后的小军鼓上若隐若现的敲击着。

       1953年5月,马尔蒂努离开美国,在欧洲度过了他剩下的几年。然而,在1955年10月,他又回到了纽约,逗留了七个月。在此期间,他只创作了两部主要作品--为鲁道夫·法库斯尼创作的第四钢琴协奏曲《咒语》(Incantation)和为莉莲·福克斯创作的中提琴奏鸣曲。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中提琴协奏曲《狂想协奏曲》中已经提到的两乐章方案。

     在他生命的最后四年里,马尔蒂努不再为中提琴写独奏作品。不过,他还是将对乐器的喜爱保留到了最后;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大合唱《以赛亚的预言》采用了中提琴、钢琴、小号和定音鼓的少量乐器伴奏。马尔蒂努对中提琴文学的贡献不是很大,但却具有很高的水准。《狂想协奏曲》现在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并非偶然。


       



马尔蒂努中提琴协奏曲“狂想协奏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