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应改革:德川庆喜的军制革新——庆应年间军事维新


自黑船来航后的日本社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日本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内有思想界的大混乱、物价的飞涨,外有列强对开国开港的步步紧逼。于是社会上各种力量的矛头指向了“防控不利”的幕府,幕府也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内有幕阁中保守派与维新派的争论,外有朝廷破例的干涉、雄藩的武力威胁、名为志士的刺杀活动。为了维持武家的统治、也是为了探索一条带领日本走向近代化的道路,幕府最终坚定了幕政改革的举措。
先有文久年的改革,在板仓胜静、水野忠精、小笠原长行等幕府高层指示下,名为“文久改革”的尝试(1862年),但它的实行是在朝廷的强烈要求和萨摩藩大名岛津久光的逼迫下实行的。改革明显存在不情愿、不彻底与妥协的问题。随着尊攘派活动的日渐盛行,割据一方的雄藩独立性越来越强,不利于实现国家统一集权的近代化要求;以及第二次长州征伐的失败,使幕府危机感加深。为了组建一个强有力的中央维新政府实现“富国强兵”,德川庆喜临危实施了新的改革,是为“庆应改革”。之前我已经讲过“富国”也就是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次具体来谈谈“强兵”的举措,补充一下知识背景吧。
文久改革后的幕府军
时间回到文久年。由于当时列强频繁造访日本,海防问题比陆防更受幕府重视,因此文久改革中海军西化开始时间更早、投入资金更充足。1861年幕府任命了10名军制挂负责筹划海军改革。创设军舰组,录用并培养军舰头取,1862年设置海军总裁、扩编海军学生、废弃全部关船等传统兵船,开始建造国产蒸汽船“千代田形”、还派遣了留欧洲学生,向海外订购军舰,其中就有著名的荷兰造军舰开阳丸。1864年开设了神户海军操练所,1865年在法国技师工人的帮助下建设横滨制铁厂、横须贺制铁所。
陆军的改革从1862年开始,军制变化主要体现为在原有的旗本·御家人军事制度之外,成立了西洋式的陆军。设置陆军奉行,下设步兵奉行和骑兵奉行,引入步兵、骑兵、炮兵三兵编制;步兵分为相当于战列步兵的“步兵”和相当于轻步兵的“撒兵”。其中步兵队是由旗本根据与俸禄挂钩的兵赋提供兵员(自行征募)、撒兵队由御目见以下的小普请组等御家人参加组成、骑兵由与力和旗本即御见以上的小普请组组成、炮兵由同心组成、各部队的士官由旗本及其子弟担任,幕府提供装备、衣物、粮食和工资,如此征募了约1万人。还设置了关口制造厂等军工厂用于供应武器装备。元治元年(1864年)时幕府步兵接受了英国第20团的训练,并进行了联合演习,是一次阶段性验收幕府军训练成果的标志。
不过此时的新式陆军并没有完全代替旧有制度,而是与以往的军制并立的军事组织。并且封建义务式的征召方式违背近代军事制度,不利于管理;历史学家野口武彦指出,幕府陆军还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下级军官士官不足问题:负责指挥中队的步兵差图役头取原定80人,实际只招募了44人、负责指挥小队的步兵差图役定员96人,实际仅招募了4人。经过天狗党之乱和第二次长州征讨的战斗,幕府军的表现使这次的改革未能通过检验,暴露出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深化制度改革就成为庆应军改的重点。

庆应改革时的幕府军
在1866年(庆应二年)德川家茂病逝及第二次长州征讨结束后,幕府在后来的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指导下加紧了新的改革,是为“庆应改革”。政治方面略过,在军事方面1867年初学习西方引入总裁制度,设置了陆军局、海军局,在原有的组织基础上重新设置了老中格的陆军、海军总裁等。由于国内危机空前,这一次军事改革的重点放在了陆军上。
海军方面的进展包括接收此前因为各种原因而暂停交付的军舰,如因改装而延期的开阳丸、因下关战争被暂停交付的富士山丸等、从海外加购的新锐军舰,行速丸、长鲸丸等(其中还有甲铁舰,1867年幕府付完尾款,但被美国在戊辰战争期间交付给了明治新政府)、自主制造舰船4只“丰岛形”等、再加上此前建造的军舰千代田形等也依次竣工服役,使幕府海军的总体实力,无论运输能力还是战斗能力均远远超过了国内各藩的海军力量。总计60只各式舰船,形成了同期在东亚各国中也是规模最大的舰队。
1866年在横滨恢复了1859年弃置的海军传习所,次年迁往江户。将原本只负责培训海军人才的机构又拓展了行政机关的新功能,最终成为“海军所”;在法国的支援下将原有的横须贺制铁所扩建为横须贺造船所等;在德川庆喜等人的要求下,还从英国聘请了特莱西(Tracey)顾问团,但由于戊辰战争的爆发,没能来得及进行正式的训练。
陆军方面推进了幕府直辖的军事力量一元化,被称之为御侍众的五番方(书院番、小姓组、大番、小十人、新番,有的相当于马回众)等旧军事组织不断裁员缩小,受裁撤人员中的精英则编入了亲卫队性质的奥诘铳队(奥詰銃隊,后改编为游击队);在江户开幕之前由德川家收编的武田家武士所组成的旗本众“八王子千人同心”,在江户时代主要负责维护八王子地区及周边的治安,也在这次军改中推行了从装备到制度的西化,改称“八王子千人队(八王子千人隊)”;又设立了被称为“筑造兵(築造兵)”的工兵,在天领上编成了由农民组成的“御料兵(御料兵)”。此外,还聘请了法国军事顾问团夏尔·夏诺瓦讷上尉(Charles Sulpice Jules Chanoine)等人,1866年11月19出发,1867年1月12日到达横滨,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训练团用于建设幕府新军“传习队(伝習隊)”。最初开始在横滨的太田阵屋训练,几个月后搬迁到了江户。
军队的编制在通常情况下,以40人为一小队,三小队为一中队,五中队为一大队,两个大队为一连队,连队是最大的编制单位。此外传习队和撒兵队等大多以大队为最大单位。
兵员征调的方法也进行了修改,除了传统的由兵赋组成的步兵队之外,还实行了组合铳队制度:即让旗本按照俸禄招募铳队,然后将各旗本的铳队组合成小队或大队。然而他们与步兵队不同,组合铳队的士兵平时都在各旗本的宅邸待命,缺乏整齐划一的训练;又因旗本的门第不同造成士兵的工资待遇也不同,还难以保证队伍的纯洁性,造成了许多问题。于是到庆应3年1月(1867年2月),旗本的兵赋改为以金钱缴纳代替,幕府用这笔资金招募人手实行了募兵制。到庆应3年9月(1867年10月),军队的阵容逐渐趋于完整,规模达到48个大队,总人数约为24000人。此后进一步专业化,裁撤了一部分旧式部队和素质较差的士兵约5000名,人数有所下降,但少而精。
所以庆应军改在编队上呈现出这样的过程:

在管理方面,文久时期设置的讲武所也纳入陆军体系,成为研究机构“陆军所”。由于军事组织的扩大,陆军奉行升为若年寄格,步兵奉行并和撒兵奉行并的设置和指挥系统也得到了完善。
装备方面进行了枪支、火炮的更新换代,购置或自主生产新式武器。其中包括英国产的恩菲尔德M1853步枪,是幕府陆军的主力步枪之一;拿破仑三世赠送的足够装备两个连队使用的法国研制的具有滑动式闭火装置的1866式夏塞波后装步枪,是传习队的标配武器;英国产的1860式施耐德后装步枪,是幕府步兵队的主力步枪之一;关口制造厂仿制的美国产春田M1855步枪,也是幕府步兵队使用步枪之一。美国产的斯宾塞七连装步枪,主要用于装备传习队;从荷兰、法国进口并仿制的四斤山炮,幕府陆军均有装备;此外还有少量美国产的1866型温彻斯特连发步枪、亨利连发步枪装备了幕府军。可以看出,幕府军装备的质量和数量均不逊于日后的萨长新政府军,并且其中一些枪支还更加先进,尤其在连发步枪方面,萨长军队普遍缺乏连发步枪。
到鸟羽伏见之战爆发前,幕府陆军共拥有8个步兵连队。如果算上一桥德川家在播磨领地编成的第16连队,则共计9个步兵连队。再加上作为核心力量的4个传习步兵大队,约1万人。基本实现了全军的西洋化,成为日本最大的西式军事组织(所以一些游戏、影视剧里幕府军手持长枪打刀冲阵的场面并不存在。纯粹的追求艺术效果,或表现的是奥羽越列藩同盟藩兵)。

当然,最后还要谈谈庆应改革后幕府军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十分关键的部分。首先是幕府陆军募兵时不仅是为了扩充军队规模,还包括为了吸纳幕府领地上一些可能造成社会问题的无业民,这就不可避免一些流氓、无赖之徒混入队伍,影响队伍纯洁性,风气受到影响;庆应改革初期裁撤了大量旧军人员,却因为局势的逐渐紧张而不得不再度启用,造成资金、管理、组织、训练等多方面的问题;还有庆应年编制的军队训练时间不足,而且没有经历过战斗,面对实战时经验不足、士气易受打击;最后是王政复古与鸟羽伏见之战恰如其分地打断了庆应改革,在军事方面表现为旧的制度已经废除,新的制度还没有完全确立,尤指调度、指挥体系方面的制度。正值青黄不接,新旧掺半,反倒影响了幕府军的作战能力。再加上文久改革遗留下来的下层军官士官匮乏的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经鸟羽伏见之战,幕府军的指挥混乱、各作战单位之间(也包括幕府军和各藩)缺乏配合的问题被显著的暴露出来,自乱阵脚、有力使不出。海军方面改革早、资金充足,维护充分,明显没有那么多的问题,所以战斗力一直在线。
至于装备万国造,弹药依赖进口的问题是当时日本的通病,不限于幕府军和新政府军,所以不再赘述,上面只谈幕府军特有的问题。
矫正一些错误观点
除去日本本土生产的装备外,从装备进口到军事制度再到训练援助,不难看出幕末时代并非是“英国仅仅支持萨长”、“只有法国援助幕府”,也不存在“美国支持新政府的说法”,此类说法是非常片面的。而且幕府和佐幕诸藩也没有一边倒的依靠法国,就如同萨长新政府没有绑定英国一样。上述的误解可以止息了。
还有一类说法是“幕府陆军是法式,海军是英式”,现在也可以从上述内容明确认识到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了。而且,以上两点都是从军事角度对“幕府法国殖民地论”最好的驳斥。
最后附一张幕府军与新政府军海陆实力对比,仅供直观理解,有前提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