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诗词中的端午习俗

2021-06-14 20:07 作者:楚云卿xn  | 我要投稿

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其习俗之丰富多彩,其肇源之远迈流长,在传统节日中也是屈指可数的。早在魏晋南北朝,端午的习俗已基本确立。《荆楚岁时记》载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于户上,以禳毒气。是日,竞渡,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

只不过,古代的许多节日习俗,到今已不传、不兴。如端午的斗草、结彩丝、浴兰、挂符、帖子词等。古代的端午那天,青年男女都要手缠五彩丝线祈福辟邪、斗草相戏。不过跟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仍保留下来的多是其原始节俗意义,也就是生命力最强的,如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喝雄黄酒等。


我故乡临潇水,每年端午,都有龙舟竞赛,虽偶有事故,但依然不减湘人对此之热爱。其中包粽子,浴兰,悬艾蒿等,仍完整保留着。也会有吃艾蒿菖蒲煮的鸡蛋这样的地方习俗。、


关于端午节,前两年有个关于祝福语的争论,说是不能祝快乐,要祝安康。考察其节日的原始意义,更可能是源于远古祭龙祖,是为祈福辟邪。其他的屈原沉江、伍子胥、介子推等典,其实都是节日在历史流变过程中加入的人文因素而已。


论者所云,因屈原殉国,而有沉痛之意,不能祝快乐。其实,最初的游龙舟,只是一种娱乐活动,张衡《西京赋》云:“乃命舟牧为水嬉,浮鹢首,翳云芝,垂翟葆,建羽旗,齐曳女,纵棹歌,发引和,校鸣葭,奏淮南,度阳阿。”鹢首就是指龙舟的头部,此时之龙舟活动,只有奏乐和演唱,气氛是欢快的,并无竞渡。


但是到隋唐时期,龙舟就开始加入竞渡的活动了,也开始演变成了祭奠屈原的一种仪式,也有了除恶禳灾的意义。《隋唐嘉话》载:“俗五月五日为竞渡戏,自襄州以南,所向相传云:“屈原初沉江之时,其乡人乘舟求之,意急而争前,后因为此戏。”


当然,从词语的雅而言,及其节日的文化意义而言,福禄、安康的确更佳,体现出了汉语文化的端庄雅正。但其实这个节日的历史文化底色,并非沉重的,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端午也是一个普天同庆,充满欢乐、洋溢着激情的节日。祈福辟邪、除恶禳灾只是表,内在是为了平安健康,吉吉利利。


想想看,端午那日,岸边游人如织,江上龙舟似飞,观渡的人们手臂上缠绕着五彩丝线,鬓发上斜插符结、彩缯,编织成亮丽鲜明的风景,到处莺歌燕舞,处处垂柳成荫,欢声笑语、呐喊助威如浪如潮,空气中飘荡着艾草和浴花的香气,如何不令人快乐?古代娱乐形式少,没有手机电脑,电影电视,所有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都是人们倾心参与和准备的盛会。所有劳动的辛苦,公务的繁忙,都消融在彩舟破浪的碧波中。所有原本微澜的情愫暗生,都会在节日的欢会中走向高潮。


如刘禹锡《竞渡曲》诗云: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作者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意。事见《图经》。

这首诗就描写了唐朝端午龙舟竞渡的盛况和规则形式。龙舟均以彩绘,刺史褰翠帏观之作裁,并且跟今天一样,先到终点者为胜。江上龙舟竞飞,锣鼓喧天,扬桴击浪如雷,描绘出竞渡的激烈和澎湃。岸边彩旗照空,游人白色罗袜凌波戏水,充满欢欣。


张建封的《竞渡歌》则描写得更加清丽明朗: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杨花飞舞,江啼晓莺,见场地之丽也;罗衣晕香,银钗照日,见游女之美也;棹影万剑,鼓声鸣雷,见竞渡之激也;人呼霹雳,彩挂虹蜺,见观者之兴也。


姚合《夏夜宿江驿》诗云:“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描写了一副渔歌唱响,风吹粽香的端午画卷。文秀《端午》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和同情。


这是民间的端午节况。而宫廷则如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云: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音,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此诗记录了皇宫端午的盛况。宫廷也会传承旧历端午节的习俗,将神圣的信仰贯穿五月节。皇宫里华灯万盏,女嫔妃穿戴讲究,手系彩丝以祈长命,既有斗花斗草之奇巧,亦有品色不同粽子之新颖。

他的另一首诗,则直接以《端午》命名,诗云: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当然,端午节俗直到宋朝才发展得更为完备、精致,这得益于宋代繁荣的市井、城镇文化。而且宋人,即便是达官贵族,也会积极参与民俗生活。《武林旧事》云:“大臣贵邸,均被细葛、香罗、蒲丝、艾朵、彩团、巧粽之赐,而外邸节物,大率效尤焉。巧粽之品不一,至结为楼台舫辂,又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襘。”这详细记录了宋代各阶层准备端午节俗物品的情况。


《梦粱录》中的记录更文艺精彩:“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节。正是葵柳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


可见宋代端午节已经成了人们及时行乐的节日,这跟我前面所说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老祖宗除了专用于祭祀的节日,其他节日终究是为了快乐。比如像元宵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花灯如星火,赏心悦事,能不快乐么。


宋代的端午习俗大部分沿袭前朝,如龙舟竞渡、吃粽子、系五色丝辟兵邪、饮菖蒲酒及浴兰等习俗,在此基础上也衍生了新的习俗形式,比如写端午帖子词,其内容不外乎应制、唱和、颂赞、咏物等,如崔敦诗《淳熙八年端午帖子词·太上皇帝合六首》云:“莲叶看龟上,桐花引凤栖。圣人千万寿,福禄与天齐。”


又劝谏的,如王理《端午内中帖子词·皇帝阁》:“御池风暖水如鳞,争看兰舟竞渡人。”


端午帖子词和立春帖一样,都是由宫廷向民间传播的,刘辰翁的《临江仙》一阕对于当时盛行的端午帖、午日晒书及辟兵符进行了描绘:

幸自不须端帖子,闲中一句如无。爱他午日午时书。惟应三五字,便是辟兵符。

久雨石鲸未没,小风纨扇相疏。邀朋一笑共菖蒲。去年初禁酒,今日漫提壶。

所谓“辟兵符”即五彩丝,“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荆楚岁时记》


以上,都只是点到为止,不是纯粹的节俗词。能够鲜明具体反映宋朝端午民俗活动与事物的节俗词,当属黄裳的《喜迁莺》: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词和诗的区别,于此可见。黄赏将端午之节俗写得极为风雅流丽。

词先点明时节,乃梅雨初歇,榴花乍开之际。接着便以丽词描写了端午食粽、饮菖蒲酒的宴席景况,刻画了“斗草”、“玉腕结彩丝”的细节。

以龙舟竞渡为上下阕承、转,下阙着重描写了“竞渡”的盛景,浪花如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锦标方休,这扣人心弦的激烈赛事让人忘了时间,回程已是“一钩新月”的夜晚。

该词上片写宴席,下片写竞渡,以两个节俗场景来描绘端午的习俗和活动形式。

以乐而“忘归”进行收束,全词的结构以“初歇”、“日暮”、“新月”等时间节点为脉络,具体而鲜明地描绘出作者端午一日的行踪与节日风貌。



再如赵长卿《醉蓬莱》词中对于端午节俗的细致描绘:

见浴兰才罢,拂掠新妆,巧梳云髻。初试生衣,恰三裁贴体。艾虎宜男,朱符辟恶,好储祥纳吉。金凤钗头,应时戴了,千般屹戏。

那更殷勤,再三祝愿。斗巧合欢,彩丝缠臂。刻玉香蒲,泛金觥迎醉。午日熏风,楚词高咏,度遏云声脆。赤口白舌,从今消灭,诸馀可意。

 黄赏之词以时间为脉络建构词篇,赵长卿则是以节俗的剖面放大,通过一位女子的视角和口吻来进行表述,更见细腻与详尽。词中先是摹画了女性节日妆扮的细节,“浴兰香”之后的妆容、发饰、服装等等都极为用心,化新妆、梳云髻、戴金凤钗、穿裁剪合体的新衣,尤其是“艾虎”“朱符”既是节日的应景之物,也寄托了“储祥纳吉”的美好愿望,精巧的五彩“合欢”丝线、浓郁的菖蒲美酒,以及咏楚辞纪屈原,烘托出浓郁的节日氛围。末句暗合端午节恶月恶日的起源传说之余,显示出女性的细致心理。



此外,韩元吉的“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描绘了古人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午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1195年的端午节,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家家包好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该词写出了闲乐欢欣的节日情景。



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莒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替松,等闲惊破纱窗梦。”,以清新的词风,鲜活的意象,明丽的色彩,把端午节榴花飘红,绿杨垂雨,角粽飘香,绘赠画扇,浴兰饮酒的风俗美景写得生动鲜明极具美感。


苏轼的《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则描写了端午节女性浴兰的生活细节,写得活色生香,充满女性美感,体现了作者的浪漫情怀。



元代舒颉的《小重山·端阳》:“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写得生动而富于生活气息,反映了元代端午节家家插艾草、莒蒲的习俗,体现了人们避瘟驱疫的美好愿望。


清代诗人李静山诗云:“樱桃桑椹与莒蒲,更买雄黄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写出了古人在端午节食樱桃、桑葚,饮雄黄酒,贴黄纸帖的习俗。


就端午的具体思想情操而已,主要体现在纪念屈原,如戴复古诗云:“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莒蒲泛浊醪。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苏轼诗云:“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眷眷不忍决。”但主要是文人的事,普通人的话,其实不用想那么多。写诗吊古,这只是一种文人的节日传统,


端午的底色,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就是个看龙舟竞渡,吃粽子,浴兰香,缠五彩丝,挂艾草,斗草赏花的良辰佳节而已。它的那些节日的形式意义,主要就是除恶禳灾,祈福辟邪而已。而对应的美好心愿就是:平安健康,快乐无灾。


因此,安康与快乐,都很重要。


说起来,最近看了河南卫视的那个《端午奇妙游》,感到很欣慰。我之前不止一次在微博说,我们已经进入盛世的门槛,其中的表现形式就是礼仪、节俗、文化的复兴。是的,今天的中国虽然在流行文化和民俗文化上有着堕落、庸俗化的倾向,但另一种新的文化在崛起,是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再生,可以对比欧洲的文艺复兴。


是的,归来兮。归来的不仅是汉服,还有民族文化自信心,还有我们与生俱来的文化审美和品位。中国文化,及其东方之美,终会再一次惊艳全世界。还有,我们的00后挺强的。一代比一代强,这是趋势。


最后,敬祝诸位,安康和顺,长乐未央,如端午之日,恒久如常。


古诗词中的端午习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