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Members.Land 创始人:去中心化社交的破局之路|Moonshot Mafia#10

“去中心化是乌托邦式的一个概念。”如今,不乏 Web3 社交平台意图从底层架构颠覆传统社交,主张匿名社交,却鲜有人在“噱头”外反思产品的意义、定位,及所赋予用户们体验上的价值。抛去 Web3 的标签,社交痛点实则反映在各个群体中,而如何一一克服难题、更好地协助社群运营和发展,尚有待探索。
Members.Land(原 Chataverse)是一款社群管理软件,旨在帮助创作者和品牌利用 NFT 技术构建自己的去中心化会员系统,同时进行发售。Members.Land 也是登月 2022 年夏季和冬季黑客松的参赛团队,并成功入选 YC Batch W23 。
Members.Land提供着强大的社群管理工具,以便创作者和品牌可以更好地管理其会员,并为其社群成员提供特殊的权利和福利。通过使用 Members.Land ,创作者和品牌可以轻松地打造一个独特的会员系统,并与其社群成员进行更紧密的互动,以增强品牌认知度并扩大用户基础。
在本期 Moonshot Mafia,我们和 Members.Land 的创始人 Leo ,一起聊了聊他创立 Members.Land 的契机,对去中心化社交的思考,以及个人长期主义的追求。


“ 去中心化会是更加有效率的,能为目前社会带来一个非常急迫、显而易见的价值 ”
登月伙伴:
过往大多都是 private equity analyst 的经历,你是通过何种契机接触到了 Web3 社交网络?
Leo:
我在大学时有很多份实习,从最开始大一在传统金融行业做 private equity,到后来在腾讯做过PM ,再到最近担任 JP Morgan 的金融科技方向的 PM 。其中一份实习是在 2020 年年底,我在一家咨询公司做区块链相关的业务,对 Web3 有了初步了解。等到后来我去腾讯实习还同时在一家创业公司做 part time ,自己有参与进行 NFT 和 crypto 的交易,得以更深入地对行业进行探索。
2021 年算是我正式进入 Web3 。2022 上半年开始,我和 co-founder 开始参加各大 hackathon ,在之后见证了 Members.Land 的诞生,也成功拿到了部分融资。
登月伙伴:
艺术家 Ian Cheng 发行名为「3FACE」的 NFT 会根据你数字钱包公开的交易历史,推断拥有者的个性特征,从而打造你的另一个自我。你会赞同 NFT 本身会是个性特征或关系网络的最佳展现方式之一吗?NFT 在当下 Web3 的大生态下具有什么意义?
Leo:
目前来讲,大部分人还是更看重 NFT 的交易价值与金融属性。你可以将 NFT 理解为一个公开的市场,有很多专业人士会在其中进行买卖交易。
虽然 NFT 的愿景很美好,比如用来作为你 Web3 身份的象征,但还是绕不开谈价钱。假设你投入了很多钱,但是它忽然一下跌了 99% ,一夜清零,那再多的情怀也很难支撑你的悲伤。像前一阵熊市,我跟周围很多朋友持有的 NFT 都被套进去了,所以现阶段还很难说 NFT 主要是价值驱动。
但我相信在未来,放远来讲, NFT 或者是 Vitalik 去年提出的 Soulbound Token(灵魂绑定代币)会更侧重问题中提到的身份展现的用例。日后会有更多真实世界的公司、组织或品牌参考这种形式,但就当下应用层面来讲,该用例还尚未被大家普及,还没有一个好的产品能完全破圈,让 Web 2 的人也都了解并且使用 NFT 或者 SBT。

登月伙伴:
你会认为去中心化社交网络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吗?
Leo:
去中心化是乌托邦式的一个概念。
起码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很难见到社区达到完全去中心化。从极端角度来讲,这等于是无政府、无控制权、无任何中心机构的情况。但我觉得在特定领域上,这种去中心化会或是更加有效率的,能为目前社会带来一个非常急迫、显而易见的价值。
比如像在 IP 领域,以前的内容创作者,不论是音乐、视频还是数字艺术方向的,你都会被公司或其它中心化平台抽成不少。他会用你的内容来做广告,虽然你也会收到报酬,但与所提供的内容价值远不成正比。
反之,去中心化会让创作者真正拥有自己的资产。尤其是电子化资产这个概念还蛮创新的,可以让一群人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去中心化的路上引领范式的变革、格局的变化。从更广的层面来看,或有一天我的车证、房产证、身份证都变成了去中心化、全球通用的,但这在近代还是很难快速企及。
登月伙伴:
现存的 NFT 社区是否存在破圈的机会?或者你认为日后哪类 NFT 具备破圈的潜质?
Leo:
首先我们要看怎么理解破圈。
如果破圈是指让 Web2 的大众来购买 NFT 或进入这个新的领域,那我认为还是要靠有影响力的人、知名的品牌,或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它们自身会为 NFT 附加一定价值——这个价值是任何人都能理解,且愿意为之买单的。
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看,有名的品牌所做的 NFT 也会有更大概率破圈。保时捷前阵刚发了一个 911 NFT ,它所绑定的价值就与保时捷本身品牌有关系。假设我是一个保时捷车主,我就会有一定的驱动想去买这个 IP 。这种与真实世界场景交互的例子都蛮具有吸引力的。

再包括像美国有一个比较有名的人叫 Gary Vee ,他也有发自己手绘的 NFT ,画得很丑,但大家还是会为他的影响力买单,从而进入他的社群。他现在还在纽约运营一个 Flyfish Club ,类似于专注做怀石料理的餐厅,但只有 NFT 持有者才能进入。这些诸如“第一家 NFT 饭店”的有趣用例会让更多人想去推广它,也成为了现阶段将 NFT 普及给 Web2 大众的机会。

“ 产品应用场景不一定只停留于 Web3 ,它还可以关注更多生活中的痛点,机会会应然而生 ”
登月伙伴:
Web3 社区用户在沟通、社交和治理方面存在哪些共性与需求?与 Web2 平台相比有何不同?
Leo:
现在的 Web3 社区跟社交更多是被金融属性所驱动,要不就是金融上有一个强绑定的状态。通常会有很多我们大家都花很多钱买了一个 NFT 或我们讨论如何赚下一波钱的场景。至于 DAO ,它可能有自己的治理代币、经济系统或代币模型,去激励用户来贡献,奖励他们。这种形式是创新的,是 Web2 社群中不曾见到的,而随之而来的就是为这一形式所打造的一种工具。比如说,Discord 上就有各种各样的 bot 来解决问题,再比如 snapshot 上可以大家一起投票。当下也不乏多签钱包,便于大家共同管理资产。
Web3 社群的另一大特点是匿名化。毕竟大家都是通过交易 NFT 等途径,它有一定的共用语言或共同性,但更高的匿名度会为整体社交带来不同的体验。

登月伙伴:
Web3 社交应用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用户基数小且用户体验差。Web3 社交平台在 user acquisition 方面有哪些痛点?离 mass adoption 还有多远?
Leo:
如果不讨论获客的质量,在 Web3 领域,只要你通过任何的金钱激励、比如说让大家有薅羊毛的欲望,那速度是最快最有效的。但这也同时带来了一个问题:他是为了谋利才关注你的,而并非是被你产品的价值所吸引。
如果想达到 mass adoption ,那思考的角度不应该是你觉得 Web3 有哪些好处,可以怎样去应用。更多应该是反过来,想我们社会上有哪些场景有待改进或提升,哪些地方是大家有需求,正好是 Web3 技术所能解决的。
抛开 Web3 不谈,哪怕是面对 Web2 或任何一家平常的公司,底层的逻辑不变:要关注产品,不关注自我。
如果你想激励用户,很简单,但若要项目被普及、更具备影响力,那单靠一个 x-to-earn 的形式远远不够。一旦涉及到你的币价,涉及到波动,产品长期的发展自然会受影响。
我个人奉行长期主义。我认为团队应该更多从产品的角度来思考产品是否给用户带来了一定的价值。当然,产品的应用场景也不一定只停留于 Web3 一个细分的赛道,它还可以关注更多生活中的痛点。若能解决,那机会会应然而生。
登月伙伴:
目前你有看到哪些具体的应需要改进的应用场景吗?
Leo:
回到我之前提到的点,艺术创作者之间有一个真实的痛点:内容价值总是要被中间多加一层乃至多层的平台抽成,才能对接到他们的目标观众或听众。
如何把中间这些不必要的介入移除,让创作者和粉丝之间的互动体验变得更好,让创作者的动力更足,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需求,我认识很多艺术创作者会选择在 Web3 平台上创作。
但如果谈到更广的需求,现阶段还没有人能做到的一个是 Soulbound Token 这方面,即身份的凭证。比如我现在拿到了一个大学文凭,它可以成为我日后求职的资历,通过大学中心机构提供和转交。而假设区块链的共性能让我获得证书、我的履历以一个 SBT 的形式在钱包里展现,让公司或其他人看见我拥有哪些组织的认证,会极大程度上解决信任问题。
无需一个中心化组织来提供信任,区块链自身就具备。这会大大提升效率,但我目前没看到去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用例。
登月伙伴:
你刚才提到,自己是奉行长期主义的,但 Web3 社交网络的项目企及规模还需要一定时间,也有不可规避的不确定性。不论是公司还是自身,想问你在规划下一阶段发展方向时会有哪些预测或判断吗?
Leo:
说实话,我们团队最近几周也在深度思考产品的定位,以及有帮用户解决多大的问题。此前我们想的是给现有 NFT 社区提供一个更加方便、更 Web3 native 的平台,相当于 Discord 的一个替换。
大家常抱怨 Discord 杂乱、不便于使用,但问题在于大家都在用。作为一个社群或社交平台,流量在哪里,哪个平台其实就是最好用的。体验再好,没有用户,它自然也无法展现本身的价值。
我们现在发现,在比较小的市场里,如何让这一群已经拥有使用习惯、根深蒂固的用户转移到新的平台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也有思考像除 NFT 外,还有哪些社群会有体验升级的需求。因为 NFT 目前还是更偏兴趣爱好的体验——我们买卖 NFT 价格不一,但大家更多是借由共同兴趣围绕在一起。
除此之外,有不少兴趣社团不是 NFT 绑定的。在 Web2 的日常生活中,包括一些学生组织,也会有类似管理交流的需求。根据目前的采访来判断,我们也希望寻找为 Web2 的社群提供体验升级的场景,是下一阶段的战略之一。

登月伙伴:
这方面的体验升级会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Leo:
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是:NFT 它究竟带来了什么价值?
目前来讲,它是你的身份象征、一个标签。这不亚于你毕业花好几百美金买个毕业袍,一个证书。
这是你人生经历的证明。对粘性比较强的组织,他们是否也可以用 NFT 来作为成员的证明,或表明他是知名的成员之一,或探索 GameFi 的玩法,获得怎样的成就?通过类似的运营方式,我们希望能增加群体的互动性,更多地激发创作者来贡献于社群。
像目前 Web3 运作得很好的 DAO 也都是通过类似的代币机制,但对于 Web2 的人来说,他其实不在乎你拥有什么 NFT 或有哪些藏品。如果我们拥有 Web3 带来的价值,但又不强绑定 Web3 的条件,比如不需要用户有钱包,那就能让产品实现更广泛场景应用的。

“ 你应该如何去寻找属于你的那把锤子?”
登月伙伴:
随着更多人关注到社交赛道,个人对此的认识与态度产生了哪些转变?
Leo:
现在所谓的 Web3 社交还不算成熟,没有一个很好的应用场景。很多人总会想如果我花钱买了 NFT ,我是不是就等于踏入这个领域,开始认识 Web3 的人了?但 Web3 其实不是一个门槛,不是一个自动的认证或给予。
你没法直接获得一个圈子,更多时候还是要自己在里面花时间的。
目前大家还可以把 NFT 当作兴趣来看,不过是一群人持有相同的兴趣,或有类似的能力及共识。这和我花了同等价位的钱置办一台车或申请加入一个俱乐部是一个道理。
但在部分组织,去尝试用代币激励社区
成员的方式是很有意思的。传统来讲,公司拿股票只能激励员工,很难让你每个客户或每个产品使用者都在传递、宣扬你的理念。
代币却能很快到达以上的效果。它让更多人对同一件事有了 ownership ,让大家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绑定,有更多激励,各自贡献更多的资源。这其实是一个良性的效应,让大家一起结识,互相影响。
登月伙伴:
如果给同领域的创业者一些经验,也会更建议去尝试拿掉这种限制。多探索 Web2 和 Web3 的融合吗?
Leo:
先要承认,在 Web3 领域,我个人的经验也有限,只能分享一些这段时间以来的所获与见解。我认为不论是在 Web3 还是 Web2 ,抛开那些天花乱坠的模型,我们首先要想的是:你真的是在为用户解决问题吗?如果用户没有你,他会怎样?
一个问题先要想办法去解决,而后再评估。如果你今天不用 x-to-earn 或其它形式来激励用户,你还有哪些潜在的选择可以完成相同的场景,达到同样的目的?如果你这样一番审核下来,觉得还有其它方式能更高效、低成本地解决问题,那 Web3 就不会是你的唯一途径。不要一味地受外部影响而做抉择。
登月伙伴:
你会如何定义现在所做的事情?是在搭建一个怎样的运营方式?
Leo: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对于定义来讲也没有一个完全确切的答案。只能是说在尝试用 Web3 社群一些成功的运营经验,包括像刚才提到的 DAO 的激励方式,让更多 Web2 的人在理解、参与、改进社群的过程中少些摩擦。不论上链与否,我们都希望能关注这个方向,达到目的。
登月伙伴:
你也提到 Web3 社交还是一个不太成熟、尚未完善的这样状态。如果项目继续做下去,还会历经更多次转型吗?你如何看待产品未来的走向?
Leo:
不知道通过我刚才所说的,大家能不能感觉到,我们现在不能单说是一个 Web3 下的产品,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代币机制,也没有 x-to-earn 的模型,所以不是一个真正的 Web3 社交产品,只能说 Web3 社群是我们所面向的用户之一。
我们现在的转型也相当于是卸下过往的枷锁,而这是一个选择性的问题。相较于传统的 Web3 定义,我们会更偏向 Web2.5 这个概念。
前一阵 YC 的 office hour 就有讲到,产品不能为了 Web3 而 Web3 。你不能拿着锤子,说钉子在哪儿我敲哪儿。Web3 这枚锤子只是你其中的一个选择。面对一众选择,你应该如何去寻找属于你的那把锤子?这是比拿着锤子找钉子更好的逻辑。

—end—
文案 | Cindy
编辑 | Yujing
* 部分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