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记》杂谈:猴王保唐僧
作者为虎扑 DionGlover
本篇杂谈作于2013年7月21日、22日、23日

这十万八千里路程,正是瘦禽也飞不到,壮马也实劳蹄,这般远田地里,经多少风寒暑湿,受多少日炙风吹,过多少恶山险水难路。见多少怪物妖精侵他,撞多少猛虎毒虫定害,逢多少恶物刁谲… ——选自《朴通训谚解》

这段揭语存在于明初朝鲜的中文教科书中,其连韵上口的语言风格亦被后世的《西游记》小说所采用…
话说那三藏法师,自出长安,行走五六千里方到大唐国界;
他:陷双叉得长庚指路,临五行则行者归正,驱神猴使六意肆虐,获真言收心猿意马…
若问笔者是何因果??亦可以手指心尔…

1.小说中,老和尚自出长安,路经法门寺,僧侣多有畏惧而劝其放弃的言论,或曰山高水远,或曰虎狼横行…玄奘以手指心,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在阐述本剧创作理念的时候,杨导说她一直试图将三藏美化成高僧的形象,但是如此富于禅意的回答都被舍弃,她所谓的美化到底着落在什么地方??请看客思之…

2.那和尚于法门寺中又发下了宏誓:“弟子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但肉眼愚迷,不识活佛真形。今愿立誓: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但愿我佛慈悲,早现丈六金身,赐真经,留传东土。”这是一处很关键的铺垫,直接对应后面祭赛国金光寺扫塔以及身陷小雷音的剧情…可惜杨导把时间都给了《走啊走》…其实玄奘在法门寺的这个小段落看起来虽然篇幅不大,其重要性却不言而喻,不过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影视作品将其搬上银幕,如今的文艺工作者,凡拍《西游记》,必谈唐僧的美化,但着力点在哪儿呢??这些人连小说都没有读透就妄言人物刻画,岂非无稽之谈!!!

3.自“如来造经”到“两界山收心猿”整整八回内容,虽然故事很散,乍看起来似一本流水帐,并没有太大的波折;但逻辑关系是通畅的,丢掉哪一处细节都能造成剧情的短路…对某些力求尊重原著的影视工作者来说,拍好这一部分,略掉八十一难中那些雷同的段落实为上策…可惜,迄今为止能把这些故事勉强展开来拍的只有张版…
4.很多朋友会好奇,为什么朝鲜人的中文教科书中会出现我们的东西?概因明初时,《西游记评话》已十分流行,有个小品大体表现了当时大明藩国对《西游记》的喜爱,曰“我两个部前买文书去来,买甚么文书去??买赵太祖飞尼记,唐三藏西游记去…”如果从《西游记评话》的内容来看,这本书与后来的《世德堂本西游记》已经相当接近,称之为母版亦不为过,评话中,对唐僧西行经过的国家都有相应的描述,熟读小说的朋友可以对照一二:“今按法师往西天时,初到师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儿怪,几死仅免。又过棘鉤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国及诸恶山险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几:此所谓刁蹶也。”这段提要里面一共出现了十二个故事,另外,《朴通事》正文里还出现了“车迟国孙大圣斗伯眼大仙”的事迹…也就是说,这十几个故事便是小说作者创作的主要依据,根据这个底本,作者可以仿写,填充,续写很多特色不同但框架雷同的故事,《西游记》的内容也由此丰富起来…
5.正因为《西游记》小说是由《西游记评话》《西游记杂剧》发展填充起来的,所以会出现很多逻辑漏洞以及雷同故事,比如说原先《评话》里出现的第一难狮陀国,首先,“陀”字并不是小说中的“驼”;而且这个地方只提到了猛虎毒蛇,并未言及青狮白象大鹏…但是狮子作为独立的单元出现在了《乌鸡国文殊菩萨狮子怪》的段落里…这样看来,故事的逻辑通顺,青狮只出现了一次…但是小说的作者在参考评话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想法,“狮陀国如此威武的名字,必然有动人的故事,何不把他放到后面去大书特书??”因此青狮大鹏白象从佛家的典故里走出来凑数,同时,他也并未注意到自己已经把“乌鸡国”的故事编纂进了书里,所以“狮子两次登场”的漏洞便出现了…(但百回本应该不是同一个狮子)

6.“河州卫落坑折从”的故事同样继承自评话中“狮陀国遇猛虎毒蛇”的段落,只不过作者既然把狮驼国挪到了后半段,那么必然要把“河州卫”这一充满明朝时代感的地名填充在这里,但是他还不过瘾,在创作完“狮驼国”后,又顺势扩展了河州卫遇虎毒蛇的剧情,将虎变成了寅将军,而毒蛇则拆解成了特处士和熊山君;另外还有个重要的细节可以作为两者互为续写关系的例证,仔细读过小说的朋友应该知道,两次遇难传信者都是李长庚,而且这也是太白在西行途中仅有的两次下界…

7.本剧为了给“大圣获救”留出充足的时间,直接省略了“落坑折从”的剧情,其实这是还原玄奘法师一心西去坚定向佛形象的一个好机会…张版中,聂唐僧亲手埋葬从者的剧情便是例证,笔者每每看到此处都为之动容…

8.刘伯钦打死的老虎其实跟行者打死的是同一支…都来自河南新乡动物园…

9.这一集除了“老虎”以及“五行山”的镜头,其余戏份均拍摄于84年三月,这也是徐少华入组之后拍摄的第二集戏(他拍的第一集是《计收猪八戒》);取景地点在福建武夷山…

10.本集《猴王保唐僧》的剧情起自小说第十三回下半阕《双叉岭伯钦留僧》,止于第十五回《鹰愁涧意马收缰》;拢共两回半的内容,成片长度约55分钟…
11.小说中,镇山太保刘伯钦的家什殷厚,老母媳妇都在堂,且童仆满屋,后面还养着香獐野鹿备天阴,隐然有种猎把头的气魄…可惜的是他家里竟无一口素锅,平日里只吃个血食荤腥…试问刘太保和茹毛饮血的妖魔何异???当然,太保不会吃老和尚,反叫母亲精心整治了素斋款待长老…作者将饮食差异单独拿出来大书特书是有深意的,时局艰难,为富为官者嗜血好杀,偶见食素礼佛者,如遇怪胎…为了答谢刘太保款待的恩情,唐僧为他同样嗜血杀戮的父亲做了法事,超渡其脱离苦海…这辈子贪血食的诸位可要注意了,不是谁都能碰上乱入的老和尚…

12.有些朋友喜欢自顾自的把小说中的唐僧想象成高僧,其实这毫无根据,他们还对“三藏给悟空缝制虎皮裙”的加戏感到不满,殊不知唐僧对野兽的怜悯心实在有限,这一点他在双叉岭表现的尤其明显,太保一叉戳死老虎,老和尚也只是夸赞不尽,曰“太保真天神也!!”哪有半点怜惜之意???何况后来老刘敬斋时,长老又说:“感谢太保天恩,就是饿死,也强如喂虎。”也难怪如来将他贬下界来,连以身献虎的精神都没有,老和尚的修为还差得远哩…

13.本剧中镇山太保几乎是家徒四壁,住在一个大木屋里,如此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也敢留宿肥头大耳的老和尚??何不吃掉以解饥困??
14.刘伯钦的扮演者徐川也是剧组的班底演员,他扮演过抬酒力士,护殿天将等多个角色…给他配音的依旧是八戒里坡…

15.过了两界山便是鞑靼了…《西游记》乃是借唐朝的壳叙明朝的事,此言不虚…
16.滚念珠是徐唐僧的代表动作…他担心徒弟要滚,面对美女要滚,思念家乡更要滚…这个动作虽然比起汪粤的“敲木鱼”要少些佛气,但已经比啥都不做的迟重瑞要好上许多了…更关键的是,人家还知道睡觉要摘帽子,不像迟唐僧,睡觉还戴毗卢帽呢…


17.以普通人的情怀来讲,唐僧背井离乡,念念不舍是情有可原的,老和尚在刘太保家睡觉前的这场加戏在一定程度上也感染了很多在外远游的人…但是从佛法来讲,留恋乡土乃是六根不净的体现,况且小说中的唐御弟哪有在床上愣神的时间,宏誓大愿在胸,由不得他有一丝犹豫…
18.注意听李世宏的声音,他将声调降低来表现悟空五百年来的沧桑感,这就是打算配完整部《西游记》的节奏,可惜其最终未能如愿,五行山迸裂之时,就是他离组之日…

19.作者于历史并不见长…新莽时候落地,贞观十三年唐僧出关至两界山,悟空压在山下已是六百余年了…
20.小说中,老和尚着实胆小,神猴呼唤,他还需刘伯钦伴随前往观看…本剧则改为唐僧独自前往,可谓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呐…
21.他收徒弟,还要拉太保一块爬山…老和尚真是个多事的人…为了表现唐僧的坚毅,几乎所有的影视版本都是让其独自爬山,只是这爬山的姿势却值得商榷,杨导在创作过程中一再强调要生活化的表演,不要戏曲化的创作;但是老和尚拿着禅杖爬山又怎么解释呢??他可真是攀岩高手,一只手颤颤巍巍,另一只手又不舍锡杖,也不脱袈裟,毫无准备就去爬陡峭高峰…说实在的,我对这根锡杖已经忍很久了,若是笔者去西天取经,果断当掉它攒些私房才是上策…与本剧相比,张版唐僧揭帖就要真实很多,他除去袈裟,把锡杖放在一边,两手并用艰难攀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烘托出老和尚对悟空的恩情…


22.小说中的唐僧虽然胆小,但自卫心理却很强,遇事能推就推,从不承担责任…对于第一次就见面的神猴,他更是心存戒心,于是才有揭帖前的祷告,戴英禄将此处细节删掉,彻底将唐僧变成了头脑单纯的老好人…

23.石猴自出生之后第二次从石头中蹦出,堪称心猿的重生…此时配音已经换成了李扬…笔者曾经在《除妖乌鸡国》的杂谈中质疑过大圣装的出现,在此还是要老话重提一下,根据本剧的设定,大圣装已经在五行山下化成了碎片,这时候悟空几乎是赤身裸体的…所以后面《智激美猴王》时出现的大圣装毫无疑问是处穿帮…


24.悟空的性格有时候类似《三国演义》中的关二爷,傲上而重下,见了玉帝他只是唱个喏,而面对刘伯钦这一介凡人却是连声称谢…
25.“俺老孙”绝对是本剧的第一大发明,后世是无论如何也改不了的,这倒也好,符合笔者的口味,俺也是山东人…其实书中悟空称“俺”的次数不超过三次,多数时间还是称“我”…
26.心猿归正的这种欢喜劲儿六小龄童表现的活灵活现,他师傅长师傅短的,跑前跑后,还背师傅过河,真应了后来八戒激他时对其 “聪明伶俐,时叫时应”的评价…但是小说中,猴子着实没背过好人…他背东西也没做过好事,不是打算摔死对方,就是计划掼死冤家…


27.小白龙是杨导相当看重的一个角色,所以他的出场被大大提前了,悟空打死的这支虎就是他变的…

28.小白龙三番五次的来寻衅滋事,要是没看过原著小说,小伙伴们还真被吓的不清,这一段剧情拍出了点诡异的色彩…

29.武夷山九曲溪是其主峰黄岗山西南麓的一处溪流,蜿蜒十五里,正是拍摄鹰愁涧戏份的绝佳所在…

30.刘洪又出现了,看见干儿子你可认得???这回化身陈老儿,倒真成了玄奘的华宗…

31.小说中,陈老汉孤苦伶仃,一人居住,并没有小孙子,他已经是一百三十岁的老朽了;这个年纪是不怎么合理的,西游中凡人高寿者实在很多,后面还会出现两百七十岁的老院主;杨导将其年龄改成八十三岁是合理的,这个小孙子的加入也有利于串联剧情,并且让故事情节活泼了很多…

32.对于“老和尚缝制虎皮裙”的意见,笔者已经在前面阐述过了,我认为无伤大雅,既能增进师徒感情,又能美化唐僧形象,何乐而不为???况且唐僧本就不是个对野兽有怜悯心的人…

33.为了增强剧情的连贯性,杨导把借宿陈老儿庄,遇六贼,鹰愁涧降小白龙的情节都合在了一起…这样处理等于把故事的高潮都集中了起来,每个事件互为因果,令观众看得大呼过瘾,只不过灭六贼这个地方的改编值得商榷…
34.小说中之六贼,都是有名有姓的,唤作“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不读书之看官可能称奇,这世上哪有姓“眼耳鼻舌意身”的??这当然不是一般的姓,而是作者平铺直叙出的六意,也是人心中常有的六贼,这六人即象征悟空心中的六根,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其六根未净…所以悟空将其打杀的做法是正确的…只有六根清净,才算是真正皈依…张版西游记因为请到了如今在西学界负有盛名的李安钢作为顾问,所以特意做出了除六意的场景,这就是对小说精髓的一种深度挖掘,非常遗憾的是,在本剧中笔者未曾看到…所以有些朋友说本剧的某些立意过于幼稚,也不无道理…


35.其实在筹备《西游记》的过程中,央视电视剧部主任王枫阮若琳都给杨导推荐过顾问,这些顾问中不乏夏衍,吴祖光等名家;但杨洁始终不赞同聘请顾问,她认为这样是分她的权,也不利于统一风格创作,这些专家一看导演不是真心的,也就婉拒了央视的邀请,如今看来,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主创者自己放弃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36.六贼的扮演者都是剧组的班底演员,包括項汉,马德华,杨斌,李连义等人…其中杨斌最惨,不但脸被抹得黑一块,紫一块,还被悟空一下子摔死,着实堕了惠岸行者的名头…

37.既然六贼的身份不被揭穿,那么唐僧贬心猿的理由就应该更加充分,但是杨导为了掺加白龙吃马的剧情,竟然让六贼分两次偷袭陈老儿家,这就造成了剧情的前后矛盾,因为第一次御敌时,悟空已经打死了两个贼,这时候老和尚什么话都没说,到了第二次,唐僧瞬间敏感了许多,悟空每打死一个贼他就面露不忍;为什么第一次你不贬,第二次又那么冲动呢??也许是因为第一次夜黑老和尚没看见???

38.老和尚贬心猿时,“你老子做官说不过去”这一神论横空出世,唐僧这是在西行途中第一次说,后面还会说很多次,其实笔者在《偷吃人参果》那一期杂谈里已经提过,这个师傅的理论水平着实有限…在他心目中,老子如果做官,有很多事是说得过去的…
39.小白龙王伯昭拍摄本剧时刚从上戏毕业一年,当时他因主演《笔中情》而走红,被誉为新一代的英俊小生,本来他想出演唐僧的,可惜杨导已经找到了徐少华,但是小白龙的扮演者一直空缺,杨导希望他能演;因为演不了唐僧,他就不想演,最后跟杨导提条件,把每集的出场费生生提到了五百元才入组…这个秘密被导演保守了30年,今年在录制《鲁豫有约·西游三十年》的时候,才由王伯昭自己爆出…一经披露,着实惊了台上坐着的猴子跟猪,因为他们两位号称是组里拿片酬最多的人,其实还只有八十元一集…


电影《笔中情》中有三位主演在86版《西游记》中扮演重要角色。
电影男主角,大女婿,书法家赵旭之,扮演者王伯昭是《西游记》中的小白龙。
电影男配角,二女婿,护国将军桓述,扮演者迟重瑞是《西游记》中的第三个唐僧。
电影男配角,老岳父,太尉齐慎,扮演者程之是《西游记》中的金池长老。

40.本集特技的制作质量堪称二十五集之冠,无论是悟空飞行,还是玉龙升天,抠像几乎没有毛边,动作自如,即便放到现在,也能秒杀一些粗制滥造的二线电脑特效剧…


41.其实王伯昭这一千五百块的片酬也不白拿,出演本剧之前,他一点武术功底也没有,白龙舞剑的动作都是林志谦手把手教的,他练的也十分刻苦,最终的拍摄效果已算不错了…

42.唐僧离开陈老儿家时摔了个趔趄,这个小细节加的很好;正应了“本心不持,脚下不行”,这一去路途茫茫,大徒弟还是需要的…

43.本剧美术师马运洪创作了这幅名画“圯桥三进履”,他当时虽是中央美院的油画老师,但其国画功底亦不可小觑…

44.那猴儿果真是个根器人,一拨就转,这一段表演中,六爷的眼神着实灵动…

45.接下来的加戏堪称央视版《西游记》的第一大狗血剧情,三十年后,竟然被很多无知看客奉为原著…记得张版刚播出的时候,网上不乏有碧波潭万圣公主过于清纯不能胜任荡妇的评价…笔者对此评价实感无奈,有句话怎么说呢??世上本没有《西游记》,杨导拍完了,便有了原著…戴编的想象力着实丰富,竟然能编的严丝合缝,也不能不说是奇迹,碧波潭在西牛贺州,而小白龙正是西海龙子,且万圣公主本来暗恋九头虫,嫁给小白龙不过是攀附高门;这个逻辑即便是现在看来也毫无破绽,唯一令人不适的是这已经不是原著了,也脱离了神话小说抑或童话小说的范畴…至于他是什么,还是请台湾省的那位阿姨给大家定义吧…

46.有心的看客应该可以分辨出,第一次出场的九头虫和万圣公主并不是后来的于伟杰和张青,这个九头虫名叫李龙斌,也是剧组的班底演员,而一号万圣公主的扮演者如今已无人知晓…


47.小说中的西海龙王着实是亲情泯灭,那明珠也根本不是玉帝所赐之物,就因为儿子碰倒了明珠,就要告他忤逆,那如今这许多坑爹的宵小之辈,又待怎讲???

48.原著里,五方揭谛,六丁六甲,护教珈蓝这帮穷神都是第一次出场,从此踏上了为奴为仆的日子…本剧将其全部精减,省掉了一大笔经费…

原著一路上保护着取经人走过来。明的有徒弟四人,暗的有39个,观音菩萨安排了一批神仙一路上进行暗中保护: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共三十九位神仙。三十九位神仙中惟金头揭谛昼夜不离左右,其他的轮流值日听候。主要工作任务是,除了保护唐僧的安全之外,还要密切监视唐僧的言行监视徒弟的行为,并为他们打考勤…

四值功曹:道教所奉的的天庭中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神。相当于天界的值班神仙。这四神分别是值年神李丙 、值月神黄承乙 、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

六丁六甲:为六丁神和六甲神的合称,其神十二位,道经中说他们最初是真武大帝的部将。丁甲之名来源于天干地支,丁神六位: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甲神六位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丁神六位支为阴,盖为女神,甲神六位支为阳,盖为男神。

五方揭谛:分别是金头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乃佛教五方守护大力神。

一十八位护教伽蓝:伽蓝是寺院道场的通称,佛教伽蓝神的代表形象。「伽蓝神」,就狭义而言,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广义而言,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所说,佛教伽蓝神是保护伽蓝(寺庙)的神。他们分别是:1.美音、2.梵音、3.天鼓、4.叹妙、5.叹美、6.摩妙、7.雷音、8.师子、9.妙叹、10.梵响、11.人音、12.佛奴、13.颂德、14.广目、15.妙眼、16.彻听、17.彻视、18.遍视。世俗又称关羽为伽蓝菩萨…

49.王希钟老师虽然是国宝级的造型师,但这九头虫的造型真是不敢恭维…小说中九头驸马手拿一把月牙铲,也是骁勇异常,我至今不知道剧组给驸马爷设计的这对兵器叫什么…


50.观音菩萨很喜欢变老人,不是老和尚就是老母;本剧则把老母改成了村妇;紧箍咒又叫定心真言,心便是心猿,定心真言直译过来就是“唠叨孙悟空的话”…小说中猴子由东海回转之时,曾碰见顺路而来的观音,这菩萨委实不怀好意,她催悟空:“快去,莫错过了念头。”何谓念头??不就是那个箍跟咒么???

51.人们熟知的悟空形象总是头戴花帽的,其实小说里,悟空因被念咒而头疼万分,早已将花帽撕烂,瞬间变成了光头,所以后面有很多接触他的人都叫他小和尚…这一点设定本剧并未严谨遵守,导演很喜欢给悟空戴佛字僧帽,岂不知重点都在箍上,戴个佛帽心中无佛又有什么用呢???

52.这金箍乃是一根金线,见发生跟,根本就看不见…但是如今的影视作品,大多遵循戏曲的设定,金箍越醒目越大越好…


53.小说中悟空埋怨三藏不济的桥段被导演删除了,其实猴头早有这种无奈,这苦也只能跟屡次害他的观音菩萨诉…
54.小说中的玉龙三太子能够变人,但他变成人的本相一定具有龙族特征。“那小龙翻波跳浪,跳出水来,变作一个人象”,注意这个“象”字;其区别于人;应该是个有角有须的龙人模样,关于他真正的模样,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其表弟螯龙“方面圜睛霞彩亮,卷唇巨口血盆红”之造型。而不似剧中和民间传说的那般秀美…
55.第十五回中,观音称西海龙王为敖闰;而在第四十三回《西海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鰲回》中,这位龙王又被作者称为敖顺…设若西游记的作者是一个人的话,他到底有没有必要把西海龙王写成两个人呢???或者说如此浅显的笔误他能察觉不到么??由此笔者可以大胆的推论,《世德堂本西游记》的作者绝非一人…
56.敖闰的扮演者依旧是沙师弟闫怀礼…

57.小说中,心猿将白马收缰,但只缺鞍辔;观音又特意让珞珈山土地在前面虚设了个里舍饲,将鞍辔赠予唐僧;菩萨的办事效率着实不高,赠车都不是整车赠…提车用户两天后才收到座椅和靠背…

58.鹰愁涧之来历本剧也没来得及讲,“这水光澈底澄清,鸦雀不敢飞过,因水清照见自己的身影,便认作同群之鸟,身掷于水内,所以名曰鹰愁陡涧。”看来水质清不仅鱼不敢过,鸟亦不敢飞…也算是人际交往的一条歪理…

第八集《坎途逢三难》因囊括内容较多,笔者可能会稍晚更新,这也将是86西游记杂谈第二篇的尾声,敬请耐心等待…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