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德峰教授】逐句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文字校正版

2023-03-17 18:22 作者:长安游子老  | 我要投稿

现在我们进入第三条。也是一字一句的要来读。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这一个短语。就非常重要了。他主要是指的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比如说艾尔维修。

就明确说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教育的产物。环境和教育决定人。就是我们每一个个人啊。恰好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我们无法主观的选择什么是吧?

我们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不是我们主观上自己能选择的决定。我们的兴趣爱好,目标行为的动力。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我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环境和我们所接触到的教育。这种思想显然是唯物主义的啦。所谓那种主观个人的,决定力量是虚假的。

环境决定人。这个命题可以看成是唯物主义的。所以叫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这叫唯物主义学说。

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样一来,问题就马上出来了。第一,我们承认环境决定人你不能不同意。

就比方说,我们不要说古远的吧,就古代。在古代的中国文人怎么理解他的生活,他的性格,他的趣味,他的行动的目标是吧?跟我们今天的知识分子差别大不大?非常大,那就是时间距离拉长了,短一点,我们的父辈跟我们这一代。差别大也大,我们现在用“代沟”了,这个词。

后来我发现我儿子跟我差别也很大。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更像他的父亲,还有更像他的时代?更像他的时代。我偶尔会从我儿子身上发现一些。好像跟我很接近的某种特征,性格上等等。

会有的。这恐怕会有遗传的原因,还是因为从小在这个家庭里面受到的一个所谓现在叫做家风的影响。那么,父亲做事情的那种方式,态度甚至,包括我的气质,某种气质也影响他。还好我不是忧郁的人,然后我在从我儿子从小成长的时候发现父亲面对什么事情都是蛮悲观的啊。抑郁的,也许他就慢慢学这个东西,这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这样,总而言之。

我儿子不像。像什么呢?那叫80后。像他说成长的那个时代。那么,这个代购的严重性会导致严重的价值冲突啊,于是我们同意了什么?

爱尔维修的命题。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对不对?你现在跟80后90后忆我们这一代人的苦,吃当下的甜,有意思吧,忆苦思甜是每一代人,到老了就自然而然对下一代这么说。

其实我们父辈也跟我们一样。我听了以后觉得没意思。过去了。跟我们没关系,我们的苦恼你理解吧。当时我父亲觉得你还有什么苦恼。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苦恼什么?我们的苦恼,他们不能理解是吧?这环境给我们的。我们为了解决我们的苦恼,我们可以在城市奋斗是吧?

然后我发现。

我们80后,我50后嘛80后知道50后是谁?居然跟我们讲他们的苦。你看这算苦恼吗?这不算苦恼。其实他们是真实的苦恼。

或真实的欢乐。啊,我们把他们搬的不一定,反正这算什么玩意90后唱的歌我都听不懂。我说这还算歌吗?然后我就想准备个播放。革命歌曲啊,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是吧?

这歌莫名其妙。对的,我们必须把必须承认每一个人都是环境的产物。唯物主义没错,但是这个唯物主义很尴尬。那么,环境还是被人改变的。除非你相信神上帝,唉,这个世界变成这个模样,跟以前模样不一样,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啊,那宗宗教。

你只要放弃宗教的世界观,那你要承认什么观念也是人的产物。因为环境是由人改变的。一个悖论来了,究竟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哲学上讨论问题。就像国民性和制度的关系一样是吧?

制度决定国民性格,还是国民性格决定制度。就这个规律。啊,中国的制度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啊。这叫中国人决定了自己的环境。这环境是社会环境。

那么我们反过来说,中国人为什么有奴性呢?要改造国民啊,这种新文化运动的主题啊,那么改造国民是更根本的。制度改变了国民性,依然如旧。于是,我们用新制度做老事情是吧?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站在什么?

“环境是由人决定的”这种立场上去的。于是改造国民性,国民性改造好了,中国社会环境全好了。后来发现这改造很难。中国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性格,而不是那样的性格。我们发现,制度造成。

好了,循环来了。环境决定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但环境是历史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不对?那么,这个环境的变化又是人造成的,那么第二个命题马上就来。环境是由人来改变。这样就陷入关于环境和人之间的因果决定关系的循环悖论中。怎么解脱这个悖论?突破这个悖论。我们看下去。教育者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人要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是被人改变的,是人当中的什么?一部分。这部分人可以不受环社会环境的影响,高于社会环境之上。他们叫,用蒲鲁东的话,叫社会天才。

当然,马克思,韦伯也有这个观点。叫具有“charisma”的人。charisma对吧?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

神秘的感召力。就像毛泽东是吧?那么就要把社会区分两部分。少数社会天才凌驾于社会之上,他们改变了环境,我们其他的人其实被他们所教育。是吧,因为教育者要受教育,假如教育者所受的教育还来自环境的话,那就悖论了嘛

一旦把社会分成两部分人,另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这个唯物主义一下子变成什么?唯心主义了。唯物主义走向自己的反面。马克思给出了自己的结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自我改变的一致。

什么叫一致?就是同一件事。就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同一件事。只能被理解为并合理的,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我们看看马克思通过他的这个结论。

似乎走出了那个悖论了。我们来思考这个问题。环境决定人说得通。但是环境,又是由人来改变的,又说得通。两个都说得通,但两个命题恰好成了对立。

环境决定人,前面一个命题来了。人决定环境,后面一个命题来了。

两个都说得通的命题合在一起是个悖论。你怎么走出这个悖论呢?马克思走出了没有?请大家关注。走出了没有?突破了这种悖论没有?

不要因为他是马克思,我们马上说突破了,他究竟突破了没有?各位,谁能够回答?这个悖论怎么突破?想到了就说出来,别怕说错了,说错了很正常。

到底是就像先是鸡生蛋还是鸡生蛋是?然后追求我,我是想如果追溯到生命的起源。第四方方面的力量。然后同时自由的努力。那他说的意思也就是。

环境的改变跟人的活动,它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面,所以这件事情。同一件事情。对吧叫。既可以被表达为环境的改变,又可以被表达为人的活动,是吧?它是同一件事。

那么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吧?你可以站在鸡的立场上。因为有一个鸡,它随身带着蛋,对吧?那么鸡还是蛋生出来的?

那么你就站在蛋的身上,这个悖论跟这个悖论是一样的。环境造出人来还是人造出环境来?鸡生出蛋来还是蛋生出鸡来?对不对?你要突破了。

你不能停留在鸡和蛋之间,不要站在鸡蛋里,要把鸡和蛋都拿掉。这件事情发生的同时。既有了又有了,还错了他这两件事,同时有了不他同意这件事。王老师,我觉得就是,用辩证法的说法来说就是,它可能是从某一种平衡状态,就是说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以后就会产生,要么就是环境改变人,要么就是人去改变环境,所以就变成。

彼此革命了,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推动了人类历史的。看来有点困难。我们换一些词语啊,平衡啊,辩证法,对吧?都是不会解决问题。你说第一个事物是什么?

把鸡和蛋的对立拿掉。对吧?不拿掉,你要么站在鸡那里,要么站在蛋那里。把鸡和蛋都敲掉了。是不是就是“对象性的真理性”啊?

对象性的真理性,对,有这个意思的,但当中缺少环节。这里不再讲鸡了,就不再讲环境了,假如我们把环境比喻为鸡,把人比喻为蛋。既不讲环境,也不讲人。

请注意。那把环境改换成了什么?环境的改变,把人换成了,人的改变。叫自我改变是吧?感性活动。

就把人换成了人的活动,把环境换成了环境之改变,而人的活动也就是人的改变,对吧?当然,后来恩格斯呢,把这个自我改变拿掉了,其实他不必拿。唉,我们看恩格斯的本子啊,140页。141页啊。这个第二个自然段落。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是吧?本来马克思的原文是什么?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总而言之,把鸡改成鸡的改变。把蛋改成蛋的改变。

不是说鸡和蛋。好,鸡的改变和蛋的改变应该是同一件事。对不对?就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很明白。就是当环境决定人的时候,人不是,人是不动的嘛。

人活动的,人是在活动中被环境决定的。是前一代人,再前一代人提供给这一代人的生产力、生产资料是吧?这个社会制度都叫环境吧?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接受这个前一代人留下来的环境呢?

人在这些活动中,接受了这些前人活动的结果。同意吧。今天的环境是不是前人活动的结果?前一代人活动的结果。这叫环境,环境怎么决定我们?

我不活动,它决定我什么?我在活动中承受了前一代人的活动之结果。请注意你对这个结果的接受是什么?是活动。这个活动同时在改变着什么啊?

前一代留给你的东西。佛学把这件事情讲得分明。我们每个人的活动都是造业是吧。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造业?

我们先要受业。我们都是在受旧业中造新业。任何一代人的活动不可能没前提吧?他的活动的前提和条件都是前一代人活动的结果吧,他必须受吧!承受?这个环境决定了他的。

但是他以自身活动的方式来承受是吧,这种活动同时改变了他所承受的条件。他就在决定环境。这个叫什么?革命的实践。实践,并不是无条件的。

实践都是有条件,就是承受前人活动的结果。实践都是有前提的,就是承受前人所创造的环境。但这个实践的活动,它正在改变着它承受的这一切。这个改变就是对环境的什么?创造。

所以叫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最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所以要把这个人啊。变成动词。

不要只把他看成名词。不要把环境只看成是名词。首先应当把它看成是动词。

所以海德格尔就拒绝用人这个词了,在《存在与时间》里边。当他说人的时候,他不说人啊,一说人要下定义了。某种现成的实体。比方说人等于理性加生物性,把它定义好了。他说人叫什么?此在Dasein

在世界中“在”,“在”是动词to be,不是being,很关键。所以把人改成了人的活动。把环境改成了环境的改变。

这一改那个悖论就突破了。我们以后会谈到这个叫“本体论的革命”。在马克思之前的本体论就是“知识论的本体论”,先对“存在者”给与规定,而马克思的本体论叫做生存论的本体论。

抓住的是生存。生存在海德克那里叫existence是吧?在马克思那里existence是什么?感性活动。这就是全部问题的要点。

这个活动,就把人改成了人的活动,这个活动,既是可以改变环境的活动,它既然是改变环境的活动,它一定是感性的活动。不是感性的活动,如何能改变环境?旧的制度是会被推翻的。感性活动啊,不是理论活动,不是教学活动。

人的活动应该怎么理解?第一我们知道它的突破在哪里,突破内容在哪里,把人改成什么!人的活动。把环境改成了环境的改变是吧?这一改悖论突破了,然后我们紧紧抓住人的活动的事实。假如仍然是理论活动,教育活动,那么还就是我们有部分天才了。杰出的思想家。杰出的,爱尔维修啊,社会天才。唉,他们的活动,他们的活动是什么?理论活动或教育活动?马克思谈的活动是每个人都在进行的活动,是感性的活动。对不对?因为感性的活动才可能改变环境吧。对世界做理论的批判没用的。天才总是有的,对吧?

他看到世界不成样子是吧?批判一下。很容易的,然后马克思在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这么写的。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感性地领域。异化了的感性力量叫物质力量。这些词都很有讲究。

未来人类社会没什么物质力量。人类社会的史前阶段,我们才讨论物质力量。在人之外支配着人的东西,它是感性的力量,感性的力量本是人自己的力量,它是从人那里异化出去的,反过来支配人的才叫物质。

其实它还是人的。资本在今天就是物质力量。叫异化的什么?感性力量。但资本仿佛超出每一个“个人”是吧?既超出于雇佣劳动者,也超出于资本家,也支配资本家的,这叫物质力量。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去摧毁。人的活动。是以他的活动,这一代人以他的活动,改变了他承受的。前人活动所造就的环境,这种对环境的改变,可不是句空话。

它会战斗的。这叫什么?革命的实践。所以马克思的第三条。《费尔巴哈提纲》第三条。可以参照第八条来理解。

第八条第一句话怎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说,实践是什么啊?是感性的,又是批判的。这个世界不是对它进行观念的批判它就(好了)——指制度设计、法的设计、国家的设计。

这个现实的感性世界,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本身。是自我批判的。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换言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自我批判。社会生活就是人的感性活动,拿掉这种活动。没有价值的。其他的方面,观念的活动,理论的活动。理论的活动也会发生批判,那叫观念的批判。新观念要批判旧观念,新观念批判旧观念,没用的。不能让现实世界前进半步。观念的批判一旦发生作用,它的前提是实践的批判已经展开了。

对吧,现实生活的自我批判已经展开了。所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这么说,关于共产主义思想曾经被表达过千万次,但是对实际的历史进程毫无意义。人类大同的理想很早就表达过了。这叫观念。

所以,马克思主义讲的“人的活动”是指什么?感性活动。感性活动具有革命性质。什么叫革命性质?改变环境,改变制度,所以这就是第三条。好,我们今天讲了第二条,第三条对吧?

讲的太慢了啊,但是一开始做的仔细有好处,好今天就到这里。

今天的课我们现在开始。我们接着上一堂的课。继续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上一堂课对第二条和第三条。我们做了比较充分的讨论。

第二条是马克思的真理观。马克思的真理观如何突破西方近代认识论的范围。由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完成了一场存在论的革命。

这个革命就是从知识论上的存在论转化为生存论上的存在论。

没有马克思在存在论领域的革命。就不会有在一个认识论化的革命。就马克思的真理观,不在西方近代认识论的范围之内。他说,“离开实践的思维,有没有真理性”,是个经院哲学的问题。

所以对“真理”的重新的理解。既不是主观去反映客观,那种反映论。也不是康德式的,实在去符合概念。这是先验哲学。

既不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也不是康德先验的哲学的认识论。最关键的一个用语就是,不要误读。在实践中“证明”,“证明”是什么意思。

不是拿实践来检验某种理论的认识。而是在实践中。人才实现了自己的思维的,客观性和现实力量。实现了思维的“此岸性。

一句话,实现了我们的思维的,人类思维的感性的本源以及感性的力量。这一点我们很难理解的。马克思的真理观直到现在恐怕,虽然经过很多的讨论,并没有把他的精神本质揭示出来。讨论会走向一个歧途。

就是把马克思的真理观等同于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既然马克思没有说理论在反映现实,观念在反映这个存在的东西,既然把反映论拿掉,那么证明什么意思呢?就是有用。这样就把马克思真理观引到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上去。那马克思还是坚持真理。

这个所谓的真理,它当然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但这“客观的”不是指我们在认识内容当中,有不依赖于人的存在的、客观内容,所谓物质存在。这客观的是指对象性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人类思维的对象性的本质。

所以这个客观的要改成什么?对象性的,是吧?当时翻译不够彻底,一直不彻底。不彻底引起的问题就是很大的纠缠。马克思在什么意义上讲“真理的客观性”。除了在对象性的意义上讲真理的客观性以外,别无其他意思。

所以这是一个一定要搞明白的事。这些就是马克思后来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全面的说明。不是理论去指导实践。

这是我们现在通常的思维方式。好,那么实践要有理论来指导。我们要知道,第八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八条,第一句话就说,实践是什么?生活世界自身的实践。

“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这个世界是自我改变,自我批判的。那么理论的意义在哪里呢?理论的意义在于,对这个实践达到了正确的理解。什么叫科学社会主义跟空想社会的区别就在这里。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里面,讲到当无产阶级诞生时,第一天起就有同情他的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的现实所造成的无产阶级的平衡的状况,非人的生存状况给予巨大的同情。于是,就有一批思想者,学者,学者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他们想要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为无产阶级的这个利益说话。但他们怎么做的呢?他们从自己的头脑中去构造一个科学的体系。这个科学的体系呢,就可以没有资本主义的不好的一面。或者直接扬弃了…就在理论上否定了资本。

这是头脑中构造理论。然后马克思说随着无产阶级日益成长,以及他的阶级觉悟的形成。这种头脑中构造一种科学体系的努力,就变成是多余的了。这个空想社会主义终于结束了。终于被历史的进程所淘汰。

空想社会主义只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现实中的不幸这一面。仅仅把无产阶级的贫困当成是一种什么?否定的、消极的东西。我们要消除这种人类的消极现象。他不知道这种东西,无产阶级贫困是什么?积极的东西。

它是种改变世界的力量。所以无产阶级在自己贫困当中起来,对社会现实关系的反叛,反抗,反叛,它是实践。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看着无产阶级的实践,必须去理解它,把无产阶级斗争表达为自觉的目标和口号。这才叫理论。任何理论家都无法发明现实世界中的斗争。而是把这种斗争的真实的意义加以揭示。这叫对理论,对实践的什么?合理的理解。

正确的理解。这才叫理论的任务。这里我们马上就领会到了,马克思的认识论是在生存论的存在论的前提下,不是知识论的存在论。所以第二条啊。

虽然简短。这个提纲的第二条虽然简短,但意味深长。它以存在论革命做前提的。一些对真理的理解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不是我们的主观正确地反映客观,也不是说我们所认识对象本是人类的理性先验地构造起来的一种客观性。这两种客观性都被扬弃了。

一种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客观性,一个是康德先验哲学意义上的客观性,都被扬弃了。实践本身的展开,让人类思维看到自己的现实性和力量。这叫真理的形成。这叫思维的此岸性。这个理论不是不重要。理论当然重要,但是理论的重要性不是像马克思之前的西方认识论所赋予它的那种重要性。

我们发挥人类思维固有的理性。通过理性自身的展开。先验地构造出这个经验世界和应当符合它的东西。

这样一种理论的力量。被归结为人类思维的彼岸性。理论的重要性在我们今天。当下,很多社会选手是楼市的增添。我们已经有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

对不对?你说有什么现成的理论在指导我们吗?邓小平在这件事情上是实事求是的,叫摸着石子过河。我们要探索,实践就是探索的活动。

只是后来没想到猫狮子狗冲摸上去了。不想过河,摸成本身就是利益。就是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当然是邓小平没想到是吧?那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那么,每一次实践都具体的、个别的是吧?它的成功是否能检验出一个一般的理论来呢?具有普遍性质的、有价值的理论呢,也无法检验出来。所以我们一直摸到今天。今天我们真需要一个理论了。

我们是否能够对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评价有合理的理解呢?你觉得这个时候要到。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的历程当中,我们能否从中体会到我们民族的命运。我们民族生活的真理呢?这不是理论先行是吧?是在实践的成熟中理论来了。于是我们才能谈得上后面一句话,叫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是吧?所以这个事情很现实的。你怎么看待?

怎么认识?人类怎么认识他自己走过的历史道路?它是不是先验理性的展开?还是人类在自己的生存和奋斗当中创造了新业。如佛教所说的。这个被创造的新业,它是种命运的力量是吧,你能不能把它揭示出来?那叫理论的任务来了。这些都是生存论路向。

生存论路向上的真理观。它不等于。知识论路向上的真理观。

我们上一堂课对第二条的解释归结为这样一个结论。一种新的真理观。所以马克思。然后我们上一堂课,接着研读了第三条,解决了一个悖论。

就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说环境决定人。人是被环境所决定的,当然是唯物主义的想法。但是又发现环境也是通过人来改变。这样,两个命题都成立。

环境决定了人。人能够改变环境,那么人就决定了环境。究竟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于是陷入了一个循环的悖论。这两条都能成立,但这两条正好相对立。于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先有环境还是先有人是吧?诸如此类的讨论就来说来了,于是我们就在里边挣扎。这悖论如何走出来?

就要改换问题的提法。哲学的进步突出地表现在问题提法的改变。我们不能说环境与人的关系,我们必须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把环境改成什么?环境之改变,把人改成什么?人的活动。这样一改,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

历史性的原则放进去,我们没有什么千古不变的环境,也没有按照人的本性确定好的人。人就是他这个本质,这两个怎么办?没有。人和环境都是历史性。这个历史活动就是感性活动。人的活动就是感性活动,可不是纯粹理论的活动,纯粹理论的活动也是人的活动,但它是派生的,不是原生的。

不是基础性的。所以人的活动就是感性的活动,感性的活动当然改变感性环境,对吧?改变周遭世界,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所以,人的活动等于环境的改变。

由于人的活动是改变环境的,这个活动是革命的。就是技术啊,环境之改变就是revolution变革。所以这是第三条最后一句话,其实很清楚,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例子。人的活动同时在改变他自身情况。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人。所以把人改成了那个活动。它一方面表示,人的不断自我改变,同时也表达了环境的表示环境的不断被改变,所以这个叫感性活动。

由于环境之改变,应当被确认为什么?革命。于是这两者是一致的,就是同一个东西。你从两个方面来说啊,一方面你在说这是人在活动呢。一方面又在说什么?环境在改变了。

同一个东西。从两个方面说它。不是两个东西。聚会上怎么好分开呢?这就是感恩。

其实改变就是战略改变。于是就这件事啊。只能被看作是并且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经常在实践前面加“革命”二字?

为什么?为了避免把实践误解为应用。我们日常所说的实践这个词,其实讲的是应用。我有一个认识是吧。然后把它用来改变事物。

叫practice,这里没什么革命。按照这种想法呢,你最好先看一个爱情的理论著作,关于爱情的理论,再去恋爱,就这个意思。你的恋爱呢,是爱情理论的实践,就(爱情理论的)应用。恋爱从来不是这样发生的。与此同理,人类改变自然和改变社会的活动也从来不是这样发生的。

先有理论,认识到自然界应当不是这个国家的,应该是另外一个国家,我理论认识就有了,然后我们就去实践吧。

看到人类社会不应该是这么组织起来的。应该是那样才好,理想的(社会)多好。再去运用它,实践来了,为了避免这种实践观。马克思的实践观不是这种意思。每每在实践前面加上“革命”的。

你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有什么革命呢?实践不是应用,好,清楚了,我们今天就进入第四条。


【王德峰教授】逐句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文字校正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