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惊雷,生似静湖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此次交流会上发言,与诸君一同讨论“钝感与敏感”。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心有惊雷,生似静湖》。
在开始之前,先问诸位同学一个问题:你觉得钝感是什么?敏感又是什么呢?
或许你的心里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不要着急,请将感知投射至我们的心灵,答案自然会浮现出来。
钝感,生命之厚重也。
曾国藩指出“藏锋露拙”,人生在世需要难得糊涂、大智若愚,从而以厚重的生命基底应对风风雨雨和艰难险阻。昔日寒山子问拾得处事之道,拾得以忍耐退避为对;世人皆愿子嗣聪颖,而苏轼却言“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诚然,若是心灵没有钝感的障壁阻隔讥刺,那便只剩鲜血与疼痛。或许异见者云,
此种驽钝有何作用?我要说,“钝感”并非愚钝,更不是闭耳塞听,而是沉淀自我底蕴的舒缓,是禅定己身心境的自在。正是因为钝感,我们才得以保护最深处的自己,才心平气和地成为自己。
敏感,生命之轻盈也。
韩非子曾言“见微知著”,人生旅途亦需要以敏感的性灵贴合万物、体察世界,从而以轻盈的身姿超脱麻木恍惚与案牍劳形。从敏感的眼里望去,一切都是崭新的模样:萨特感知到存在的嗡鸣,波伏娃意图咀嚼扁桃树开花的怦然;梅洛庞蒂心灵随鸟儿蹁跹在树梢,王小波更是感叹灯光在雾气里“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如是我言,敏感是真理之外感性的力量,是破开现实沉郁的刀光。
正是因为敏感,我们方才得以灵动,感悟诗意的超然。
过钝过敏者,失之于性。
正如阴阳调和,钝感与敏感的平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把握。若是失却敏感,则讷于行;若是失却钝感,则反伤己。《局外人》里默尔索先生的遭遇,只是因为其习惯维持抽离的冷静而忽视现下关系的连接,过钝也;太宰治郁郁寡欢,作品中尽显生活痛苦,其早亡更是令人嗟叹,过敏也。由此可见,过钝或过敏,都无可避免地导向悲剧,无法书就最为完美的生命图卷。
钝敏相融者,谓之曰善。
加缪的夏天常于心底燃烧,面对生活的苦寒也丝毫不惧;苏东坡的月亮高悬于头顶,为他指明一切障碍与荆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当学加缪、东坡,既要有得见青山妩媚的眼睛,也要有紧贴厚重大地的脚板。我们炼就七窍玲珑心,亦要养成不喜不悲性。以敏感得道,以钝感得理,见性养身,方见真我。
心有惊雷,生似静湖。我们当有猛虎厚重之势,也要有蔷薇轻盈之时。唯有将敏感和钝感调和统一,方能自信自得地绘出人生的锦绣华章。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