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拉罗如何玩转“动态光效”
他在拍摄中自由地改变任何一盏灯光的亮度和色彩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彩色胶片的感光度第一次被提高到了ASA/100。摄影师们看到了光超越技术手段的潜力,逐步把光看作视听语言的一种新词汇。
在一些有才华的大师们的探讨中,先后出现了不同主张,如自然光效法、传统照明法、低照度照明法、混合光照明法等。用光大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是最早探讨自然光效法的人。但在阿尔门德罗斯夺取了自然光效法桂冠后,他就改变了方向,开始探讨动态光线效果。
他将录音师的调音台改造成调光台,在拍摄中自由地改变任何一盏灯光的亮度和色彩。在掌镜《现代启示录》后,他与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再次合作,拍摄《旧爱新欢》。在这部影片里,斯托拉罗充分地探讨了他的动态光效。

科波拉和斯托拉罗在拍摄现场
电影《旧爱新欢》讲述一对现代年轻人相爱的故事。未结婚时你爱我,我爱你,没有你我活不下去。结婚不久,情感就冷却了下来, 开始寻找新欢。
《旧爱新欢》
在结婚纪念日,丈夫汉克在楼下准备欢度时刻,妻子弗兰妮却要出门,二人闹不愉快后又重新和好。
这是一个情感起伏波动较大的长镜头,斯托拉罗充分运用了光线和色彩的变化,赋予这个镜头生动的表现。(由于技术原因,电影片段未能放出,请大家自行检索)
画1:镜头开始,二人和好,感情升温,开始拥抱接吻,此时右后房间是绿色的。如图所示,照明该房间的a灯加上绿色灯光纸,让房间呈现绿色。绿色是生命的色彩,安详平静的色彩,表现出二人和好的心态。
画2:二人在接吻中情绪上升,感情也在升温。此时通过调光台将绿色的a灯逐步调暗,最后关掉,再将加红色灯光纸的b灯逐步升压点亮。二人身上开始出现红色光效。
画3:红光最终将画面染红,此时正是二人情绪高涨的时刻。红色正是“爱火”燃烧的表现。摄影机也从俯角降低到平视角,从反常角度变成正常角度。这是对从吵架的不和谐到和谐相爱的刻画。摄影机边降边拉的动作使画面具有放松的感觉,就仿佛紧张后松了口气。这时妻子提出要到楼上换衣裳,向楼梯走去。
画4:镜头随着妻子的动作边摇边拉。空间进一步扩大,楼梯、前景方柱都被红光染红,但红色饱和度有所降低。与画3相比,高昂的激情有些松弛。
图5:随着妻子上楼的动作,摄影机移到楼下房间正面角度。这是该镜头的最大景别,空旷的感觉更强了。随着妻子的离开,b灯的红光下调,红色逐渐减弱,亮度逐渐变暗。这正是对妻子离开、丈夫感情冷落的生动刻画。
画6:丈夫只顾铺床,热情消失。画面中的红光也随之消失不见了。画面的昏暗表现情绪的低潮时刻。
画7:丈夫打开落地台灯。无色的白光把地面照得明亮。银幕呈现出明暗对比强烈的调子,不和谐的感觉再次出现。

画8:妻子回来。此时摄影又将窗外的灯关掉,二人在昏暗中开始了被单下的游戏。环境中只有地上一盏台灯,最后也逐渐变暗消失不见,银幕一片黑暗。
在一个时空完整的镜头里,色彩由绿变红,灯光由亮变暗,光线的变化完全由调光台控制着。光色的运动变化,没有任何光源依据,光和色在这里成了人物情感的主观表现。


灯位示意图
—
斯托拉罗在影片中不仅用光色的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的状态,还发明了一道“半透明的墙”,把动态光效作为戏剧转场的手段。例如,二人分开后,妻子因思念丈夫而在家里给他打电话的这场戏。(由于技术原因,电影片段未能放出,请大家自行检索)
画1:妻子弗兰妮站在客厅门口给丈夫打电话。此时背后的卧室灯光明亮,弗兰妮位于前景呈半剪影状态。
画2:背后卧室灯光逐渐变暗,前景门旁台灯逐渐亮起来。
画3:卧室灯光全部熄灭,前面客厅灯光全部亮起来了。
画4:妻子离开房门,向画右沙发走去。背景出现较暗的墙面。
画5:弗兰妮坐在沙发上,背后墙面开始出现变化,暗墙逐渐变亮,透过墙面可以看到墙后面出现丈夫汉克的身影。
画6:当妻子坐定后,灯光最后变暗,人物成为剪影状态,而背后的丈夫却明亮起来,我们看到的是夫妻二人在打电话。下个镜头就是丈夫汉克空间里的镜头。
镜头从妻子弗兰妮空间转换到丈夫汉克空间,摄影师斯托拉罗认为,这种“动态光效”可以让转场更加流畅,更加自然。
实际上这是一堂结构特殊的布景。丈夫汉克是在朋友家里,妻子是在自己家里,两者之间有很远一段距离。
但在摄影棚里却可以把这两个不同空间搭制在一堂布景里,左边是妻子的卧室和客厅,右边是丈夫在朋友家的空间,二者之间用一道特殊的墙面间隔开。这道特殊的布景墙为“半透明”质地(网眼较大的布),涂上染料。
灯位示意图
在灯光照射下,这是一道具有真实感的布景墙面,关掉灯光,墙面变暗,此时把墙后灯光打开,墙就变成透明的,可以看到墙后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