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近五十年每个田径小项的发展与未来(43)——女子马拉松篇
本文主要盘点的田径项目是女子马拉松,主要从奥运会和世锦赛这两个田径的最高级别赛事的维度考量,奥运会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因为那届奥运会田径比赛中,首次举行了女子马拉松的比赛,而世锦赛的女子马拉松比赛则从第一届赫尔辛基世锦赛开始,所以下面表格的所有总结都是从这两届大赛开始。而马拉松大满贯赛事结果难以寻找,又因为其他比赛延续性以及级别不够,所以暂未加入,但也会作为参考和辅助。
女子马拉松的历史相对男子来说,就短了很多。20世纪70年代以前,很少有女性运动员能够完成马拉松全程比赛,甚至没有一场国际锦标赛包含女子马拉松项目。 直至1970年,纽约马拉松首次承认女性参赛,这一举措改变了马拉松参赛者的性 别要求,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马拉松比赛。到了20世纪80年代,挪威女运动员瓦茨于1980年完成了马拉松全程比赛,她也是第一届田径世锦赛的女子马拉松冠军。1982年9月,欧洲锦标赛首次设立女子马拉松,葡萄牙选手莫塔夺冠,尔后,她也获得了奥运会女子马拉松冠军。1983年,第一届赫尔辛基田径世锦赛,女子马拉松加入了田径项目的大家庭。直至今日,女子马拉松蓬勃发展,成绩节节高升,也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



从近五十年的女子马拉松成绩可以看出,在大赛上,夺冠平均成绩变化不大,均在2小时27分左右,而铜牌平均成绩则是提升了2分钟,并且近年来,夺冠平均成绩和铜牌平均成绩差距缩小,这也证明了女子马拉松这40年整体水平的进步。

从女子马拉松的国家冠军榜来看,肯尼亚和日本占据前两席,差距也不是很大。肯尼亚是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在近十年,成绩非常突出,近八届大赛拿了五个冠军;日本则是世纪之交的佼佼者,她们国内的长跑文化兴盛,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十一次大赛中,只有一次没有站上领奖台,非常的有竞争力。葡萄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女子马拉松送刚出现时有极强实力;埃塞俄比亚也是近十年实力陡然上升;罗马尼亚在本世纪初则有着很强的实力。从地区来看,女子马拉松较强的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欧地区,九十年代的东欧、东亚,本世纪初的东亚、东非以及近十年东非高原运动员的统治,女子马拉松的优势地区发生过多次变化。

从女子马拉松的个人冠军榜来看,总体差距不大。恩德雷巴以她2003-2008这六年的五次大赛,次次至少亚军位居榜首;基普拉加特则在近十年有着竞争力,尤其是本世纪一零年代初;莫塔时女子马拉松的先驱人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着超强的实力,她的同胞玛查多则在她之后的九十年代有着不俗的实力;西蒙则是在世纪之交的1997-2001这五年有着非常强的竞争力,每次比赛都能站上领奖台。




从女子马拉松的个人成绩榜来看,科斯盖两榜都在第一,个人最好成绩更是打开了2小时15分大关,而前五位的个人最好成绩都在2小时17分20秒之内,成绩非常出色,另一位两榜都在的是基塔妮,前十成绩平均值打开了2小时22分大关,另一位达到这个水平的是B·迪巴巴;而吉梅利和泽盖耶则是前十成绩平均值在2小时22分30秒之内,也非常的出色。

从2021年的女子马拉松赛场来看,有三位选手打开了2小时18分大关,八位选手打开了2小时20分大关,成绩非常出色,可见女子马拉松发展的速度。从国家来看,五位肯尼亚人和四位埃塞俄比亚人呈现分庭抗礼之势,以后的女子马拉松即将是这两个国家的统治;从年龄来看,三位95后为马拉松这样一个高龄项目带来了活力,女子马拉松的未来非常有看头。
至此,近五十年每个田径小项的发展与未来的盘点告一段落,接下来的系列将与今年举办的田径世锦赛有关,是每届田径世锦赛的盘点,希望大家多多关注。